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当AI教父亲手戳破泡沫】
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聊涨停板,不讲K线图,也不分析苹果供应链——咱们聊点更炸裂的:AI到底是不是一场皇帝的新衣?
最近,前特斯拉AI负责人、OpenAI元老、被无数人奉为“AI教父”的Andrej Karpathy,在一次深度访谈中,毫不留情地把大模型的底裤都扒了。他说:“如果这次访谈还不能戳破AI泡沫,那这泡沫就永远也戳不破了。”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狠?但更狠的还在后头。他一口气甩出10句“暴击级”真相,句句扎心,字字见血。
【第一章:大模型?现在连“及格线”都没摸到!】
> 原话1:LLMs don’t work yet.
> 它们还不够聪明,不够多模态,不能操作电脑,记不住你告诉它的话——认知能力严重不足,至少还得十年才能真正“能用”。
兄弟们,别被那些“AI写代码、做PPT、画海报”的短视频骗了!Karpathy直接泼了一盆冰水:现在的LLM,根本不算“能用”!
你想啊,你跟它聊半小时,它转头就忘;你让它帮你改个bug,它可能给你整个新bug;你让它“像人类一样思考”,它却连“昨天你说了啥”都记不住。这不是智能,这是高级复读机+概率拼图。
Karpathy说得特别直白:它们连“基本认知”都缺——不能看图说话(多模态弱),不能点鼠标(不能操作计算机),更别提长期记忆了。这就像你雇了个天才实习生,结果他每天上班都失忆,连自己工位在哪都得问三遍。
所以别急着喊“AI取代人类”,人家自己都承认:我们还在幼儿园阶段,离毕业至少十年。
【第二章:开机即“婴儿”,没有“睡觉”哪来成长?】
> 原话2:When you boot them up, they always start from zero.
> 它们启动时永远从零开始,没有像人类“睡眠”那样的知识蒸馏过程,无法把经历写回“大脑权重”。
想象一下:你每天晚上睡觉,大脑会自动整理白天学到的东西——哪些重要?哪些该忘?哪些要连成知识网?这个过程叫“记忆巩固”,是人类智能的核心机制。
但大模型呢?每次你打开它,它都是个“新生儿”!哪怕你昨天教了它一整套炒股策略,今天它照样一脸懵:“亲,你是谁?”
Karpathy点出关键:AI没有“睡眠”。它没有一个阶段能把短期经验“固化”成长期能力。所有知识都堆在上下文窗口里,像临时草稿纸,关掉就丢。这哪是智能?这是一次性纸杯AI!
真正的人工智能,应该像人一样:越用越聪明,越睡越通透。但现在?它连“做梦”的资格都没有。
【第三章:万亿数据喂出来的,只是一团模糊的“互联网浆糊”】
> 原话3:What’s stored in their weights is only a hazy recollection of the internet.
> 权重里存的,只是对互联网的模糊回忆——15万亿token被压进几十亿参数,只剩一团压缩模糊的“数据浆糊”。
朋友们,别以为AI“读过全网”就等于“懂全网”。Karpathy打了个绝妙比喻:这就像把整个图书馆塞进一个U盘,结果所有书都糊成一团墨水。
15万亿token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人类文明几千年的文字产出。但模型只有几百亿参数——压缩比高到离谱!结果就是:它知道“苹果”既是一种水果,又是一家公司,还可能是个手机品牌,但它分不清上下文、搞不懂因果、理不清逻辑。
它的“长期记忆”其实是对互联网的集体幻觉,而“短期记忆”(上下文窗口)只是临时便签。所以你问它“昨天马斯克说了啥”,它只能瞎猜——因为它根本没有“昨天”这个概念!
【第四章:模仿天才,创新废柴】
> 原话4:They’re good at imitation, terrible at going off the data manifold.
> 它们擅长模仿,但一旦离开训练数据的“舒适区”,立马抓瞎。记性太好,反而害了推理能力。
这里Karpathy说出了最扎心的事实:AI是“记忆超人”,却是“推理矮子”。
你让它写一首李白风格的诗?没问题!让它生成一段React代码?小菜一碟!但你让它发明一种从未存在过的编程语言?或者设计一个全新物理实验?它就懵了。
为什么?因为它的世界只有“已知数据的组合”,没有“未知世界的探索”。人类之所以能创新,是因为我们会主动遗忘细节,提炼模式。但AI呢?它把所有细节都死记硬背下来,结果被数据绑架,动弹不得。
Karpathy呼吁:我们要剥离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只留下“思考的算法”——那个真正的“智能核心”。否则,AI永远只是“数据缝合怪”,不是“思想创造者”。
【第五章:它只有“大脑皮层”,没有“心肝脾肺肾”】
> 原话5:We’ve probably recreated a cortical tissue... but we’re still missing the rest of the brain.
> 我们可能只复制了大脑皮层,却缺了海马体(记忆)、杏仁核(情绪)、动机系统……
这句话太震撼了!Karpathy用神经科学打比方:现在的AI,就像一个只有“思考层”、没有“情感层”和“记忆层”的残缺大脑。
人类做决定,靠的不只是逻辑,还有直觉、恐惧、欲望、好奇心。但AI呢?它冷静得像块冰,永远在“最优解”里打转,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这个问题。
没有海马体 → 记不住长期经验;
没有杏仁核 → 没有危机感、没有冲动;
没有动机系统 → 它根本不想“变得更好”。
所以,别指望AI有“自我意识”或“创造力”——它连“想要”都没有,何谈“创造”?
【第六章:记性太好,反而是病】
> 原话6:They memorize perfectly but generalize poorly.
> 给它一串随机数字,它能一字不差背下来——人类做不到,但这恰恰是它的病。
人类记不住随机数,所以被迫去找规律、建模型、抽象本质。但AI?它直接把随机数当“真理”存下来。
结果就是:它在训练数据里表现完美,在现实世界里频频翻车。因为现实充满噪声、例外和未知,而AI只认“见过的模板”。
Karpathy说:人类的“遗忘”是一种天赋。正是因为我们记不住所有细节,才逼着大脑去提炼“通用规则”。而AI的“完美记忆”,反而让它困在数据牢笼里,无法跃迁到更高层次的智能。
【第七章:面对“前所未有”,它只会宕机】
> 原话7:Anything truly new... they stumble.
> 面对从未写过的代码、从未出现的想法,它们立刻卡壳——因为它们只是“带完美记忆的自动补全引擎”,没有理解,没有认知核心。
最后一击,最致命。
Karpathy说:直到我们找到那个剥离记忆、只保留推理能力的“认知核心”,AI永远只是“聪明的鹦鹉”。
它能模仿爱因斯坦的语气,但想不出相对论;
它能复刻乔布斯的演讲,但造不出iPhone;
它能写出千篇代码,但写不出“第一个”算法。
真正的智能,不是“知道什么”,而是“如何思考未知”。
而现在的AI?它连“未知”都不敢面对。
【结尾:泡沫该破了,但未来还在】
Karpathy不是唱衰AI,他是在撕掉虚假的包装纸,逼我们直面真相。
AI不是神,不是魔鬼,而是一个还在蹒跚学步的孩子。我们需要的不是狂热吹捧,而是冷静建设——构建记忆机制、引入多模态感知、设计动机系统、探索认知架构……
记住:会背答案的,不叫聪明;会问问题的,才是智慧。 ——这,才是Karpathy留给我们的终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