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经过精心编程Punyo机器人只看一次就学会


2025年9月初,丰田研究所的一群科学家在《科学·机器人》上发表了一项让人眼前一亮的研究:他们训练出一个能像人一样用整个身体搬运大件物品的机器人,而教会它这些动作,只需要一次示范。

是的,就一次,就像你教爸妈用手机发微信那样,点一下、做一遍,它就懂了。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片的桥段,但背后却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

我们常以为机器人无所不能,火星都能去,手术都能做,可真让它搬个沙发,它可能直接把腿卡住或者把箱子摔了。

问题出在哪?不是算力不够,也不是传感器不行,而是——机器人太“僵”了。
它们习惯在理想环境中做精确动作,一旦碰到需要全身协调、不断微调姿势的大物件,立刻就乱了阵脚。
而人类呢?我们天生就会“将就”。箱子歪了,腰顺势一扭;水桶滑了,手臂一夹、肩膀一顶,动作连贯得自己都没意识到。

这种看似随意的“柔韧感”,其实是亿万年进化出来的生存智慧。

Punyo 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终于有了一点“肉感”。它的身体不是冷冰冰的金属骨架,而是覆盖着柔软的、能感知压力的“皮肤”,关节也加入了主动与被动的柔性设计。

什么叫被动柔顺性?
就像你穿羽绒服抱东西,衣服本身会变形吸收冲击;

什么叫主动柔顺性?
就像你走路时膝盖微弯,随时准备应对地面不平。

这两种特性结合,让 Punyo 在抱水桶、扛纸箱时,能像人一样“顺势而为”,而不是死磕预设轨迹。

实验数据显示,加入柔顺性后,任务成功率平均提升了206%——这不是小修小补,是质的飞跃。

更惊人的是它的学习方式:
传统机器人学一个动作,得反复试错成千上万次,还可能学不会。Punyo 用的是一种叫“示例引导的强化学习”的方法。研究人员在虚拟环境中远程操控它做一次完整动作,比如把水桶从桌上挪到肩上,录下来作为“示范”。然后机器人就开始自己练,在模拟世界里摔了捡、捡了再摔,直到摸索出一套稳定策略。

整个过程不需要大量标注数据,也不需要工程师一行行写代码,就像师傅带徒弟,做个样子,剩下的靠悟性。

你可能会问,这不还是在仿真里练的吗?能落地吗?论文里的视频给出了答案:Punyo 在真实硬件上成功复现了“扛水桶”和“翻转大纸箱”两个高难度动作。它没有依赖视觉定位,全靠本体感知和触觉反馈,这意味着哪怕在光线昏暗、物体被遮挡的现实场景中,它也能靠“身体感觉”完成任务。

这种“盲操”能力,恰恰是未来家庭机器人最需要的——毕竟谁家客厅能随时架设动捕系统?

你想啊,独居老人想挪个衣柜,快递员在仓库搬重货,年轻人搬家时一个人扛床垫上楼……这些场景不需要机器人会写诗或下围棋,只需要它能像隔壁热心大哥那样,伸手帮一把。而 Punyo 的出现,意味着未来的机器人可能不再是个“精密仪器”,而更像一个有体温、会适应的伙伴。

当然,它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还有距离。现在的 Punyo 只有上半身,还没腿,也不能自主行走。但方向已经清晰:机器人不再追求“完美执行”,而是学会“灵活应对”。这不仅是技术的进化,更是设计理念的转变——从机器像人,到机器懂人。

总结:
这项技术是朝着打造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机器人迈出的重要一步。例如,它们可以安全可靠地搬运大型笨重的物体,例如家中的家具或仓库中的重型包裹。它们甚至可以在护理环境中协助完成任务,例如协助行动不便的人。

而且,这些机器人无需经过精心编程,只需一次演示,就能学习类似人类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