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同时拥有高智商、勤奋和情绪稳定是多么罕见


一个研究发现,想找到一个同时具备高智商、责任心强、情绪稳定这三项优点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

从定义上讲,非凡的能力是罕见的,而同时在一个以上领域出现例外的情况就更罕见了。一个人同时拥有高智商、勤奋和情绪稳定是多么罕见。

数据告诉你有多难:

  • 还不错的(三项都超过平均水平): 100个人里大约有16个。这还不算太难。
  • 比较优秀的(三项都比一半以上的人强): 1000个人里大概只有9个。开始变难了。
  • 非常卓越的(三项都非常拔尖): 一百万人里,只有85个。非常罕见!
  • 绝世天才(三项都是万里挑一的神级水平): 两千万人里,才能找出1个。这简直是中彩票!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公司总说“招不到人”?不是候选人不够多,而是我们对“优秀”的期待,早就脱离了现实。

这篇文章的作者,吉列斯·吉尼亚克(Gilles E. Gignac),是西澳大利亚大学心理科学学院的一名学者。

吉尼亚克的研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他用了一个叫“多元正态分布”的统计模型,模拟了两千万人的心理特质数据。

这可不是随便玩玩,而是基于大量心理学研究的结论:决定一个人能否在学业、职场、生活中脱颖而出的三大核心特质,是智力、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这三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说白了,就是聪明、靠谱、情绪稳。

智力,决定了你能学多快、理解多深。尽责性,决定了你是否自律、有条理、能坚持目标。情绪稳定性,则决定了你在压力下能不能冷静应对,不轻易崩溃。这三项,几乎是所有关于“成功”的心理学研究里,最常被提及的硬指标。

但问题来了:一个人同时在这三项上都拔尖,到底有多难?很多人会想,每项都高出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的人,大约占2.3%。那三项都达标,不就是2.3%乘三次?算下来大概十万分之十二。听起来不多,但似乎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可现实比这残酷得多。因为这三个特质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相关性。比如,智力和尽责性几乎不相关,智力和情绪稳定性有微弱正相关,而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之间,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0.42)。这意味着,一个自律、有条理的人,往往也更情绪稳定。这种相关性,会让“三高”人群的出现概率,比简单相乘的结果更低。

吉尼亚克的模拟结果显示:在两千万人中,能在智力、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上都达到“显著高于平均”(z≥1)水平的,只有不到0.94%。换算一下,也就是一千人里不到十个。而如果标准再提高一点,要求三项都高出平均两个标准差——这在心理学上,已经是“杰出”或“天才”级别的定义了——那么,每一百万人里,只有85个人能达到。

百万人中才有85个天才!

什么概念?

相当于你走在上海外滩,从头走到尾,也未必能碰上一个。更夸张的是,如果要求三项都高出三个标准差——也就是所谓的“极度杰出”,整个两千万的模拟样本里,只出现了一个人。

这张数据表,像一盆冷水,浇在所有招聘经理的头上。我们总在简历里写“985/211优先、有三年以上经验、抗压能力强、学习能力突出”,这其实就是在找那个“每百万85人”的稀有物种。

可现实是,大多数岗位,根本不需要这么极端的人才。我们只是被一种认知偏差绑架了:总觉得“又聪明又努力又情绪稳定”的人,应该到处都是。

这种偏差,心理学上叫“合取谬误”(conjunction fallacy)。人们倾向于高估多个罕见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比如,你觉得“一个女性银行职员,热爱文学”和“一个女性银行职员”哪个更可能?大多数人选前者,因为听起来更具体、更生动。但逻辑上,后者概率一定更高。同理,我们总觉得“聪明+靠谱+情绪稳”的人应该不少,但事实上,每加一个条件,人数就指数级下降。

这篇文章最让人震撼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它背后的态度:我们是不是对“普通人”太苛刻了?一个在智力、尽责性、情绪稳定性上都只是略高于平均水平的人,其实已经比大多数人强了。但在招聘市场上,这样的人往往被无视,因为HR在等那个“完美候选人”。

可问题是,那个完美候选人,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说,他就算存在,也不会来你这儿上班。

吉尼亚克的研究,不是为了打击招聘者的信心,而是提醒我们:该调整预期了。与其花几个月等一个“独角兽”,不如好好培养和珍惜那些“稍微优秀一点”的人。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稀缺,不是天才,而是清醒。

我们总在追逐130分的人,却忘了,85分的人,已经是百里挑一,而大多数时候,把一个70分的人,培养到85分,比找到一个130分的人,要现实得多。

所以,下次当你抱怨“招不到人”时,不妨想想:你到底是在找一个真实的人,还是在找一个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