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材料赛道彻底“燃”起来了!最近短短一个月内,从并购重组到重磅融资,从项目封顶到合资建厂,国内半导体材料企业简直像开了挂一样全线加速。这背后,是中国在高端制造“卡脖子”环节的全面突围,更是资本、政策与产业三方共振下的一场硬核冲锋。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最近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大动作,到底藏着哪些关键信号?
先说最重磅的一笔
华海成科官宣拿下华海华为70%股权,交易总价高达11.2亿元!没错,就是那个做电子封装材料的“华海华为”(注意:不是华为公司,只是名字里带“华为”)。9月22日,华海成科正式拿到中国证监会的批文,允许它通过发行股份、可转债加现金的方式,向包括绍兴舒汇贸易在内的13家股东收购这部分股权。更关键的是,它还能再募集不超过8亿元的配套资金,用于后续整合和扩产。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华海成科正在全力押注半导体封装材料这条高壁垒赛道。
要知道,华海华为可不是普通工厂。它年产能高达5000吨,专门生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用的核心材料,比如封装树脂、封装胶、填充料等等。这些听起来很“土”的东西,其实是芯片封装环节不可或缺的“血液”。没有它们,再先进的芯片也装不进外壳、连不上电路。而华海华为的客户,已经覆盖了国内主流的半导体封装厂商,妥妥的国产替代主力军。这次被华海成科收入囊中,不仅是资源整合,更是打通上下游、打造国产封装材料闭环的关键一步。
紧接着,另一条消息同样震撼
向日葵药业居然跨界杀入半导体材料领域!9月21日,这家原本做药的企业宣布,要通过发行股份加现金的方式,100%收购漳州曦浦材料,并同时收购浙江贝得药业40%股权,还要配套募资。你没看错,一家药企,现在要全资拿下一家半导体材料公司。这背后的故事其实很有代表性。
向日葵最早其实是做光伏组件的,2005年成立,但光伏行业周期太猛,赚不到钱,2019年干脆转型,收购了贝得制药60%股权,彻底转向医药健康赛道。如今,它又把目光投向了半导体——曦浦材料这家公司,专注高端半导体材料研发制造,核心产品包括高纯度电子特气,比如高纯硅烷、高纯锗烷、高纯磷化氢,还有硅基前驱体、金属前驱体等。这些气体和材料,直接用在芯片制造的刻蚀、沉积等关键工艺中,纯度要求极高,过去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向日葵这一手“医药+半导体”双轮驱动,既是战略转型的延续,也反映出资本对半导体材料赛道的极度看好——连药企都坐不住了!
再来看融资端的火爆场面。
9月18日,中化集团旗下中化资本宣布,完成对安达科(Adchem)的E轮融资。安达科是2018年成立的硬科技企业,主攻半导体薄膜材料,手握纳米级功能薄膜生长技术,能为芯片制造厂提供电子级薄膜解决方案。这轮融资,就是要加速它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更早之前,5月22日,安达科还和日本知名化学企业三井化学实验室(Tri Chemical Laboratories)签下合作协议,要在合肥经开区合资建厂,共同推进“高纯前驱体及电子级溶剂项目”。这意味着,安达科不仅有技术,还在快速打通国际供应链,把国产薄膜材料推向全球舞台。
除了安达科,另一家新锐企业
江西磐石半导体也刚刚完成近亿元的A轮融资!这家公司2021年才成立,专攻半导体级硅片,尤其是超纯刻蚀硅片。产品覆盖4到8英寸,目前主力是4-6英寸,未来要上8英寸大硅片。别小看这些硅片,它们是芯片制造的“地基”。磐石的景德镇生产基地正在扩建,全面投产后,将具备年产16吨大直径单晶、2400万片3-6英寸研磨片、480万片3-8英寸抛光片的产能。更厉害的是,它已经通过多家国际客户的认证,订单快速增长,商业化进程飞速推进。照这个势头,磐石很可能成为全球刻蚀硅材料的重要供应商。
资本的嗅觉永远最灵敏。除了直接投资企业,产业基金也在密集布局。近期,天赐材料(Skychem)宣布,将用自有资金不超过5000万元,参与认购“上海君华复创电子材料产业私募投资基金”的份额。这只基金规模约10亿元,专注电子材料投资,重点投向电子特气、前驱体、封装材料、设备等国产化率低、市场空间大的细分领域。天赐材料本身是2010年成立、2023年上市的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供应商,产品广泛用于PCB、半导体先进封装、显示面板和新能源领域。它这次参投产业基金,明显是要通过“直投+基金”双轮驱动,卡位更多半导体材料细分赛道。
最后,还有一个标志性项目迎来关键节点——9月17日,亿隆电子宣布其年产200吨高纯磷化氢项目正式封顶!这个项目今年在贵州贵阳启动,总投资1亿元,主要生产5N级高纯磷化氢(用于光伏)和6N级超高纯磷化氢(用于半导体)。磷化氢是什么?它是半导体制造中磷掺杂工艺的关键气体,纯度差一点,芯片良率就崩盘。过去,这类超高纯电子气体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亿隆这个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年产200吨磷化氢和50万标准立方米稀释气的产能,预计2025年底投产。这不仅是产能突破,更是中国在电子特气领域自主可控的重要里程碑。
把这些事件串起来看,你会发现一个清晰的脉络:中国半导体材料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从点到面、从弱到强”的系统性升级。无论是老牌企业并购整合,还是跨界资本强势入场;无论是初创公司快速融资扩产,还是产业基金精准卡位,所有力量都在向同一个目标汇聚——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关键材料的自主供应。
华海成科整合封装材料,向日葵押注电子特气,安达科突破薄膜技术,磐石夯实硅片基础,亿隆攻克高纯气体……每一家都在自己的细分领域死磕到底。他们的成功,不仅关乎企业自身,更关乎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生死存亡。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半导体材料赛道还会更“卷”,并购会更多,融资会更猛,项目会更快。但正是这种“卷”,才能逼出真正的国产替代,才能让中国芯真正站起来。所以,别只盯着芯片设计和制造,材料才是那块最硬的骨头,也是最有价值的战场。
(作者背景:本文作者长期关注中国高端制造与半导体产业链发展,深度追踪材料、设备、EDA等“卡脖子”环节的技术突破与资本动态,致力于解读产业政策与市场趋势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