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一则爆炸性消息从硅谷角落悄然流出——特斯拉正式解散其耗时多年、投入巨资打造的“Dojo”超级计算机团队,连带头号功臣、项目负责人彼得·班农(Peter Bannon)也卷铺盖走人。这事儿要是拍成纪录片,片名大概可以叫《从星辰大海到裁员邮件》。
你以为这只是普通的人事调整?错。这是特斯拉AI帝国的一次“结构性塌方”。
Dojo项目自诞生之日起就被马斯克捧为“通往完全自动驾驶的圣杯”,是特斯拉摆脱英伟达(Nvidia)芯片依赖、实现全栈自研的核心支柱。
它不仅仅是一台机器,更是一种信仰——一种“我们自己造芯片、自己训模型、自己开未来”的技术乌托邦幻想。可如今,这个幻想被现实一巴掌扇醒:你造的芯片再牛,也干不过市场规律和人才流失的双重绞杀。
讽刺的是,就在几个月前,马斯克还在财报电话会上信誓旦旦地说:“Dojo 3 和 AI6 推理芯片,我们要让它们趋同,最好就是同一颗芯片。”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大上?仿佛下一秒就能用这颗“万能神芯”统治宇宙。
结果呢?话音未落,团队解散,战略转向,转头就宣布:“以后咱们多靠外部合作伙伴。”翻译一下就是:“英伟达大哥,我们又回来了,求您再卖我们几张H100吧。”
更魔幻的是,这些所谓的“外部合作伙伴”里,赫然包括了三星电子。是的,就是那个你手机里用的芯片厂。
特斯拉最近刚跟三星签了个165亿美元的大单,准备让三星在德州的新工厂代工下一代AI6芯片。问题是,台积电不是一直做得挺好吗?为啥突然要“多元化供应链”?答案很简单:台积电产能紧张,排队的人太多,而特斯拉等不起——毕竟马斯克说过,“未来三个月内必须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这话他已经说了八年了。
但真正让这场闹剧达到喜剧巅峰的,是人才的集体出逃。
就在Dojo团队解散的同时,一群前特斯拉核心工程师悄悄成立了新公司——DensityAI。这家公司干啥的?你猜对了:做AI数据中心芯片、硬件和软件,专攻机器人、自动驾驶和AI代理领域。
换句话说,他们正在用从特斯拉学来的技术,反过来跟特斯拉竞争。
而带头大哥是谁?正是前Dojo项目主管甘尼什·文卡塔拉马南(Ganesh Venkataramanan),以及比尔·张、本·弗洛林等一众老将。这剧情,简直比《复仇者联盟》还精彩:被放逐的英雄们组建新联盟,誓要推翻昔日领袖的暴政。
马斯克对此作何反应?他在X平台上轻描淡写地发了一条推文:“没必要同时维护两种不同的AI芯片设计。”言下之意:我们太忙了,不能分心。听起来很理性,对吧?但你细品——一个花了数年时间、投入数十亿美元、吹了无数牛皮的项目,就这么因为“不想分心”被砍了?那之前那些说“Dojo将是特斯拉最大竞争优势”的PPT,是不是都该烧了祭天?
更可笑的是,摩根士丹利曾在2023年信誓旦旦地预测:Dojo项目有望为特斯拉市值增加5000亿美元。当时特斯拉市值刚突破1.5万亿美元,分析师们激动得仿佛看到了2.5万亿的曙光。
结果呢?如今特斯拉股价今年已下跌20%,市值徘徊在7000亿左右,距离“5000亿增值”别说追上了,连影子都没见着。这就好比医生告诉你:“这药能让你多活50年。”结果你吃了一周就被告知:“药停了,改打点滴。”
而最讽刺的一幕出现在市场反应上。消息公布后,特斯拉股价居然反弹了2.1%。投资者不仅没恐慌,反而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再烧钱搞什么自研超算了!省下的钱可以多建几个充电桩,或者让马斯克去火星种土豆。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证明了一件事:大家早就不信特斯拉能靠Dojo打赢AI战争了。与其赌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不如接受现实——买现成的芯片,至少今天还能发货。
回头看看Dojo的初衷,它本该是一台用来训练自动驾驶模型的超级计算机,基于特斯拉自研的D1芯片,通过分析百万小时的行车视频数据,不断提升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水平。理论上,这能让特斯拉在数据处理效率上碾压对手。
可问题是,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英伟达的GPU生态早已成熟,CUDA框架遍布全球AI实验室,而特斯拉的Dojo不仅兼容性差,开发工具链也极其原始,工程师们常常要自己写底层代码来“驯服”这头怪兽。久而久之,谁还愿意留下来当“技术驯兽师”?
再加上马斯克一贯的“跳跃式管理风格”——今天说要造火箭,明天说要搞脑机接口,后天又宣布要全力投入自动驾驶——团队根本无法长期聚焦。一位匿名前员工吐槽:“我们就像一群在迷宫里跑步的仓鼠,每次快找到出口时,老板就把迷宫旋转90度。”在这种环境下,Dojo项目能撑到现在,已经是奇迹。
如今,剩下的Dojo员工被“优化重组”,分流到其他数据中心项目。翻译一下就是:你们暂时还有饭吃,但别指望再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了。特斯拉的AI重心,已经彻底转向下一代AI芯片的推理性能优化——说白了,就是让车里的芯片更快地执行已有模型,而不是花大钱去训练新模型。这是一种典型的“战术收缩”:打不过就加入,训不了就买现成的。
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科技行业的一个深层悖论:自研 vs. 外购。
理想状态下,每家公司都想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但现实是,芯片设计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一旦方向错了,几年光阴就打了水漂。
英伟达之所以能一家独大,不是因为它技术无敌,而是因为它构建了一个难以撼动的生态系统。特斯拉想单挑这个系统,无异于用长矛挑战机甲战士。
当然,马斯克永远不会承认失败。他在推文中强调:“AI5、AI6及后续芯片将在推理方面表现出色,训练方面至少也不错。”这话听着像承诺,实则充满妥协意味。“至少也不错”这种措辞,放在产品发布会上等于说:“我们尽力了,但别抱太大希望。”
要知道,训练AI模型需要的是极致的并行计算能力,而推理则更注重低延迟和能效比。两者虽有关联,但架构差异极大。想用同一颗芯片通吃两者,就好比想造一辆既能越野攀岩又能参加F1赛车的车——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多半是个四不像。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场解散风波并非孤立事件。
今年以来,特斯拉已有多位高管离职,包括Optimus机器人工程主管米兰·科瓦奇、软件工程副总裁大卫·刘,甚至连马斯克的长期心腹奥米德·阿夫沙尔也悄然离开。这哪是人才流动,分明是一场“精英大逃亡”。员工们不是不爱公司,而是受不了那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还得马儿自己发电”的企业文化。
总结一下:特斯拉解散Dojo团队,表面上是一次战略调整,实则是多年积弊的集中爆发。它暴露了一个真相——当一家公司沉迷于“颠覆世界”的宏大叙事时,往往会忽视最基本的组织稳定性和技术可持续性。马斯克的梦想依然璀璨,但他的执行团队早已疲惫不堪。
Dojo的落幕,不只是一个项目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的隐喻:属于“孤胆英雄式创新”的时代正在过去,未来的AI竞赛,属于那些懂得合作、尊重生态、脚踏实地的企业。
最后,让我们以一句黑色幽默收尾:
“特斯拉不再需要Dojo/道教,因为他们发现,通往未来的路,不一定非得自己修——只要买得起英伟达的GPU,谁都能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