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当代码农变形记》。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数据经理如何在短短两年内,从只会写SQL和Excel公式的职场打工人,蜕变成一名“专业氛围感程序员”(Professional Vibe Coder)的荒诞史诗。没错,你没听错,不是“全栈工程师”,不是“架构师”,而是“氛围感程序员”——这个2024年最玄学、最时髦、也最让人怀疑人生的职业头衔。
什么叫“氛围感编程”?
简单来说,就是你不需要真的懂代码,只需要对AI说:“兄弟,我想要一个能自动帮我写周报、顺便预测老板心情的网页,风格要极简但又不失科技感,色调偏冷但要有温度,交互要丝滑但不能太花哨……”然后AI就会噼里啪啦给你生成一堆你根本看不懂但跑起来居然能用的代码。你一边复制粘贴一边点头:“嗯,这氛围,对了。”于是,你,就是一名合格的“Vibe Coder”。
而我,就是这样一个靠“感觉”写代码的人。我的故事,始于2020年,那一年,我入职一家SaaS公司,职位是“数据经理”。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日常工作就是:写SQL查数据、做PPT汇报、开会时点头、以及在Excel里用VLOOKUP折磨自己。我一度以为,我的职业生涯将永远定格在“数据清洗-可视化-汇报”这个铁三角循环中,直到2022年底,一个叫GPT的“数字神明”降临人间,彻底改变了我对“编程”这件事的认知。
在此之前,我虽然天天和机器学习模型打交道,但那都是调包、调参、看AUC曲线,属于“高级调参工程师”范畴。真正的代码?我写得少,看得更少。但GPT一出,我突然发现:原来我根本不需要懂代码,只要我会说话,就能让AI替我写。于是,我的工作流程迅速进化为:“我有个需求 → 我用中文描述给GPT → GPT吐出一段Python代码 → 我复制粘贴运行 → 成功了!我真牛。”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通往自由的光——原来编程的尽头,不是算法和数据结构,而是表达能力。
我开始疯狂地用GPT写爬虫。以前我写一个Selenium脚本要查三天文档,现在我直接说:“帮我写一个无头模式的Selenium脚本,自动登录某网站,抓取第一页商品价格和评分,保存为CSV。”GPT啪的一下就给我生成了,而且居然能跑!虽然第二天网站改了class名,脚本就废了,但那一刻的快感,堪比初恋。我还用它写数据分析代码、自动化邮件脚本、甚至帮同事写他们根本不会的正则表达式。我成了办公室里的“AI通灵师”,大家有事都来找我:“兄弟,GPT能帮我写个自动审批流程吗?”我说:“能,但你得先请我喝杯咖啡。”
直到2023年,Cursor横空出世。如果你不知道Cursor是什么,那我只能说:它就像GPT+VS Code+你的灵魂伴侣。它不仅能写代码,还能理解整个项目结构,能根据你的一句“我觉得这个按钮太丑了”自动重构CSS,能帮你debug,甚至能预测你下一行想写什么。它不是工具,它是数字共犯。用了Cursor之后,我感觉自己从“人肉调用API”升级到了“与AI共舞”。我开始在脑子里构思功能,然后用自然语言描述给Cursor,它就自动帮我实现。我甚至开始幻想:我是不是已经可以辞职了?毕竟,我连HTML标签都拼不全,但AI能帮我写出一个看起来很专业的前端页面。
于是,在经历了几个月的“AI依赖症”后,我做出了一个震惊亲朋好友的决定:辞职,成为一名全职“氛围感程序员”。我要靠“感觉”和AI吃饭。我要用自然语言构建数字世界。我要成为新时代的“代码诗人”。
但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耳光,而且还是用JavaScript写的。
我原以为,只要我会描述需求,AI就能帮我造出整个互联网。但当我真正开始做一个全栈项目时,我才发现:我连“全栈”是哪几层都搞不清楚。什么是DOM?为什么React要用虚拟DOM?CSS的盒模型到底是盒子还是棺材?前端路由和后端API怎么通信?我像个刚进城的农民,站在代码的十字路口,手握Cursor这把“智能锄头”,却不知道该往哪块地里刨。
我尝试用AI做一个AI简历生成器+面试模拟器。听起来很酷,对吧?AI帮人用AI找工作。简直是赛博轮回。我让Cursor帮我搭框架、写接口、设计UI。结果呢?页面一刷新就白屏,按钮点了没反应,API返回500错误,数据库连不上。我朋友试用后说:“逻辑挺清晰,就是用起来像在玩密室逃脱——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bug在哪。”
最离谱的是,有一次我让AI生成一个“响应式导航栏”,它真的生成了,但只在iPhone 4上能正常显示,其他设备上全是乱码。我问AI为什么,它说:“可能是CSS优先级问题。”我问:“什么是优先级?”它说:“就是谁的样式更霸道。”我:……好家伙,代码界也有黑社会?
我意识到一个问题:AI可以替你写代码,但它不能替你理解代码。如果你连基本的Web开发流程都不懂,那你和一个只会念咒语的巫师没区别——你念对了,魔法生效;念错了,炸了自己。而我,显然念错了很多次。
于是我做了一个在“氛围感程序员”圈子里堪称“叛教”的决定:我要回归原始,用纯HTML、CSS、JavaScript,从零开始写一个完整的全栈应用。不用React,不用Vue,不用Tailwind,甚至不用jQuery。我要像古人钻木取火一样,亲手点燃属于我的第一行DOM操作代码。
这过程,比想象中痛苦一万倍。你知道用原生JS写一个可复用的按钮组件有多反人类吗?你得手动处理事件监听、状态管理、样式切换,还得考虑不同浏览器的兼容性。我写了一个“删除确认弹窗”,调试了整整三天,最后发现是因为我把confirm()写成了confrim()。拼写错误,但AI没提醒我——因为它以为那是我故意写的“个性化函数”。
我用了整整两个半月,才把那个简陋的AI简历应用做完。期间我无数次想放弃,无数次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不适合编程?”但每当我看到Supabase成功存入一条用户数据,或者Vercel成功部署一次更新,那种原始的、纯粹的“我造出了东西”的快感,又让我继续坚持下去。
做完之后,我请朋友来试用。他们给了很多反馈,比如:“UI太土,像2005年的网页”“注册流程太长”“AI生成的简历看起来像机器人写的”。但也有夸的:“逻辑很顺”“功能完整”“居然真能用”。那一刻,我意识到:技术可以靠AI补,但产品思维和用户体验,得靠人。
于是,我决定升级。我拿起Next.js——这个号称“为AI时代而生”的框架,准备大干一场。你猜怎么着?这次,只用了六周,我就完成了新版本的开发。AI帮我生成组件、写API路由、优化SEO,甚至自动写了单元测试(虽然我根本不会跑)。我还在Stripe上开通了支付,上线三天,居然有了10个付费用户!没有广告,没有推广,全靠口碑。我激动得差点给Cursor磕头。
我把代码发给几个真正的软件工程师看。他们指出了不少问题,比如“路由嵌套太深”“状态管理混乱”“安全验证不够”。但他们都承认:“作为一个主要靠AI生成的项目,这完成度已经很高了。”其中一个人甚至说:“你这不叫‘氛围感编程’,你这叫‘AI增强型开发’。”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终于,我的“邪门功夫”得到了正统门派的有限认可。
现在回看这段经历,我不得不承认:AI没有降低编程的门槛,它只是改变了学习的路径。十年前,学编程要先背HTML标签,再学JavaScript语法,然后搞懂HTTP请求,最后才能碰框架。而现在,你可以先用AI做出一个能跑的应用,再反过来学习“为什么它能跑”。这是一种“结果倒推式学习”,就像先学会开车,再学发动机原理。
当然,很多人骂“氛围感程序员”是骗子,说我们不懂底层,迟早翻车。我承认,我们确实可能写出低效、不安全、难以维护的代码。但问题是:在AI时代,‘懂’的定义本身就在变。以前“懂编程”意味着能手写快排,现在可能意味着能精准描述需求,让AI生成高质量代码。以前的程序员是“代码工匠”,未来的程序员可能是“AI导演”——你不需要会演,但你得会说戏。
而且,AI的进步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两年前,GPT还经常在写Selenium脚本时漏掉headless参数;现在,Claude能根据我写的一段Markdown,自动生成完整的爬虫+数据清洗+可视化分析流程。它甚至能提醒我:“这个网站有反爬机制,建议加延时。”——这已经不是工具了,这是数字同事。
所以,我不后悔成为“氛围感程序员”。我知道我现在还不是真正的“专业开发者”,但我比两年前的自己强了太多。我不再盲目依赖AI,而是学会了“校准”它——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自由发挥,什么时候该手动干预。我开始主动学习架构设计、数据库优化、前端性能监控。因为我知道,只有当你理解系统,你才能和AI真正协作,而不是被它带着乱跑。
最后,我想说:也许再过两年,我真的能和真正的工程师一起开发企业级系统。也许他们会嫌弃我的代码风格,但只要我能用清晰的语言描述需求,能快速迭代产品,能和AI高效协作——那我,就是未来。
毕竟,情境感知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有的人差,就成了多动症,有的人太沉浸,就成了抑郁症,最后傻氛围都没有感觉,就变成糊涂痴呆症,难得糊涂真不难得。
真正的智慧不是在麻木糊涂中找到的,而是在感受节奏制造氛围但自身却不淹没其中,这才是“无为”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