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为核心、北方华创与长鑫存储为两翼的HBM全产业链

中国以华为为核心、北方华创与长鑫存储为两翼,构建国家主导的半导体全产业链协同体系,加速HBM等关键技术突破,对韩国半导体霸主地位构成严峻挑战。

中国正在用“国家价值链示范工程”疯狂追赶韩国半导体!这不是普通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由国家主导、企业协同、资金开道的“全产业链闪电战”。韩国那边,三星和SK海力士还在各自为战,而中国已经把华为、北方华创、长鑫存储这些“王牌选手”拧成一股绳,从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到设备材料,全线推进,速度之快,让首尔半导体圈都坐不住了!

先说核心引擎——华为。你以为华为只是被美国制裁后“苟着”?错!它现在是中国半导体价值链条的绝对中枢。不仅有自己的鸿蒙操作系统、昇腾AI芯片、盘古大模型,还通过海思半导体牢牢掌控芯片设计命脉。更关键的是,华为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拉着中芯国际、长电科技、北方华创、华虹集团等一众本土伙伴,构建起一个“去美化”的闭环生态。从芯片架构设计,到晶圆制造,再到先进封装测试,整条链都在国内跑通。有业内人士直言:“在韩国,三星和SK海力士该干的产业链协同工作,现在全被华为一个人扛起来了!”

今年华为光是研发投入就高达1200亿元人民币(约合22万亿韩元)!这笔钱不仅砸向自身技术突破,更用来扶持上下游中小企业。比如封装环节,华为深度绑定长电科技——这家全球第三大封测厂,正帮华为实现Chiplet(芯粒)和2.5D/3D先进封装的量产。再比如设备端,北方华创就是华为生态里最硬的“盾牌”。

说到北方华创,必须重点讲!这家公司全名叫“北方华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002371,是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国家队队长”。它可不是普通设备商,而是国家“设备国产化”战略的旗舰担当。去年,北方华创供应链本地化率已经达到70%,也就是说,七成零部件都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彻底摆脱对美日荷设备的依赖。

今年上半年,北方华创营收161亿元人民币(约3.16万亿韩元),同比增长29%;营业利润33亿元(约6480亿韩元),虽然利润增速只有2%,但别忘了——它正在烧钱攻坚最尖端的技术!比如高深宽比通孔刻蚀设备,这是生产HBM(高带宽内存)的关键装备。HBM可是AI芯片的“血液”,三星和SK海力士目前垄断全球90%以上市场。而北方华创现在正全力突破这一领域,目标就是帮中国自己的HBM产线装上“中国心脏”。

说到HBM,就不得不提长鑫存储(CXMT)。这家位于合肥的中国最大DRAM制造商,最近动作频频——不仅完成了HBM3样品开发,还开始下单采购设备,准备建专用产线!计划到2027年量产更先进的HBM3E。要知道,HBM技术门槛极高,需要TSV(硅通孔)、微凸块、先进封装等全套工艺。长鑫敢这么干,底气从哪来?答案还是国家支持。尽管它尚未上市、财务不透明,但据QY Research数据,其2024年销售额预计达165亿元人民币(约3.19万亿韩元),比2023年翻了近一倍!虽然目前良率低、亏损严重(运营利润率约-50%),但人家根本不在乎短期赚钱——国家要的是技术自主,不是财报好看。

更吓人的是,连中国最大的NAND闪存厂长江存储(YMTC)也要杀入DRAM战场!外媒报道,YMTC正研发TSV技术,并考虑把武汉新建的晶圆厂部分转产DRAM,直接挑战HBM市场。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可能同时拥有长鑫和长江两大内存巨头,形成“双龙出海”之势。

反观韩国,情况就有点尴尬了。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虽然是全球存储芯片霸主,但在产业链协同上远远落后。它们长期依赖海外设备(比如应用材料、泛林、ASML)和材料供应商,对本土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有限。虽然韩国政府最近也在喊“半导体强国战略”,但业内人士透露:“讨论很多,具体执行方案还没影儿,路还很长。”

为什么中国能这么快?关键在于“国家主导+生态协同”模式。单靠企业自救不行,必须全国一盘棋。于是,国家大基金、地方产业基金、政策性银行齐上阵,把华为、中芯、北方华创、长鑫、长江这些“链主”企业推到前台,再让上千家材料、零部件、设备中小企业围绕它们转。这种“航母战斗群”打法,比韩国“两艘超级战舰孤军奋战”高效得多。

尤其在AI芯片时代,HBM成了兵家必争之地。韩国靠先发优势吃红利,但中国正用“举国体制”加速追赶。一旦长鑫的HBM良率达标,北方华创的刻蚀和薄膜设备跟上,华为的AI芯片+HBM组合就能实现全国产化。到那时,全球半导体格局必将重塑。

有韩国半导体高管私下感叹:“我们还在算每片晶圆赚多少钱,中国人已经在算国家科技安全值多少钱。”这话听着扎心,但现实就是如此。中国不追求短期盈利,而是用战略耐心换技术主权。这种模式,短期看烧钱,长期看,可能是弯道超车的唯一路径。

当然,挑战依然巨大。光刻机仍是瓶颈,EDA工具、高端光刻胶、离子注入机等关键环节仍受制于人。但中国正在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先在成熟制程、存储芯片、封测设备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再逐步向7纳米、5纳米甚至更先进节点渗透。而华为的麒麟芯片回归,已经证明这种路径可行。

总结一句话:中国半导体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链合围”。从操作系统到AI芯片,从DRAM到HBM,从刻蚀机到封测厂,一张由国家意志编织的巨网正在成型。韩国若再不建立自己的“国家协同体系”,恐怕领先优势将被迅速蚕食。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未来五年,将是决定全球半导体主导权归属的关键窗口期。而中国,显然已经按下了加速键。

【作者背景】  
本文作者长期深耕半导体产业研究,曾任职于国际知名科技咨询机构,深度跟踪中美韩半导体政策与产业链动态,对设备、材料、存储、逻辑芯片等领域有系统性观察,多次准确预判行业技术拐点与市场格局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