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hop大神剥了谷歌Nano Banana炒作香蕉皮


最近几天,整个互联网仿佛被一只“Nano Banana”搅得天翻地覆。不是超市促销,也不是什么新晋网红水果,而是谷歌旗下Gemini推出的新一代AI图像编辑模型Nano Banana。

一时间,朋友圈、小红书、B站、知乎、抖音,铺天盖地都是“Photoshop要完”“设计师失业倒计时”“AI终于能一键换装还不出错”的震撼标题。

我作为一个从Midjourney V3时代就开始深度使用AI图像生成与编辑的视觉设计师,看到这些内容时,第一反应是兴奋,第二反应是怀疑,第三反应——是坐下来亲自试了整整五天,然后想认真地跟大家聊点人话。

说实话,刚看到那些爆款视频的时候,我也心动了。

画面里,一个穿白T恤的男孩,输入“换成红色夹克”,瞬间变身,光影自然,边缘干净,连衣角褶皱都像真人摄影棚打光拍出来的。再一转场,背景从城市街景变成雪山湖泊,人物不动声色地融入新环境,毫无违和感。

这要是真的,那确实值得喊一句“革命来了”。可当我把同样的操作搬到自己日常项目里,用真实客户提供的素材图去测试时,那只“Nano Banana”的皮,一层一层地剥了下来。

首先得说清楚,我不是来泼冷水的。相反,我对Nano Banana的技术实力是认可的,尤其在局部对象编辑这一块,比如更换人物服装、替换物体、移除背景杂物,它的表现确实是目前我用过的所有AI工具里最稳的之一。

它的语义理解能力很强,能准确识别“左肩上的背包”“脚上的运动鞋”这种具体指向,不像某些模型一听到“换鞋”就给人物长出三只脚。从这个角度看,它确实配得上“顶级梯队”的评价,甚至在某些细节处理上,比Midjourney和DALL·E 3更细腻。

但问题就出在——我们不是在实验室里玩测试图,而是在真实世界做设计。客户的图片往往不是精心构图的白底证件照,而是生活抓拍、活动纪实、产品实拍,背景杂乱、人物偏移、光线不均、多人同框,甚至还有水印和噪点。

在这种情况下,Nano Banana的“高光时刻”开始频频翻车。比如,当我尝试把一张三人合影中中间那个人的衣服换成西装时,模型要么只改了半边袖子,要么把另两个人的脸也顺带扭曲了,最离谱的一次,直接把中间那个人的脸换成了另一个人的——仿佛AI在看图时自己脑补了一场“换脸悬疑剧”。

更让我崩溃的是,几乎每两次操作中就有一次,我输入了清晰指令,Gemini也显示“编辑已完成”,结果生成图和原图一模一样,连个像素都没动。我反复检查提示词、调整措辞、拆分步骤,甚至换用英文提示,它依然无动于衷。有时候我指出“你根本没改”,Gemini会立刻道歉说“检测到未执行编辑”,然后重试,但重试十次,有八次还是原样返回。

这种“短路式失效”不是偶发,而是高频出现,尤其是在处理整体风格迁移复杂场景重构时尤为明显。久而久之,我不得不放弃某些设计方向,转而用其他工具绕道解决——这在实际工作中是致命的,因为时间成本和客户信任经不起这种不确定性。

还有几个细节,虽然不算新问题,但在Nano Banana身上依然顽固存在。比如手部变形,虽然比早期模型好了不少,但一旦人物动作复杂,比如交叉手臂、拿杯子、挥手,AI还是会造出“六指怪”或“断臂残躯”;再比如物理逻辑错误,一个人明明站在门后,AI却让他的手臂从门板前方穿出来,像是练了穿墙术;还有材质表现,一块灰色水泥地,在输出中经常显得像低分辨率贴图,边缘发虚、纹理重复,一看就是AI生成的“塑料感”地板。

这些都不是Nano Banana独有的毛病,而是整个AI图像生成领域多年未解的通病。它们不会让图完全 unusable,但每一个都意味着——你依然得打开Photoshop,手动修图。

说到这里,我必须强调一点:我的评价是基于我作为职业设计师的实际工作流。我不是在测评“能不能生成一张好看的图”,而是在问“能不能稳定、高效、可靠地完成商业级视觉输出”。

在这个标准下,Nano Banana并没有展现出压倒性优势:它和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 ControlNet、DALL·E 3 + Edit功能,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各有擅长,各有短板。Nano Banana可能在服装编辑上略胜一筹,但在构图控制、风格一致性、多对象协调上,未必比得上其他工具组合。

那为什么网上会有那么多“封神”内容?

我觉得答案很简单:营销叙事跑得太快,技术现实追得太慢。那些爆款视频,几乎都使用了理想化素材——单人、中心构图、纯色背景、清晰轮廓。在这种“考试押中题”的条件下,AI当然能交出满分答卷。

可真实设计是开卷考试,题目千奇百怪,你还得自己写答案。当你拿着客户发来的模糊合影、带水印的旧图、光线混乱的现场抓拍去试,那种“一键改天换地”的幻觉就会迅速破灭。

这不是否定Nano Banana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证明了AI图像编辑正在稳步进化,而不是停滞不前。谷歌这次的技术积累和工程优化是实打实的,尤其是在语义理解与局部编辑的精准度上,确实摸到了新高度。

但我们也得清醒:现在的AI不是在取代Photoshop,而是在成为Photoshop的一个智能插件。它能帮你快速生成草图、替换元素、调整氛围,但最终的精细打磨、逻辑校验、视觉统一,依然离不开人眼和人脑。

所以,别再轻信“某天醒来设计师就失业”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了。AI的确在改变设计行业,但它改变的方式,不是“毁灭”,而是“赋能”。就像当年数码相机没有消灭摄影师,而是让更多人能拍照;PS没有消灭手绘,而是拓展了视觉表达的边界。Nano Banana也好,其他AI工具也罢,它们的意义不在于“取代”,而在于“加速”——让我们把重复劳动交给机器,把创造力留给人类。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如果你是设计师,不妨试试Nano Banana,它值得进入你的工具箱。但别指望它能一键封神,更别因此焦虑失业。真正的设计,从来不只是“换件衣服”那么简单。它关乎情感、叙事、品牌、文化,而这些,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只“香蕉”能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