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羡慕《纽约客》那些引人入胜的非虚构作品,好奇顶尖作家如何将庞杂素材转化为精妙叙事,今天要介绍的这套方法或许能为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詹姆斯·索默斯在最新专栏中揭秘了传奇作家约翰·麦克菲的创作体系——这套被他称为"足以替代新闻学院"的方法,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
(一)从菜鸟到《大西洋月刊》特约记者的蜕变之路
索默斯坦诚分享了自己初入行的经历:最初两篇文章完全依靠既有知识储备,第三篇才鼓起勇气走出家门记录飞行课程,第四篇开始跟随朋友体验金融交易员的日常。直到第七篇,他才真正完成职业生涯的突破——专访一位仅有数面之缘的驾校教练。
"当你告诉别人你是记者时,他们就会相信你。"这位初出茅庐的写作者始终铭记着前辈的忠告,"我们的责任就是不辜负这份信任。"
而当获得为《大西洋月刊》撰写知名学者霍夫斯塔特人物特稿的机会时,他意识到需要更系统的方法。正是在《约翰·麦克菲读本》的导言中,他发现了改变写作生涯的宝藏。
(二)四步写作法:让创作不再面对空白页的恐惧
麦克菲方法的精髓在于将写作过程分解为四个泾渭分明的阶段,确保作者永远不需要面对空白页的焦虑:
第一阶段:素材收集
与常见的"写一点采一点"模式不同,麦克菲要求将所有调研工作前置。他往往会花费数月时间沉浸式跟踪采访对象——一起徒步旅行、共同生活甚至跨国自驾。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收集核心人物的故事,更会遍访其亲友、同事、竞争对手及相关领域专家。
这种深度调研的威力在其代表作《感知方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验证篮球明星布拉德利所说的"篮筐低了一英寸半",他竟真的带着钢卷尺重返球场测量;为测试运动员的视野范围,他专门请眼科医生用专业仪器进行量化分析。这就是所谓"优质事实"的力量——它们不会凭空出现,需要作者付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挖掘。
麦克菲的停止采集标准十分独特:当你第三次听到相同的故事时,就是收手的时刻。
第二阶段:素材筛选
所有笔记、录音、文献摘录都被汇集到统一文档中(索默斯的记录曾达19万字之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知重构的过程——当你有意识地收集素材时,大脑会自动成为信息过滤器,各种见闻都会与创作主题产生奇妙关联。
第三阶段:结构搭建
麦克菲会将打印出的笔记标记分类,用缩写代号标注每条素材的归属章节,然后像玩拼图一样用剪刀将笔记分剪归档。这个过程充满机械感却至关重要:通过实体卡片的排列组合,作者可以直观地把控叙事节奏与逻辑脉络。
数字时代的写作者也不必羡慕这种"剪刀加浆糊"的工作流。索默斯开发了专属的Emacs插件系统,通过快捷键实现素材的快速分类与重组。重要的是遵循这套方法的本质:通过物理性的整理动作,强制大脑进行结构化思考。
第四阶段:草稿撰写
至此,写作已变成"按图索骥"的顺畅过程。索默斯推荐采用"伪写作"过渡技巧:先用方括号标注待完善处,混合使用完整句子与碎片化笔记搭建段落框架。例如描述雪崩风险的段落可能初始状态为:[警告标志数据][年度降雪量][建筑危险比例][道路风险指数]。
这种做法的心理学妙处在于:它让作者始终保持希望感。填补空白总是比面对虚空更容易,而随着方括号逐渐被取代,文章也自然水到渠成。
(三)技术时代的写作守则
尽管麦克菲偏好纸笔记录,认为录音设备会阻碍真实对话的流动,但索默斯建议根据场景灵活调整:技术性较强的多人对话仍需录音备份,但关键印象和亮点必须当场记录。
最重要的是记住麦克菲的核心理念:写作即选择。你的作品质量永远取决于选择呈现哪些事实的品味。就像他笔下的细节描写——用塞满14枚木螺丝的茶壶折射人物性格,用西点军校衣柜里常明的灯光暗示人物特质——真正的高手懂得让事实自己说话。
这套方法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民主性:它不要求天赋异禀,只需要遵循流程;不依赖灵光乍现,而是信任系统力量。无论是专业写作者还是内容创作者,都能从中获得将混沌信息转化为清晰叙事的结构化能力。
正如索默斯所言:这两三页的写作心法,或许真能抵得上新闻学院百分之一的价格,却传递着同样珍贵的职业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