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收购Mac AI工具Sky,整合其系统级交互能力至ChatGPT

OpenAI收购Mac AI工具Sky开发商,将深度整合其系统级交互能力至ChatGPT,推动AI从问答助手升级为任务执行者,瞄准苹果生态高端用户,加速AI原生工作流落地。

你有没有发现,OpenAI最近的动作越来越“苹果味”了?就在刚刚,OpenAI官方宣布:正式收购Software Applications Incorporated(简称SAI)——这家低调但极具技术实力的公司,正是Mac平台热门AI工具Sky的幕后缔造者。这不仅是OpenAI在桌面端AI体验上的关键落子,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未来的AI,不再只是聊天窗口里的“聪明回复”,而是真正嵌入你日常工作的“智能协作者”。

先划重点:Sky不是普通插件,而是一个深度集成macOS系统的自然语言交互界面。它能“看懂”你屏幕上正在做什么——不管是写邮件、改代码、做PPT还是安排日程——然后直接调用你的本地应用,帮你完成操作。比如你对它说:“把这份文档里第三段改成更正式的语气,并发给王总”,它就能自动识别文档内容、调用文本编辑器修改、再通过邮件客户端发送。这种“感知+执行”的能力,正是当前大模型从“被动问答”迈向“主动协助”的核心突破。

而OpenAI这次不仅买下了技术,还把整个Sky团队全部纳入麾下。这意味着,ChatGPT即将迎来一次“操作系统级”的进化。未来你在Mac上使用ChatGPT,可能不再是打开浏览器或App,而是像使用Spotlight那样,一个快捷键唤出AI助手,它立刻理解你当前任务上下文,并直接操作你的日历、备忘录、代码编辑器甚至设计软件。这,才是真正的“AI原生工作流”。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两位关键人物。首先是Nick Turley,现任OpenAI副总裁兼ChatGPT产品负责人。他此前在Meta负责Messenger和Workplace产品,深谙如何将复杂技术转化为大众可用的日常工具。正是他主导了此次收购,并明确表示:“我们要让ChatGPT不只是回应你的提问,而是帮你把事情真正做完。”这句话,几乎定义了下一代AI产品的胜负手——从信息提供者,升级为任务执行者。

另一位是Ari Weinstein,SAI联合创始人兼CEO,也是Sky的灵魂人物。Weinstein是技术圈的老兵,早年在Google参与过Chrome OS和Android系统的早期开发,后来联合创办了知名Mac工具开发商Realmac Software,打造过广受好评的Clear(任务管理)和Radium(播客客户端)。他一直坚信:计算机应该更赋能用户、更可定制、更直觉化。而大语言模型的出现,终于让他能把多年构想落地——于是有了Sky:一个悬浮在桌面之上的AI思维伙伴,不打断你的流程,却随时准备帮你思考与创造。

有趣的是,这次收购还有一层“关联披露”:Sam Altman名下的某投资基金,此前已对SAI持有被动股权。但OpenAI强调,本次交易由独立的交易与审计委员会批准,确保合规透明。这说明,即便有早期投资关系,OpenAI依然走完了严格的公司治理流程,足见对此次整合的重视程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OpenAI总是从苹果生态开始“挖角”?这绝非偶然。首先,macOS用户群体高度契合AI早期采用者画像——开发者、创意工作者、知识型白领,他们对效率工具极度敏感,也愿意为优质体验付费。其次,苹果系统封闭但一致的API环境,反而为深度集成提供了稳定基础。相比之下,Windows生态碎片化严重,Android更是千机千面。而iOS虽然用户量大,但系统权限限制极严,难以实现Sky这类“跨应用操作”能力。因此,Mac成了AI桌面助手的最佳试验田。

更重要的是,苹果自身在AI布局上相对保守。尽管WWDC 2024推出了Apple Intelligence,但其功能仍聚焦于系统级辅助,尚未开放足够接口让第三方AI深度介入工作流。这就给了OpenAI一个战略窗口:趁苹果还在“谨慎推进”,先用Sky+ChatGPT组合,抢占高端生产力用户的桌面心智。一旦用户习惯了“AI直接帮我改代码、回邮件、做图表”,这种体验就很难再被剥离。

可以预见,Sky的技术将很快融入ChatGPT的Mac客户端,甚至可能催生“ChatGPT Pro for Mac”这样的专属版本。未来你按下快捷键,AI不仅能总结你正在阅读的PDF,还能自动创建日程提醒、生成会议纪要、甚至根据你的写作风格续写报告。这种“操作系统+AI”的融合,正在模糊应用与智能体的边界——你的电脑,将真正变成一个懂你、帮你、甚至预判你需求的伙伴。

当然,挑战也不小。深度系统集成意味着更高的安全与隐私门槛。用户会问:AI真的能安全访问我的邮件和文档吗?OpenAI必须建立比苹果更透明的数据处理机制,比如本地化处理敏感操作、明确权限开关、甚至开源部分适配器代码。否则,再强大的功能也难获信任。

但无论如何,这次收购标志着AI竞争已从“模型参数战”进入“体验落地战”。谁能让AI无缝嵌入真实工作场景,谁就掌握了下一个十年的入口。而OpenAI选择从Mac切入,既是技术理性的选择,也是一场精心计算的生态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