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伟达在SIGGRAPH 2025上推出了一系列新的Blackwell GPU和企业服务器,旨在提高人工智能工作负载,为数据中心提供高达45倍的性能和更高的能源效率,并为台式机提供更小,更高效的选择。
- 该公司正在推进其“物理AI”概念,将高性能硬件与Omniverse和Isaac等仿真平台相结合,使机器人和自主系统能够在部署前在现实的数字环境中进行训练。
- Nemotron和Cosmos Reason等新的人工智能模型系列针对企业和机器人的逻辑推理,而合作伙伴正在使用增强的大都会平台来实施智能安全系统和自动化培训指南等智能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当“物理AI”成了新宗教——英伟达的布道大会在SIGGRAPH 2025上演
如果你以为SIGGRAPH 2025只是一个关于3D建模、动画渲染和游戏特效的技术会议,那你显然还没意识到,这年头连图形学都开始搞“人工智能神学”了。英伟达这次可不是来展示什么光影效果的,他们带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使命感,宣布了一个名为“物理AI”的新教义——不是教你如何感知世界,而是教你如何“像物理法则一样思考”。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黑客帝国》里Neo突然顿悟“我就是代码”那一刻?只不过这次,布道者是黄仁勋,而圣物是Blackwell GPU。
所谓“物理AI”,据英伟达官方解释,是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图形的深度融合,目标是让机器人、自动驾驶系统和智能基础设施不仅能“看”世界,还能“理解”世界——比如知道水会流、玻璃会碎、人踩香蕉皮会滑倒。这听起来很合理,但问题是,我们人类花了上百万年才搞明白这些常识,而英伟达想用一块GPU加一个模型,在几周内教会机器人“重力不是闹着玩的”。这到底是技术突破,还是对牛顿物理学的终极挑战?
更讽刺的是,英伟达还煞有介事地宣称:“AI正在推动模拟能力,模拟能力又在推动AI。”这话听起来像极了那种健身房广告:“你越练越壮,越壮就越想练。”逻辑闭环得让人想鼓掌,但仔细一想——这不就是个无限套娃吗?AI靠模拟训练,模拟靠AI生成,最后谁是爹谁是儿子都分不清了。不过没关系,反正英伟达只负责卖“健身器材”,至于你练不练得出来,那是你的问题。
Blackwell登场——不是芯片,是“算力神谕”
接下来,英伟达隆重推出了他们的新“神器”:基于Blackwell架构的GPU。注意,不是“Blackwell”,而是“Blackwell”,念起来要带着一种神圣的颤音,仿佛这不是一块电路板,而是能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钥匙。数据中心迎来了RTX PRO 6000 Blackwell Server Edition,采用2U标准机架尺寸,听起来很技术,翻译成人话就是:“它能塞进你公司服务器柜子,但价格会让你想把它塞进碎纸机。”
英伟达吹嘘说,这玩意儿比纯CPU系统性能高45倍,能效高18倍。好家伙,这哪是升级,简直是降维打击。但别急着欢呼,你得先问问自己:你公司有没有预算买得起这种“算力奢侈品”?毕竟,性能提升45倍,价格可能也翻了45倍。思科、戴尔、惠普、联想、超微等厂商纷纷表示将推出搭载Blackwell的服务器——翻译一下就是:“我们也只能跟着英伟达的节奏跳舞,不然客户都跑去别人家了。”
更离谱的是,Blackwell GPU支持FP4格式,推理性能比上一代L40S提升六倍。FP4?那是什么?不是F4偶像男团,也不是F4签证,而是英伟达自己定义的一种低精度浮点格式,专为AI推理优化。说白了,就是“用更少的数字,算更多的事”。听起来很高效,但实际效果可能就像用四舍五入算房贷——短期省事,长期可能爆雷。不过没关系,反正AI模型也不在乎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只要结果看起来“差不多”就行。
小身材大野心——RTX PRO 4000 SFF和RTX PRO 2000 Blackwell的“迷你革命”
你以为英伟达只盯着数据中心?错。他们连你办公桌上那台小主机都不放过。这次推出的RTX PRO 4000 SFF(Small Form Factor)和RTX PRO 2000 Blackwell,主打一个“小巧但能打”。RTX PRO 4000 SFF在70瓦功耗下,AI性能是上一代的2.5倍——这相当于告诉你:“你家的小电饭煲现在能跑深度学习了。”虽然你可能还是得拔掉冰箱才能开机。
而RTX PRO 2000则号称在CAD性能上提升1.4倍。对工程师来说,这意味着以前画一张图纸要喝三杯咖啡,现在可能只需要两杯半。听起来进步不大?但英伟达的营销逻辑是:只要你说“提升”,用户就会自动脑补“翻天覆地”。至于实际体验,那得等产品上市后,用户在论坛里骂完三页才能知道真相。
这些紧凑型GPU的目标很明确:把AI加速塞进每一个角落,从设计工作室到工厂控制台,甚至你家书房。英伟达的野心昭然若揭——未来不是“人人都是程序员”,而是“人人都是AI训练师”。你不再需要懂代码,只需要买块英伟达显卡,然后对着电脑说:“喂,GPU,帮我设计个能飞的自行车。”然后它就会用模拟数据告诉你:“亲,空气动力学不允许。”
物理AI的核心——模拟,模拟,还是模拟
英伟达口中的“物理AI”,核心不是AI,也不是物理,而是“模拟”。他们想用Omniverse和Isaac平台,打造一个“数字孪生宇宙”,让机器人在虚拟世界里先当“学霸”,再上岗实操。这逻辑很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模拟人生》——先在游戏里学会做饭、恋爱、上班,然后现实里照着做。只不过现在,主角换成了机器人,而“游戏”变成了“生死训练营”。
Omniverse NuRec能用3D高斯散射从传感器数据重建真实环境——听着像魔法,其实就是“用一堆噪点拼出一个勉强能看的3D场景”。Isaac Sim 5.0和Isaac Lab 2.2现在开源了,GitHub上就能下载。英伟达说这是“开放生态”,但别忘了,这些工具跑起来还是得靠英伟达的GPU。开源?开的是源代码,闭的是硬件生态。这就像给你一本菜谱,但所有食材都只能在我家超市买。
最搞笑的应用案例来自Amazon Devices Services——他们用“模拟优先”方法搞“零接触制造”。什么意思?就是把新产品的CAD模型扔进Isaac Sim,生成五万张合成图像,训练AI识别产品,然后让机器人自动质检。全程不需要真实产品,也不需要人工干预。听起来很先进,但细想一下:如果模拟和现实有偏差呢?比如机器人在虚拟世界里学会了拧螺丝,结果现实中的螺丝生锈了,拧不动——那它会不会一脸懵地站在那里,重复“系统错误”?
AI也能“讲道理”?Nemotron和Cosmos Reason的“逻辑表演”
英伟达还不满足于让AI“看”和“做”,还要让它“想”。于是他们推出了Nemotron系列新模型,包括Nemotron Nano 2和Llama Nemotron Super 1.5。名字越长,听起来越厉害,实际功能却越来越模糊。这些模型号称能处理“复杂多步骤任务”,比如客服对话、网络安全响应。CrowdStrike、Uber、Zoom都说在测试——但你敢让AI客服决定要不要封你账号吗?还是说,这只是英伟达为了拉几个大客户站台的“友情出演”?
更玄乎的是Cosmos Reason,一个70亿参数的视觉语言模型,专为“物理AI”定制。它能结合“先验知识”、“物理理解”和“常识”来行动。好家伙,这不就是人工智障的终极形态吗?什么叫“常识”?难道它知道下雨要打伞,但不会把伞当成飞碟?Uber用它分析自动驾驶行为,VAST Data用它监控交通——听起来很靠谱,但万一模型突然“顿悟”:红灯只是建议,不是命令,那城市岂不是要乱套?
英伟达说这些模型用了“混合架构”和“NVFP4量化”,效率高。翻译一下:我们把模型压缩了,省了点电,但智商可能也缩水了。就像把一本百科全书压缩成表情包,信息量是少了,但传播快啊!
第六节:智能城市?还是“英伟达化城市”?
最后,英伟达把所有技术打包成“NVIDIA Metropolis平台”,进军智能城市和工厂。Metropolis本是超人的故乡,现在成了英伟达的“智慧城市操作系统”。它集成了Cosmos Reason、TAO Toolkit、Isaac Sim,还能生成“罕见训练场景”——比如模拟一场百年一遇的暴雨,看交通系统会不会瘫痪。听起来很前瞻,但问题是:谁来定义“罕见”?是气象局,还是英伟达的算法?
埃森哲和百通搞了个“智能虚拟围栏”,在Omniverse里模拟工业安全。DeepHow做“智能诀窍伴侣”,把操作手册变成视频教程。Anheuser-Busch InBev用了这方案,新员工培训时间缩短80%——从一周变成一天。听起来很牛,但你得问:省下来的时间,是不是都用来学怎么操作英伟达软件了?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些“智能”系统,最终是谁在控制?是城市管理者,还是英伟达的API?当整个城市的交通、工厂、安防都依赖一个公司的硬件和平台时,这到底是“智能化”,还是“厂商锁定”?英伟达或许没想这么多,他们只想卖GPU。至于未来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那不是他们的KPI。
结语:英伟达的“物理AI”——一场华丽的技术秀,还是一次真正的变革?
总的来说,英伟达在SIGGRAPH 2025上展示的“物理AI”愿景,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科技春晚:有硬件、有软件、有模型、有生态,还有合作伙伴站台。他们用“模拟+AI+物理”的三重奏,描绘了一个机器人自由行走、城市自主运行的未来。但在这华丽的表象下,我们也不得不问:这些技术真的能落地吗?还是只是为下一轮GPU销售造势?
讽刺的是,英伟达一边喊着“开放生态”,一边牢牢掌控着硬件命脉;一边推广“常识推理”,一边用FP4格式压缩模型智商;一边说“让AI理解物理世界”,一边让客户为每一块GPU支付“物理级”价格。
或许,真正的“物理AI”不是让机器学会牛顿定律,而是让用户明白:在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往往也伴随着最昂贵的账单。而英伟达,早已不是一家芯片公司,它是一家“未来定义公司”——你负责想象,它负责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