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分享:重度使用一个月后Kiro和Cursor对比


一个月重度使用 Kiro 之后,来聊聊它和 Cursor 的对比。

先说结论:Kiro 未来挺有潜力(尤其是它的 Hooks 功能,真的很棒),但现在有不少硬伤:上下文控制做得不好,范围管理不严谨,透明度不足。它经常“读太多”,干预超出任务的东西,还不给我看 token 或上下文消耗情况。我用下来最好的方式,反而是自己贴最小化的代码片段,再配合我写的 rules.md 守则文件——比它自动生成的“引导文件”靠谱多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月我完全靠 Kiro 从零写完了一个项目,没有借助别的 AI 工具,对此我还挺自豪的。

Hooks:真正的亮点

Kiro 的定制功能看似小,但影响很大。Hooks + 自己控制规则什么时候启用,比 Cursor 的规则机制要好用太多。

我最喜欢的就是 Hooks。一开始我对 Spec Mode(规格模式)最期待,但很快热情就降下来了。反倒是 Hooks 解决了我在 Cursor 里一直的“痒点”:轻量、可复用的记忆功能。我之前在 Cursor 里是用 markdown 任务手动实现类似效果的,而 Hooks 直接把这事搞定了,而且更好用。

为什么省时间?因为 IDE 里的很多 AI 操作都特别重复。有了 Hooks,我就能专注在某个具体任务上(比如写函数实现),不用管风格统一这些琐事。等函数都写好,我开个新对话,挂上风格 Hook,Kiro 就会自动帮我把代码风格更新好。对大规模 API 接口缓存、性能优化批量 rollout 也同样有效。Hooks 还能一点点打磨,直到“完美”。

自动引导文件:鸡肋

Kiro 自己生成的 steering 文件完全没用。看起来像是借鉴了 Cline 的 Memory Bank,但点个按钮让 Kiro 写引导文件,我觉得就是纯浪费 token。Cline 的设计更合理——先让用户自己描述文件,再去写。

其实,拿它当成 Cursor 的规则来用更合适:我自己写文件和规则,再结合 Hooks 的“条件加载”,效果更佳。Cursor 没有这个功能。
当然,缺点是 Kiro 有时候会忽略这些规则(和 Cursor 一样)。我怀疑是它系统提示里塞了太多上下文,互相冲突了。


最大的槽点:太过热心 + Autopilot 有风险

我给它的基本约束是:只在任务范围内,先给方案,再解释理由,最后才改动。模糊任务是我写得不清楚,这没话说。
但有一次,我只让它干一件事:“把 #xy 文件里所有 console.log 都删掉”。它确实删了,可它还顺手“修复”了 TypeScript、Tailwind 和 Svelte 的语法(其实没问题),结果就是画蛇添足。更奇怪的是,单独用 Claude 4 反而不会犯这种“旧语法强迫症”。

上下文 & Token 问题

最烦的一点:Kiro 完全不显示 token 使用情况。我完全不知道上下文快满了没有,导致一上来就经常撞上聊天上下文限制,尤其是 Spec Mode。

更糟糕的是,它老让我“总结对话”,可当时上下文已经超限,根本总结不了。有时候对话很短,它还是不行,因为它在后台偷读了太多无关文件,直接卡死。一些任务因此没法完成。我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删掉 requirements.mddesign.md 的内容,挺蠢的。

Cursor 胜出的地方

Cursor 的自动补全真是顶级:快、准、能预测出常见样板代码。
Kiro 的补全慢,而且建议经常离谱。我直接放弃不用它了,结果本来能省的时间都得靠手动操作补回来(比如打十遍 class="bg-black",或者手动加函数类型签名)。

Spec Mode:控制力差

Cursor 可以选中一段代码,只把那部分交给模型。Kiro 不行,我得复制粘贴进去,而且它有时还会自己偷看整个文件甚至更多。上下文污染严重。

所以我在 Kiro 里用 Ctrl + I 内联编辑的频率反而更高。

缓存问题

Kiro 缓存特别重,有时候甚至改了文件都没法保存。代理在运行时尤其明显,动不动就覆盖掉我的修改,或者我只能等它跑完才能继续写。
Claude Code(CC)和 Kiro 的缓存冲突比 CC 和 Cursor 多得多。Cursor 也有,但要少很多。我觉得是 Kiro 的缓存机制问题。

另一个 bug:在大 JSON 文件里用搜索,有时找不到精确匹配。我测了几次都是这样。如果项目数据量大,这问题很烦。

文档不足

文档确实薄弱,可以理解是新工具,但至少得有个搜索框。我翻过一遍文档,总觉得漏了很多功能或设置。要是有搜索,确认起来方便得多。



我的经验总结

* 手动片段模式:复制/粘贴需要的行,避免让它打开整个文件。
* 自写规则文件:像 Cursor 那样用。
* 严格守则:只做请求的修改,先提计划、再解释、再改动。
* 发现额外问题?只列出来,不要乱改。
* 文件白名单:只允许它动指定文件或行,其它都禁掉。
* 拆小任务:大任务分解成小步骤。
* 跳过自动引导文件:别用那套,容易让 Kiro“越界”。
* 需要 Context meter:实时显示上下文 token 剩余多少,最好还能看到具体调用消耗。
* Token 用量透明化:告诉我消耗多少,方便我控制成本。
* 更细粒度的上下文范围控制:能指定文件行区间,不要乱读整个文件。
* 工作区扫描设置:关掉/按需开/只扫改过的文件,并支持 include/exclude 配置。
* 更好的引导机制:减少内置冲突提示,多把控制权交给用户,让 Kiro 按我的方式工作。



总结:
Kiro 有亮点,Hooks 是大杀器,但上下文、缓存、透明度和补全都拖了后腿。Cursor 在稳定性和补全上还是更胜一筹。
  • Kiro 优势:Hooks + 条件规则加载 → 灵活度高,能做 Cursor 做不到的记忆/复用。
  • Cursor 优势:上下文控制、补全、缓存、稳定性、文档 → 整体更成熟、好用。
  • 整体评价:
    • Cursor = 稳定生产力工具,开箱即用。
    • Kiro = 有潜力的新秀,但目前更适合“折腾党”,需要各种 guardrails(防护措施)才能发挥价值。


| 功能点           | Kiro          | Cursor    
| Hooks / 规则    | 有 Hooks,灵活强大    | 没有 Hooks,规则死板
| 上下文控制      | 经常读太多,容易超限   | 可精确传片段,更可控    
| 自动补全       | 慢,建议怪          | 快、准,顶级      
| 缓存/稳定性     | 缓存冲突多,不稳      | 稳定可靠        
| 整体体验       | 有潜力但乱          | 成熟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