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AI生成内容添加Http标识AI-Disclosure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 这份文档提议:给网站的响应加一个叫做 AI-Disclosure 的新“标签”(HTTP 响应头)。这个标签的作用是用机器能看懂的方式,告诉浏览器、爬虫程序或存档系统,当前网页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人工智能(AI)生成或辅助创作的。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 是互联网的“规则制定委员会”。它负责设计和发布几乎所有支撑互联网运行的核心技术标准协议。

1. 为什么要搞这个?
现在网上AI生成的内容越来越多,用户、平台和监管机构都希望网站能明确说清楚“这东西是不是AI搞的”。虽然有些网站会用人能看懂的文字注明(比如页面底部的一行小字),但机器和程序很难自动识别这些信息。这个新标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机器能一眼就看明白。

2. 它是什么?
*   名字:AI-Disclosure
*   格式:它遵循一个叫“HTTP结构化字段”的现代标准,格式很规整,像一本字典,里面包含不同的“键值对”来说明不同信息。
*   定位:它是一个轻量级、低成本的信号。主要目的是快速告知自动化系统,而不是提供复杂、可加密验证的“出生证明”。它适用于整个网页内容。

3. 它和更高级的技术(比如C2PA)有什么区别?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
*   AI-Disclosure 标签:像商品包装上的一个简易标签,写着“本品含人工智能加工成分”。简单、直观、一眼就能看到,但很容易被仿造或撕掉。
*   C2PA等技术:像一件商品的数字防伪证书和详细生产日志。它用加密技术签名,能追查内容是谁、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工具创建的,甚至能精确到图片的某个区域。但这东西更复杂,通常不会直接放在网页标签里,而是提供一个链接指向另一个证明文件。
*   关系:这两个东西可以同时使用,互为补充。简易标签用于快速识别,数字证书用于深度验证。

4. 怎么用?一个例子
服务器可以在返回网页时,在HTTP头里加上这么一行:


AI-Disclosure: mode=ai-originated; model="gpt-4"; provider="OpenAI"; reviewed-by="editorial-team"; date=@1745286896

人话:
*   mode=ai-originated:内容模式是“AI原创”(核心是AI生成的,但有人工审核编辑)。
*   model="gpt-4":使用的AI模型是GPT-4。
*   provider="OpenAI":AI模型的提供方是OpenAI。
*   reviewed-by="editorial-team":内容经过了“编辑团队”的审核。
*   date=@1745286896:内容生成的时间戳(这是一个Unix时间戳,代表2025年4月22日左右)。

5. 最重要的“mode”有几种模式?


| 模式值 (mode)      |  含义 |
| none                        | 无AI参与:这内容纯人工创作,AI没插手。 |
| ai-modified          | AI辅助:内容主要是人写的,AI只是帮忙了。比如用AI检查语法、润色文字、生成摘要等。 |
| ai-originated       | AI原创,人工审核:内容是AI生成的“初稿”,但后面有真人仔细检查、修改、指导过。人类为内容的准确性把关了。 |
| machine-generated | 机器生成:内容几乎全部由AI生成,后期基本没有人工干预或审核。AI对内容负全责。 |

6. 安全注意事项(非常重要!)
*   这玩意儿不防伪! 这个标签本身没有任何防伪或加密功能。一个完全是人写的网站,可以轻易地给自己贴上 mode=machine-generated 的标签;反之,一个全是AI生成的网站也可以不加这个标签,或者撒谎。
*   不能用于安全决策:绝对不要因为这个标签就说“这个内容可信”或“这个内容不可信”。它只是一个“自称”的声明。
*   追求可信得用别的:如果你需要确保内容来源绝对真实可靠,应该去依赖像C2PA那样的加密签名技术,而不是这个简易标签。

7. 后续要干嘛?
文档作者希望向国际组织IANA正式注册这个 AI-Disclosure 标签名,让它成为一个互联网标准协议的一部分,这样大家都能统一使用。



总结一下:

这份草案就是想给网站内容加一个机器可读的“AI成分”声明标签。它简单、方便,适合快速识别,但完全靠网站自觉,不具备防伪能力,是一个倡导透明度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安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