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lant 专为自由对话设计,通过动态规则匹配实现多话题融合;LangGraph 擅长流程编排,但难以应对真实用户跨领域提问。二者可互补使用。
介绍一下Parlant 和LangGraph
当然可以!下面是对 Parlant 和 LangGraph 的清晰介绍,帮助你快速理解它们各自的定位、核心能力以及适用场景。
LangGraph:面向任务流程的智能编排框架
LangGraph 是由 LangChain 团队推出的一个基于图结构(Graph)的智能体(Agent)编排框架。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复杂的 AI 任务拆解成多个节点(Node),通过边(Edge)定义执行顺序,形成一张可控制、可调试、可循环的工作流图。
核心特点:
- 显式控制流:你可以精确指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比如“先查库存 → 再调支付 → 最后发通知”。
- 支持循环与条件跳转:适合需要反复推理或多轮决策的场景。
- 多智能体协作:可以构建多个专业代理(如退货代理、账单代理),通过“主管”协调工作。
- 与 LangChain 深度集成:天然支持工具调用、记忆、检索等能力。
适合场景:
- 自动化工作流(如数据处理、报告生成)
- 结构化对话(如问卷填写、故障排查向导)
- 多步骤任务分解(如研究 → 写作 → 审核)
- 后台复杂逻辑编排(非自由对话)
局限:
在自由、多话题交织的真实用户对话中容易失效。例如用户说:“我想退货,顺便问下换新机有没有保修?”——LangGraph 很难同时兼顾两个领域,容易忽略问题、胡乱回答,或强行分步处理,导致体验生硬。
Parlant:专为自然对话打造的 AI 对齐引擎
Parlant 是一个开源的、专为客户-facing 自由对话场景设计的 AI 框架。它的目标不是“编排任务”,而是让 AI 在复杂业务规则下,依然能像真人一样自然、准确、合规地聊天。
核心理念:
不靠“路由”分发问题,而是动态组装上下文。
它把业务规则写成“条件-动作”形式的“指导原则”(Guidelines),在每次用户发言时,自动匹配所有相关规则,一次性注入大模型上下文,让 AI 综合判断、自然回应。
核心特点:
- 动态规则匹配:自动识别当前对话涉及哪些业务规则(如退货、发票、保修),无需人工路由。
- 多话题融合:一句话含多个问题?没问题!系统会同时加载所有相关规则,生成连贯回答。
- 防幻觉 & 合规保障:只基于已授权的规则生成内容,大幅降低胡说风险。
- 高性能上下文管理:通过语义匹配、缓存、优先级排序,避免 token 浪费。
- 完全开源:代码透明,可审计、可扩展、可商用。
适合场景:
- 电商/金融/医疗客服机器人
- 销售咨询助手(用户会随时跳转话题)
- 合规敏感对话(不能随意承诺或解释)
- 多上下文交织的真实用户交互
优势:
真正理解“人类聊天不分模块”——退货、发票、保修、新品咨询可以自然融合,无需“先A后B”。
一句话总结区别
- LangGraph:适合“你知道用户要走哪条路”的场景——流程驱动。
- Parlant:适合“你不知道用户下一句问啥”的场景——对话驱动。
它们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 你可以用 Parlant 处理前端自然对话,用 LangGraph 处理后端复杂工具调用,组合出既智能又强大的 AI Agent。
Parlant 和LangGraph对比
如果你在构建面向真实用户的对话系统(比如客服、销售、支持),Parlant 很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如果你在搭建自动化流水线或结构化任务,LangGraph 依然是强大利器。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辛辛苦苦用 LangGraph 搭的客服机器人,一碰到用户说“我想退货,顺便问下换新机有没有保修?”就直接崩了?
不是代码写得不好,也不是模型不够强——而是你用错了工具!
今天咱们就来彻底搞明白:Parlant 和 LangGraph 到底差在哪儿?哪个更适合你?能不能一起用?
别急,这是一场硬核但超接地气的深度拆解,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真正的对话型 AI 不能靠“路由”来解决问题!
先说结论:LangGraph 是流程自动化神器,Parlant 是自由对话的终极答案。
它们不是对手,而是搭档。但如果你要做的是面向真实用户的聊天机器人——比如电商客服、销售助手、售后支持——那你大概率需要的是 Parlant,而不是 LangGraph。
作者是谁?凭什么信他?
这篇文章的作者叫 Yam Marcovitz,是 Parlant 的核心创始人之一。 他可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派,而是实打实带着团队服务过超大型企业客户,天天和真实世界的对话系统打交道。 他们和 CDI(Customer Data Integration 领域的顶尖专家)深度合作,踩过无数坑,才总结出今天这套方法论。
快速对比:一句话说清区别
LangGraph 是干啥的?
它是用来编排“任务流”的——比如:先查库存,再调用支付接口,最后发邮件通知。
每一步都清清楚楚,节点之间靠“边”连接,像搭积木一样精准控制执行顺序。
它适合做 ETL、自动化工作流、多步骤推理——但不适合处理人类那种天马行空的聊天。
Parlant 呢?
它是专门为“自然对话”而生的 AI 对齐引擎。
用户不会按剧本说话,他们可能一句话里塞三个问题:“退货、开发票、问保修”,还可能上一秒问售后,下一秒问新品上市时间。
Parlant 的设计哲学就是:别分什么“退货代理”“发票代理”,而是动态把所有相关规则一次性喂给大模型,让它自己组织语言,自然回应。
简单说:LangGraph 是“流程导演”,Parlant 是“对话演员”。
LangGraph 的三大经典模式,为啥在对话中会翻车?
LangGraph 有三种主流用法,听起来都很酷,但在真实对话里,全都有致命伤。
第一种:主管路由模式(Supervisor Pattern)
一个“主管”判断用户问题属于哪一类,然后转给“退货专员”“保修专员”“账单专员”。
听起来很合理?但问题来了——如果用户说:“我想退这台笔记本,顺便问下换新机有没有保修?”
主管只能选一个代理!
选退货代理?那保修问题就被忽略或瞎编。
选保修代理?退货流程又没人管。
结果要么冷落用户,要么胡说八道,要么强行说“我们先处理退货,再聊保修”——这根本不像真人对话!
第二种:多代理网络(Multi-Agent Network)
每个代理可以互相调用,比如研究代理觉得需要写作帮助,就喊写作代理上场。
听起来灵活?但协调成本爆炸!
而且一旦话题交织,比如“退货+开发票+企业资质”,三个代理怎么同步上下文?谁负责整合答案?
最后往往变成:A 说一半,B 插一句,C 又改口——用户直接懵了:“你们到底谁说了算?”
第三种:分层团队(Hierarchical Teams)
顶层主管分大类,中层主管再细分,像公司组织架构一样。
看似结构清晰,实则更僵化。
用户一句话跨三个部门,系统就得层层上报、层层转发,响应慢不说,信息还层层衰减。
真实对话讲究的是“即时整合”,不是“层层审批”。
为什么“路由+专业化”在对话中注定失败?
因为人类聊天,从来不分“领域”!
你去餐厅点菜,会说:“我要牛排,七分熟,配红酒,顺便问下你们有无 gluten-free 甜点吗?”
服务员不会说:“先生,请您先点主菜,甜点稍后再问。”
他一定会说:“好的,七分熟牛排配红酒,甜点我们有无麸质巧克力蛋糕,需要现在一起下单吗?”
这就是自然对话的核心:多话题融合、上下文连贯、响应一体。
但 LangGraph 的架构,强制把对话切成一块一块,每个块只能由一个“专家”处理。
一旦用户的问题跨越边界,系统就手足无措。
更可怕的是,LLM 在缺乏某领域知识时,往往会“自信地胡说”——比如退货代理随口编个“五年保修”,结果公司根本没有这政策!
这在客服场景里,轻则投诉,重则法律风险。
Parlant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动态规则匹配!
Parlant 根本不用“路由”!
它把所有业务规则写成“条件-动作”对,叫做“Guideline”(指导原则)。
比如:
- 条件:用户想退货 → 动作:说明30天政策,索要订单号
- 条件:用户问换货保修 → 动作:说明替换品享1年保修
- 条件:用户是企业客户要发票 → 动作:承诺提供合规税票
当用户发来消息,Parlant 不是选一个代理,而是同时检查所有规则,找出当前相关的几条,全部塞进大模型的上下文!
比如用户说:“我这台笔记本要退,是公司买的,换新机能开发票吗?保修多久?”
系统瞬间匹配到三条规则:退货、企业发票、换货保修。
然后大模型基于这三条信息,自然生成一段话:
> “没问题!我们可以为您处理退货。因为是企业采购,我们会附上正规税票。另外,所有替换设备都享有1年保修,从发货日起算。方便提供一下订单号吗?”
你看,没有切换、没有割裂、没有“先A后B”,一切浑然天成。
这样不会把上下文撑爆吗?Parlant 有黑科技!
你可能会问:如果规则有上千条,每次都全加载,token 不就炸了?
没错!这就是为什么 Parlant 花了两年时间,打磨出一套超精细的规则匹配引擎。
它不是简单关键词匹配,而是语义理解 + 上下文感知 + 历史状态追踪。
比如:
- 用户已经问过退货,系统就知道“退货规则”已激活,后续消息无需重复加载
- 如果两条规则冲突(比如A说30天退货,B说60天),系统会自动优先级排序
- 匹配过程高度并行 + 缓存优化,确保延迟低于200毫秒
这才是真正的“智能上下文管理”——不是堆信息,而是精准投喂。
LangGraph 就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
LangGraph 在这些场景依然无敌:
- 用户必须按步骤操作:比如注册流程、故障排查向导、问卷填写
- 对话路径固定:比如“请选择问题类型→输入订单号→确认地址”
- 后台需要复杂编排:比如调用多个API、做数据清洗、生成报告
换句话说:只要用户不自由发挥,LangGraph 就是王者。
但一旦用户开始“自由对话”,LangGraph 的架构瓶颈就暴露无遗。
能不能把两者合起来用?当然能!而且超香!
Parlant 负责“对话层”:理解用户意图、动态组装上下文、生成自然回复。
LangGraph 负责“执行层”:处理复杂工具调用、多步检索、数据合成。
举个例子:
用户问:“你们 API 的认证方式是什么?”
Parlant 触发一个工具:find_relevant_documentation
这个工具内部用 LangGraph 编排:先查知识库,再重排序,再合成摘要,最后返回结构化答案。
Parlant 拿到结果后,自然地说:“我们的 API 使用 OAuth 2.0 认证,具体文档在这里……”
完美分工:Parlant 管“怎么说”,LangGraph 管“怎么做”。
架构本质区别:显式流程 vs 动态上下文
LangGraph 的核心是 显式控制流:你必须提前画好图,定义谁调谁、怎么跳转。
适合“你知道用户会问什么”的场景。
Parlant 的核心是 动态上下文组装:你只定义规则,系统自动决定哪些规则当前有效。
适合“你永远猜不到用户下一句问啥”的场景。
这就像:
LangGraph 是铁路系统——轨道固定,列车按图行驶;
Parlant 是自动驾驶汽车——实时感知路况,自由规划路径。
到底该选哪个?一张表说清楚
✅ 用 LangGraph,如果你在做:
- 自动化工作流(如数据处理、报告生成)
- 多步骤任务分解(如研究+写作+审核)
- 结构化对话(如表单填写、故障诊断树)
- 用户必须按选项操作的场景
✅ 用 Parlant,如果你在做:
- 面向消费者的客服机器人
- 销售咨询助手(用户会随时打断、跳转话题)
- 合规敏感场景(金融、医疗、法律,不能瞎说)
- 多话题交织的自由对话(退货+发票+保修+新品咨询)
✅ 两者都用,如果你需要:
- 自然对话界面 + 复杂后台逻辑
- 前端像真人聊天,后端像精密工厂
“我自己用 LangGraph 实现 Parlant 行不行?”
技术上当然可以!LangGraph 足够灵活。
但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你不是在“加个功能”,而是在从零再造 Parlant。
因为动态上下文管理远比想象复杂:
- 规则匹配的准确率怎么保证?
- 如何避免规则冲突?
- 怎么跟踪对话状态(比如用户已经提供了订单号)?
- 如何把工具调用结果无缝融入回复?
- 性能怎么优化到生产级?
Parlant 团队花了两年,重写了好几版架构,才搞定这些细节。
他们的代码全开源,与其自己从头造轮子,不如直接站在巨人肩膀上。
Parlant 是开源的!你可以随便看、随便改
没错,Parlant 不是黑盒 SaaS,而是完全开源的框架。 你可以在 GitHub 上看到每一行代码,理解他们怎么解决匹配、缓存、工具集成等问题。 甚至可以提 PR,贡献自己的优化。 这对于企业级应用来说,简直是福音——既安全又可控。
最后总结:选对工具,少走三年弯路
别再被“图神经网络”“多代理协作”这些 buzzword 迷惑了。
关键不是技术多酷,而是是否匹配你的交互模型。
如果你的用户会自由聊天、跨话题、打断流程——
LangGraph 会让你越做越痛苦,最后不得不推倒重来。
而 Parlant 从第一天就为这种混乱而生,专治各种“不按套路出牌”。
记住:
流程自动化 → LangGraph
自然对话 → Parlant
既要对话又要流程 → 两者结合
这才是现代 AI 智能体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