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传统 Spring MVC 过来的老程序员,再加上玩过 Node.js 的人,我一开始对 WebFlux 的期待是:哇,反应式、性能牛、未来趋势!
结果真用起来才发现:我的脑袋就像被 Flux 的数据流给冲刷了一遍,满屏都是 .flatMap().switchIfEmpty().onErrorResume()
,业务逻辑像掉进了代码的马里亚纳海沟,要找出来得戴潜水镜。
我的疑问:这真的是技术进步,还是精神折磨?
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为了写一个 “PUT /user 更新用户” 这种小学二年级水平的接口,我居然需要搞出一整套操作链:异常通知处理器、自定义验证 Bean、反应流语法、泛型体操、错误处理分层链路……感觉写业务逻辑的时间只占20%,剩下80%都在写反应式的“官方祭祀舞步”。
这让我怀疑,WebFlux是不是在某些场景里,已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痛点:这到底是学习还是修仙?
1. 学习曲线:MVC 里写完的代码,WebFlux 里要用心算九九乘法表才能写对。你得同时学函数式编程、响应式思维、反压机制,简直就是全套“全栈灵修套餐”。
2. 可读性:本来三行能写完的逻辑,被 Mono.just()
搞成一整页,业务逻辑全埋在样板代码的地震堆里。
3. 调试体验:反应流的 stacktrace 长得像 DNA 序列一样,让人怀疑自己不是在写后端,而是在研究基因测序。
4. 团队入门:新同事来了,你跟他说:“我们不用传统 MVC,我们用 WebFlux 哦。”结果人家以为是“Web Fuck”,然后直接怀疑人生。
网友们的神回复:
(1)谨慎派:
有网友说:“兄弟,组织在决定用反应式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因为代价是真的大,不是心理阴影那种,是实打实的维护成本。你要是真有高并发、百万 RPS,那 WebFlux 是神器。但如果只是两三千 RPS,兄弟劝你别折腾了,直接加台服务器比培训一个懂 WebFlux 的人便宜得多。”
(2)暴躁派:
另一位老哥直接喷:“反应式就是一坨屎,根本不像 Java。异常处理像外语,调试像考古。说实话,用虚拟线程才是真男人的选择。WebFlux?烧了吧,拿去喂火炉。”
(3)过来人派:
有从 Scala 效果系统跳槽过来的,说小项目玩 WebFlux 挺爽的,流式处理优雅到不行。但一旦进了大公司,代码库大到像银河系,他立刻跪了:“兄弟们,企业级别项目千万别乱玩,Flux 写着写着,你就怀疑自己在维护黑洞。”
(4)RxJS PTSD 派:
有前端开发者插话:“我在 Angular 里被 RxJS 折磨过。一个简单更新要写半天操作链。我谢谢 WebFlux 没进来,不然我可能当年直接转行种田。”
五、哲学层面:为什么大家会吵成这样?
其实 WebFlux 的初衷是解决 高并发场景下的线程瓶颈,特别是 I/O 密集型业务。传统 Spring MVC 是“一请求一线程”,你要是 10 万并发,Tomcat 就得开 10 万线程,内存直接爆炸。WebFlux 用事件循环,把线程成本压到极低,从而能顶住 Netflix、金融级流量洪水。
但问题来了:大多数公司根本没有这个场景啊!就算有个秒杀活动,顶多几千 RPS。于是大量团队学了半天反应式,结果最后发现:“哦,我们其实根本用不着。”
六、虚拟线程登场:反应式的末日?
不少人提到 Project Loom 的虚拟线程,说白了就是给传统 MVC 注入“廉价线程”的外挂,让“线程 per 请求”的模式也能轻松撑住高并发。
这时候,WebFlux 的卖点瞬间被掏空:
* 原来宣传的“节省内存、线程少”,虚拟线程也能做到;
* 原来宣称的“现代异步编程范式”,Kotlin 协程、async/await 也能做到;
* 唯一剩下的“逼格”,在项目烧钱的时候,是最没用的东西。
所以,有人直接说:“虚拟线程是 WebFlux 的棺材钉。”
七、总结:WebFlux是未来,还是技术债?
最后我自己的看法是:
1. WebFlux的确很酷,在 Kafka、RabbitMQ、真正的流式数据处理里,它能优雅地解决“反压”问题,这点 MVC 玩不转。
2. 但在大多数日常项目里,它就是过度设计。学习成本高、调试困难、团队磨合慢,还容易导致“炫技代码”。
3. 如果你的项目是 200 请求/分钟,请立刻放下手里的 Flux,关掉 Netty,老老实实用 MVC,或者上虚拟线程,给自己留条活路。
4. 如果你非要证明自己很潮,那 WebFlux 绝对是一个“程序员炫技 + 组里劝退”的双刃剑。
WebFlux 就像健身房的杠铃,你能用它练出肌肉,但问题是——你日常只是要开个矿泉水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