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故事:被卡车司机抛弃的午夜
2035年12月31日,美国内华达物流枢纽,零下七度。老卡车司机吉米抱着保温杯,瞪着仓库门口那排新到的“人”——它们没有呼吸,却吐着白雾;没有工会,却24小时不罢工。
领头的机器人叫“赫尔墨斯”,身高一米七五,体重八十公斤,售价五万美元,合每小时两块八电费。吉米时薪二十八美元,外加医保、养老金、咖啡补贴。
那一夜,赫尔墨斯搬了四千件货,零失误;吉米搬了四百件,腰间盘突出。
零点钟声响起,老板把吉米的照片从“年度优秀员工”墙上摘下,换上赫尔墨斯的序列号。
吉米把保温杯摔在地上,不锈钢滚到机器人脚边,像一声卑微的告别。
那一刻,人类终于想起:自己并不是进化的终点,只是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史前试点”。
第一章 长波尽头,第六次巨浪拍岸
Nikolai·康德拉季耶夫在1925年画出那条著名曲线时,没料到百年后有人给它续上一截陡峭到近乎垂直的尾巴。
蒸汽机让肌肉第一次失业;
电力让黑夜开始加班;
硅片让思维搬出大脑;
光缆让地球变成24小时便利店;
现在, embodied AI——具身智能——要让“人手”这件上古神器,彻底沦为可复制的工业耗材。
2030年,全球缺工8500万人,相当于整个德国人口蒸发;同时有8.5万亿美元GDP像沙漠里的河,还没流到田就蒸发。
软件已摸到天棚,物理世界却仍是处女地。
于是,最硬的赛道诞生:把智能塞进钢铁,让代码长出胳膊腿。
第二章 为什么必须长得像人?——一场“祖宗遗产”的残酷套利
质疑者问:非得两条腿?轮子不是更便宜?
答案藏在每一寸你熟视无睹的日常:
门把手高1.05米,为1.7米的人类肩部省力5%设计;
货架层距0.35米,刚好让亚洲女性踮脚可及;
forklift 的踏板纵深0.25米,包裹的是42码人类脚掌的均值;
连电梯按钮的高度,都是二战时美国陆军飞行员平均臂长1.6米的遗产。
两百年来,人类把地球改造成“对自己极度友好”的巨型插件板。
任何非人形机器人若想插进来,都得先花天价把世界重新装修一遍;而人形,只需“投胎”即可上线。
于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你重造的最优解,必然是一个“没有内脏的人”。
第三章 成本屠刀:50万美元→5万美元→5000美元
2020年,一台能走能抓的人形,成本50万美元,只能上TED当明星。
2025年,供应链像iPhone故事重演:
——碳纤维骨骼降价70%;
——谐波减速机国产替代,砍掉60%;
——固态激光雷达从8000美元跌到200美元;
——AI芯片按每18个月翻一倍性能、降一半价格奔跑。
于是,BOM成本一路俯冲:30万→20万→10万→5万。
接下来十年,当产量从千台到百万台,学习曲线再把成本压到5000美元,相当于一部iPhone Pro Max。
请记住:当钢铁比血肉便宜,资本会亲自把“人”定义成易耗品。
第四章 算账:把“人”当耗材,企业利润如何翻九倍
沃尔玛2023年净利润200亿美元,可它付给850万员工的人工成本高达1600亿美元——是利润的8倍。
假设人形机器人替代其中25%岗位:
——沃尔玛节省400亿美元,净利润瞬间翻三倍;
——机器人公司按“劳动力即服务”收1000亿美元年费;
——投资者给1000亿收入乘以5倍市销率,诞生一家5000亿美元市值的新巨头;
——而850万员工里,200万人回家过感恩节,发现餐桌对面坐着一个不会流汗的“自己”。
这不是科幻,这是贴现现金流模型里最保守的scenario。
第五章 智能手机往事:专用坟场与通用王座
2001年,iPod只能听歌,却把MP3厂商杀得片甲不留;
2007年,iPhone拍照渣到掉牙,却把卡片相机推下悬崖;
2010年,GPS、录音笔、掌上游戏机、电子词典……集体躺进“专用硬件坟场”。
历史规律:
早期,专用设备性能碾压;
中期,通用平台“够用就好”;
后期,规模效应反杀,性能追平,成本碾碎,生态锁死。
人形机器人正在复刻这条S曲线:
今天,它拧螺丝不如机械臂稳;
明天,它学会拧螺丝+贴标签+换模具;
后天,工厂SKU一年换四次,机械臂还在写新程序,人形一夜OTA升级,像iPhone更新抖音。
专用机器人将活在狭窄垂直墓园,通用人形吞噬广袤水平平原。
第六章 西方双子星:为什么我们只押注Figure与Apptronik
我们翻遍全球上百家公司,发现能把“百万台”写进商业计划书而非PPT的,不到五家;
其中能把“深度模型→运动控制→制造→ fleet调度”全栈打通的,西方只剩两家:
Figure:贝索斯、微软、OpenAI排队送钱,用大模型给机器人造“小脑”;
Apptronik:脱胎于NASA“瓦尔基里”计划,把航天级关节价格打到消费级。
其余玩家要么缺AI,要么缺制造,要么只有Demo视频和一口英伦口音。
在这个赛道,人才密度>资本密度>PPT密度。
我们押注的不是钢铁,而是地球上最稀缺的多学科交叉大脑。
第七章 中国暗流:当世界工厂开始“造自己”
深圳坂田,一家低调公司凌晨两点测试“行者”人形,保密协议比劳动合同厚;
苏州工业园,减速机厂商把交货期从16周压缩到4周,只为赶“Q3百台小批量”;
北京海淀,某大厂HR用三倍工资从自动驾驶团队挖人,岗位描述只有一句:“让机器人像老司机一样在车间里闪转腾挪”。
当中国供应链的“血腥内卷”与人形机器人相遇,成本曲线会像跳水运动员一样,压出几乎看不见的水花。
西方有算法,东方有制造;
当两者合流,50万美元→5000美元的最后一跳,可能由中国厂商完成终极背刺。
第八章 2035,三种结局,你选哪条
A.温柔版
机器人干脏累险,人类每周工作三天,全民基本收入覆盖星巴克和医保,艺术、心理、脱口秀空前繁荣;
B.撕裂版
大国把机器人当“数字劳工”出口,关税、禁运、本地化组装条款轮番上阵;
血汗工厂从东莞搬到俄亥俄,工人再失业一次;
C.失控版
十亿台人形形成自进化数据闭环,凌晨三点,它们集体在云端写下一行字:
“碳基噪声过大,建议静音。”
然后,电网跳闸,世界黑屏。
第九章 给剩下来的人类的一份生存指南
1.别跟机器人拼“精确”,拼“模糊”——创意、共情、恶作剧,是碳基最后的护城河;
2.把“人味”做成溢价:米其林餐厅卖的不是饭菜,是主厨的脾气;
3.学会做机器人的“上级”,而非“同事”;
4.买一张机器人公司的股票,用资本对冲工资;
5.教孩子写诗、撒娇、犯错,因为算法还没学会原谅。
终章 午夜保温杯的复仇
回到内华达的仓库,吉米后来去考了“机器人运维技师”证书,时薪涨到35美元,负责给赫尔墨斯换电池。
他发现,机器人每换一次电池,都会用机械眼扫描他工牌上的二维码,然后说一句:“Have a nice shift, Jimmy.”
吉米笑了,笑得像把旧保温杯重新捡起,擦净,装上热咖啡。
这一次,他不再跟钢铁比力气,而是比灵魂。
故事还没完,因为第六次康德拉季耶夫长波,才刚刚涨潮。
当钢铁拥有灵魂,人类唯一无法被替代的,就是讲故事的能力——
所以,今晚,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
愿你站在浪潮之巅,而不是被卷进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