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又请来了OpenAI的“产品领袖”Miqdad Jaffer,他将用“战略透镜”照亮你那被AI焦虑照得发绿的办公桌。
别担心,他不是来教你做产品的,他是来告诉你——为什么你做的AI产品注定要失败。
顺便提一句,他刚和Paweł合作完“上下文工程”,听起来像是某种玄学,但其实就是在Prompt里多加几个括号。不过别急,真正的“战略”马上开始,就像每次公司开会前说的:“我们今天不讨论细节”,结果一讲就是三小时。
你有没有觉得有点奇怪?微软一边高喊“全面拥抱AI”,一边把自家的“AI总监”给裁了。这操作就像一个人说“我要减肥”,然后把健身房会员卡退了还顺手砸了跑步机。
但别急着笑,Miqdad说他一点也不惊讶——因为这根本不是人事问题,而是“战略失败”的活体标本。
你以为AI只是像当年互联网一样,换个技术栈、加个功能按钮就完事了?天真too young too easy!
AI是一场商业模式和产品范式的“大地震”,它要求你在质量、用户体验、增长、可扩展性和竞争优势之间玩杂技,而且还是蒙着眼睛的。
大多数公司以为AI战略就是找个大模型API接上,结果呢?Chegg九个月蒸发90%市值,Duolingo用AI客服替代真人,结果一天掉粉20万,用户骂到服务器都快崩了。一个公司因为不用AI完蛋,另一个因为乱用AI也完蛋——这就像你妈让你吃饭,你不是饿死就是撑死。
所以问题来了:你到底是想做AI产品,还是想做AI祭品?
Miqdad说,90%的AI产品会失败。但我偷偷算了一下,考虑到现在满大街都是“GPT-4套壳创业公司”,这个数字至少得往上调5个百分点。
为什么?因为大多数公司还在用“互联网时代”的思维玩AI游戏。他们以为AI是个“功能”,就像给自行车加个GPS,结果发现这根本不是自行车,是火箭,你加个GPS也没用,燃料不够照样炸在发射台上。
真正的AI战略不是选哪个模型——GPT-4、Claude还是Gemini,这些玩意儿三个月就迭代一次,你今天引以为傲的“核心技术”,明天对手就能用API免费接入。
真正的护城河是“数据护城河”、“行为护城河”和“工作流护城河”。
比如有个法律科技小公司,靠律师不断纠正AI输出,让系统越用越聪明,18个月就被九位数收购;
而某500强SaaS公司,搞了个聊天机器人,三个月10万用户,半年后没人用,成了App里一个“死标签”。
同样的技术,不同的命运——这就像两个人都买了同一本《致富经》,一个成了亿万富翁,另一个还在送外卖。
你以为你在“创新”?不,你正在掉进“AI战略死亡螺旋”的三大陷阱。
第一个是“红海陷阱”:你以为你发现了新市场,结果Adobe、微软一更新,你的“创新功能”就成了他们免费套餐里的一个小按钮。
第二个是“演示陷阱”:你用几个API调出个“魔法demo”,投资人看了直呼“未来已来”,结果用户一用发现“最后20%”全是bug,体验像极了你前任的承诺——听起来完美,用起来全是坑。
第三个是“租地陷阱”:你所有的AI都建立在别人的API上,你以为你在创业,其实你只是在OpenAI的服务器上租了个摊位卖煎饼果子。哪天OpenAI涨价或限流,你的“企业级AI产品”瞬间变成“个人兴趣项目”。
更讽刺的是,那些真正有战略眼光的公司,比如CodiumAI,根本不跟GitHub Copilot硬刚,而是专攻“写测试和文档”这种苦活累活,反而活得滋润。这就像你不去挤地铁早高峰,而是骑共享单车绕路,虽然慢点,但至少不窒息。
好了,现在进入正题——Miqdad的“AI战略透镜框架”。
这玩意儿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三句话:你是谁?你打谁?你怎么赢?(保安灵魂三问:你是谁,你在哪里?你去哪里 Context情境感知灵魂三问)
第一步是“定位透镜”:你是“先驱者”(Pioneer)、“颠覆者”(Disruptor),还是“增强者”(Enhancer)?别一上来就想当先驱,大多数人都只是“增强者”,比如Adobe把AI塞进Photoshop,这不是创新,是自保。
第二步是“价值透镜”:你的AI是“撒点魔法粉”还是“重构体验”?Google的AI摘要就是前者——在搜索结果上加个AI框,看起来聪明,其实还是让你点链接;而Perplexity直接搞了个“答案引擎”,你问它答,还带引用,这才是真·重构。
第三步是“执行透镜”:你能不能扛住AI的“三难困境”——成本、能力、速度?你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还要马儿会写诗。GitHub Copilot选择“快”,法律AI选择“准”,你得选一个。否则,你的AI产品就会像某些网红餐厅——装修很潮,味道很烂,开业三天就倒闭。
7步打造AI产品战略——从“纸上谈兵”到“落地烧钱”
现在,让我们进入“实操环节”——7步打造AI产品战略。
第一步:别问“GPT-4能干啥”,要问“AI能为用户和公司创造什么价值”。比如销售员每周花6小时填CRM,AI能自动转通话记录为结构化数据,省下时间去赚钱——这才是战略,不是技术。
第二步:画“数据地图”。你的AI吃什么?用户行为、交易记录、内容反馈。谁给它“投喂”?用户纠正、系统日志、业务指标。
第三步:选UX形式。你是要“助手”(Copilot)、“代理”(Agent)、“全自动”还是“隐形增强”?别一上来就想搞全自动,用户还没信任你,你就想替他做决定,那叫“越权”,不叫“智能”。
第四步:定义“好”。对销售AI来说,“好”是成单率提升,不是语法正确;对客服AI来说,“好”是解决率和满意度,不是回答多花哨。
第五步:设计反馈循环。用户改错、系统学习、业务受益,形成“飞轮”。
第六步:管好AI经济。你知道每次推理花多少钱吗?有没有模型降级计划?定价是按token还是按价值?
第七步:建立信任。展示AI的“置信度”,给用户“撤销”按钮,逐步放权——别一上来就让AI替你写辞职信。
20步AI战略检查清单——别等破产才想起看(
最后,Miqdad给了一个“20步AI产品战略检查清单”,建议你打印出来贴在工位上,每天早会前默念三遍。
比如:
- “我的护城河是数据还是API?”、
- “我的AI是增强体验还是增加麻烦?”、
- “我的成本模型能撑到下个季度吗?”
……这清单看着像圣经,但大多数公司只会把它当成“合规文件”塞进PPT,然后继续做他们的“AI demo”。
更讽刺的是,Miqdad还预告:9月27日要开“AI产品战略训练营”,9周直播课,前100名还能让他亲自点评战略——听起来很香,但别忘了,这课可能就是用AI写的,他自己都没读过。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连这种课都不上,那你的AI战略可能真的只能靠“祈祷”了。
结语——AI不 forgiving,它只 reward 那些真正懂战略的人
最后,Miqdad语重心长地说:“AI不是可选项,是生存题。” 你不能“等等看”,不能靠几个酷炫demo蒙混过关,更不能用老一套产品思维对付这个“概率性、复利型”的新技术。
未来12个月,将决定你未来12年的命运。每一天,对手都在积累数据、强化反馈、赢得信任;而你,还在纠结要不要在登录页加个“AI助手”按钮。
所以,别再假装你在做AI产品了。要么你有战略,要么你就是别人的“功能”。窗口正在关闭,火箭已经点火——你是要上天,还是被炸成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