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最新报告重磅预警:AI正在重塑软件行业,哪些巨头可能最先倒下?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AI能写代码,那它是不是也能直接写出比你公司产品更好的软件?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华尔街顶级投行摩根大通在2025年10月21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核心问题。
这份报告首次提出了“AI悬崖”(AI Cliff)评估框架,用九大维度量化软件公司被AI颠覆的风险,直接给投资者画出了一张“高危地图”。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拆解这份报告,看看哪些软件公司可能最先被AI掀翻,又有哪些能稳如泰山。
先说说背景。这份报告出自摩根大通北美信用研究团队,而主导这项研究的分析师团队长期深耕科技与企业软件领域,对行业趋势、公司财务结构和技术创新有极强的洞察力。他们不是随便喊口号,而是基于大量企业访谈、客户反馈和产品架构分析,才敢下这样的判断。
尤其在2025年初,市场还在担忧关税和企业预算收紧,软件板块一度被视为“防御型资产”——毕竟软件公司靠的是长期合同、重复订阅和用户粘性,看起来稳得很。但AI的爆发,彻底打破了这种平静。
摩根大通指出,软件的本质就是代码,而AI恰恰在写代码这件事上越来越强。从GitHub Copilot到Devin,AI不仅能辅助开发,甚至能独立完成模块重构、漏洞修复,甚至产品迭代。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AI能写代码,为什么不能直接写出一个比你现有产品更高效、更便宜、更智能的替代品?这个逻辑一旦成立,很多传统软件公司的护城河就可能瞬间崩塌。
为了系统评估这种风险,摩根大通首创了“AI悬崖”九大维度框架。这个框架不看市值、不看股价,而是从产品本质、用户行为、技术架构等底层逻辑出发,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容易被AI取代。
下面我们就逐个维度拆解,带你一目了然看清谁在悬崖边上,谁在安全高地。
第一个维度:替换成本。
简单说,就是客户换掉你产品要花多少钱、多少时间、承受多大痛苦。比如微软Windows,全球几十亿用户,企业IT系统深度绑定,员工培训、兼容性、生态依赖……换掉它几乎等于重建整个数字基础设施,成本极高,所以替换成本“高”,抗AI能力强。但像Alteryx这种数据分析工具,虽然专业,但用户迁移门槛低,新AI工具一出来,客户可能立马转向,替换成本“低”,风险就高。
第二个维度:关键性。
你的软件是客户业务运转的“命脉”,还是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比如CDK Global为汽车经销商提供核心管理系统,一旦停用,整个销售、库存、财务都会瘫痪,属于“高关键性”,客户不敢轻易换。而像Alteryx这类用于临时分析的工具,属于“低关键性”,AI一出,马上被替代。
第三个维度:自动化程度。
高度自动化的系统,比如现代计费平台,本身已经很少依赖人工干预,AI很难再带来质的提升。但像微软Excel这种虽然强大,却大量依赖人工输入、公式编写、格式调整的工具,恰恰是AI最容易切入的场景——现在已经有AI能自动清洗数据、生成图表、写VBA脚本,Excel的“手动操作”优势正在消失。
第四个维度:用户可见度。
你做的软件是用户每天打开、直接交互的,还是藏在后台默默运行的中间件?比如Windows、Office,用户天天用,有情感依赖和使用惯性;而像TIBCO这样的企业级消息中间件,普通员工根本不知道它存在,一旦有更好的AI驱动替代方案,IT部门可能毫不犹豫就换了。
第五个维度:生态系统规模。
有没有庞大的开发者、合作伙伴、第三方插件和行业标准围绕你?比如彭博终端(Bloomberg Terminal),全球金融从业者离不开它,背后有数十年积累的数据接口、交易工具、合规流程,新玩家哪怕技术再强,也很难短时间复制这个生态。而像PTC这样的工业软件公司,虽然在特定领域很强,但生态相对封闭、用户群窄,一旦AI出现通用解决方案,就容易被绕过。
第六个维度:数据资源。
你有没有独家、高壁垒、难以复制的数据资产?比如益博睿(Experian)掌握全球数亿人的信用记录,这些数据受法律保护、采集成本极高,AI再强也得依赖这些原始数据。而像CoreLogic这样的房地产数据公司,数据来源相对公开,AI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聚合类似信息,价值就被稀释了。
第七个维度:规模与资源。
大公司有资金、人才、算力去快速整合AI,小公司虽然灵活,但可能扛不住技术迭代的烧钱战。比如谷歌、微软可以一边维护现有产品,一边把AI能力无缝嵌入;而像ZipRecruiter这样的招聘平台,虽然能快速试错,但缺乏底层大模型和云基础设施,长期可能被巨头碾压。
第八个维度:适应性。
你的软件架构是现代的、模块化的、API友好的,还是老旧的、单体的、封闭的?比如Elasticsearch(Elastic公司产品)天生为云和API设计,AI功能可以像插件一样轻松集成;而像优利系统(Unisys)这种依赖大型机和传统架构的公司,改造起来成本高、周期长,根本跟不上AI迭代速度。
第九个维度:监管壁垒。
在金融、医疗、政府等强监管领域,软件不仅要好用,还得合规、可审计、有认证。比如银行核心系统,哪怕AI能写出更高效的代码,也得通过层层安全审查和监管批准,这给了传统厂商宝贵的缓冲时间。而面向消费者的通用软件,几乎没有这层保护。
综合这九大维度,摩根大通发现:那些拥有强大生态、高用户粘性、独家数据和监管护城河的公司——比如微软、彭博、益博睿——相对安全;而那些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替换成本低、依赖人工操作、生态薄弱的传统软件公司——比如Alteryx、PTC、部分ERP和BI工具厂商——正站在“AI悬崖”边缘。
更可怕的是,AI的颠覆不是渐进式的,而是跳跃式的。过去软件公司靠版本更新、功能叠加慢慢竞争,现在AI可能一夜之间就推出一个免费、智能、自动化的替代品。企业客户不再问“你的新功能是什么”,而是问“你的产品还能存在多久?”
所以,这场AI革命不是所有软件公司都能安然过关。那些还在吃老本、拒绝重构架构、忽视AI集成的公司,很可能在2025-2027年间被市场无情淘汰。而真正聪明的玩家,已经在把AI变成自己的护城河——不是对抗AI,而是驾驭AI。
最后提醒一句:技术不会淘汰公司,但会淘汰不懂技术的公司。在这场AI洗牌中,活下来的不是最大的,而是最敏捷、最开放、最懂用户真实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