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是不是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我啊,是个视觉型学习者,必须要看图才学得会!”
或者有人说:“我是听觉型学习者,老师讲一遍我就记住了!”
甚至还有人会很自信地说:“动手操作才是我的风格,我是动觉型学习者!”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科学?
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真相:
根本没有所谓的“视觉型学习者”这种东西!
教育心理学界已经做过无数次实验,把各种学生按照所谓的“学习风格”分组,再配上他们偏好的学习方式。结果发现——抱歉啊,完全没有证据能证明“你按照喜欢的方式学就能学得更好”。
这就像什么?就像算命师告诉你星座决定命运,听起来有点道理,其实一点科学依据都没有!“学习风格论”就是教育界的占星术。
在AI领域,也有一模一样的骗局!那就是——所谓的“多模态万能论”!
大家都说:“AI要听声音、要看图像、要触觉感知,才能变聪明!”听上去很有未来感,但真相是:多模态并没有解决智能的核心问题,它只是往系统里加了更多感官输入。
可感官再多,如果没有统一的思维框架,AI还是不会真正理解世界。
教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效果不是由“形式”决定的,而是由“语言与知识结构”决定的。
AI也是一样:真正推动智能进化的,不是多模态的炫酷感,而是——语言。
语言才是人类思维的压缩机,是知识的操作系统,是通向通用智能(AGI)的唯一钥匙。
所以,别被表象迷惑!就像学习风格论是教育界的僵尸神话,多模态/具身智能/物理模型之类神话也是AI界的幻象泡影!
真正的突破口,在于语言建模,在于如何用语言承载、推理、抽象,而不是把感官一股脑儿全塞进去。
那很多人马上会问:
“可我明明有时候遇到数学题,看一张图,突然就懂了啊!这不是证明我是视觉学习者吗?”
答案是:不是。
你理解了,是因为那个数学知识本来就适合用图像来解释,而不是因为你天生需要用图像学习。
比如你要学三角函数,画一画直角三角形是不是很清晰?
比如你要理解几何中的相似形,画两张图对比是不是立马明白?
这不是因为你是“视觉学习者”,而是因为这种知识本来就是要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所有人都会因此受益。
所以,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风格,而是教学设计和知识本身的匹配度。
换句话说,图表、声音、动作,这些都是老师的工具,而用什么方式,应该由知识决定,而不是学生的偏好。
来,举个更直白的例子:
教育学专家保罗·柯希纳(Paul A. Kirschner)和卡尔·亨德里克(Carl Hendrick)在《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一书中,直接给了一个秒杀一切的比喻。
他们问:
你能不能只靠听声音,就给学生解释“深红色”和“砖红色”到底有啥区别?
你能不能光靠动作,告诉别人“画眉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当然不能!
因为这些东西本来就是视觉或者听觉的信息,不可能硬塞到别的渠道里。
所以,老师要根据学习目标和知识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而不是迁就学生说“我喜欢图像,我喜欢听讲,我喜欢做动作”。
那为什么“学习风格论”会这么火,还一直死不掉呢?
原因很简单:
第一,它听起来很有道理,好像很尊重个体差异。
第二,它让很多学生找到心理安慰,“学不会不是我的问题,是老师没用对方法”。
第三,它的包装方式特别像星座运势,人人都能从里面找到点似是而非的共鸣。
但科学就是科学,不管你信不信,数据说了算。无数实验证明,学习风格和学习效果没有必然关系。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
所以,今天我要给所有学生、家长、老师一个核心提醒:
下次再有人对你说“我是视觉学习者”,你就告诉他:
兄弟,那不是你个人的学习魔法,那只是知识本来就该用图来学!
教育的真相从来不是迎合你的偏好,而是找到最合适的方式去表达知识。
有些东西用听的最有效,有些东西用看的最直观,有些东西必须要动手操作。
这不是个人的特殊,而是人类学习的普遍规律。
最后,我们要记住保罗·柯希纳和卡尔·亨德里克的那句话:
“决定教学方式的应该是学科和目标,而不是虚构的学习风格。”
教育,不是满足偏好,而是找到最优解。别再让“学习风格论”这个教育界的僵尸神话继续骗下去了。
教育的真相是——内容决定方式!
AI的真相是——语言才是核心!
物理模型?世界模型?具身智能?多模态智能?都是视觉型学习者之类伪概念。
一旦明白这一点,你就能看穿无数伪概念的虚伪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