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颠覆全球咨询行业,成本优势丧失、客户觉醒、股价暴跌,巨头们面临“柯达时刻”,转型之路充满挑战。
那些曾经西装革履、出入世界500强董事会、动辄收费百万美元的顶级咨询公司,如今可能正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行业地震?不是因为经济衰退,也不是因为客户变少,而是因为——人工智能来了。而且,AI不仅来了,它还直接把咨询行业的“饭碗”给砸了。
2025年10月24日,路透社旗下全球顶尖财经评论栏目Breakingviews发布了一篇重磅文章,标题就相当扎心:《AI为全球咨询公司设下“柯达时刻”》。
什么意思?“柯达时刻”这个词,大家可能不太熟,但它背后的故事你一定知道:柯达曾是胶卷相机时代的绝对霸主,市值一度超过300亿美元,结果却在数码相机崛起时反应迟钝,最终在2012年申请破产保护,如今只剩下一个5亿美元的小壳子。而今天,像埃森哲(Accenture)、德勤(Deloitte)、博思艾伦(Booz Allen Hamilton)、IBM这些年收入动辄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咨询巨头,正在重演柯达的命运。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场风暴的核心逻辑。
首先,咨询公司过去几十年靠什么赚钱?简单说,就是“外包+专业+规模”。大企业自己搞IT系统、网络安全、客户服务成本太高,不如外包给专业团队。而像埃森哲这样的公司,靠着全球布局、标准化流程和大量人力,能把原本企业要花100万美元干的事,压缩到20万美元搞定——客户觉得划算,自己赚得盆满钵满,皆大欢喜。
但AI一来,这套逻辑彻底崩了。举个例子:以前一家英国大公司的CFO告诉Breakingviews,他们外包一个项目,自己干要100万美元,找埃森哲干只要20万。但现在,有了机器学习和AI工具,同样的活儿,公司内部用AI跑一跑,可能只要1万美元!你没看错,成本直接砍掉95%。那客户还会愿意付20万给咨询公司吗?当然不会。要么你降价到1万附近,要么我就自己干。
这还不算完。过去两年,这些咨询巨头的股价已经暴跌最多30%,而同期标普500指数却涨了50%。为什么?因为市场已经看明白了:它们的增长引擎熄火了。美国政府——这个全球最大的咨询客户之一——已经开始大规模砍合同。今年3月,包括德勤、埃森哲、博思艾伦、IBM和Guidehouse在内的十大咨询公司,被美国“政府效率部”点名,要求解释“凭什么收这么多钱”。结果?埃森哲今年9月宣布裁掉1.1万人,CEO朱莉·斯威特(Julie Sweet)还放话:那些无法转岗做AI相关工作的员工,可能也留不住了。Salesforce裁掉4000名客服,微软直接暂停咨询业务招聘——这不是个别现象,这是整个行业的集体收缩。
更可怕的是,AI不仅帮客户省钱,还让客户“觉醒”。以前企业觉得“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现在发现:AI工具这么好用,我们自己也能干!而且干得更快、更便宜、还不用担心泄密。于是,咨询公司手里的议价权一夜归零。你不降价?好啊,隔壁麦肯锡降了,或者我自己上AI平台搞定。这种“价格踩踏”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
那咨询公司难道坐以待毙吗?当然不会。它们也在自救。比如,埃森哲、德勤这些巨头开始疯狂收购小型AI公司。
文章里提到一家叫EXL的公司,市值60亿美元,专门帮金融和医疗客户做AI转型。买下这类公司,理论上能加速项目交付、提升技术含量。
但问题来了:咨询公司的核心资产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那些能熬夜写PPT、能跟客户喝到凌晨三点、能用一套话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顶级顾问。现在你告诉他们:“以后不用写报告了,AI自动生成”;“不用出差了,远程调参就行”——很多人直接就跑了。合并?更难。两家咨询公司合并,往往不是1+1>2,而是人才大逃亡。因为顶级顾问最怕的就是“被整合”“被优化”。
所以,摆在咨询巨头面前的,是一条越来越窄的钢丝。一边是客户压价,一边是成本刚性,中间还夹着AI这个“降维打击者”。它们或许能像柯达一样,从破产边缘爬回来,变成一家小而美的公司——但市值从几千亿跌到几百亿,这种“重生”谁愿意要?
其实,这不仅仅是咨询行业的危机,更是所有“知识中介型”职业的警钟。律师、会计师、投行分析师……只要你的工作能被拆解成“输入-处理-输出”的流程,AI迟早都能插一脚。区别只在于,你是选择对抗,还是拥抱。
埃森哲们现在就在赌:能不能把AI变成自己的新引擎,而不是掘墓人。
但历史告诉我们,转型成功的巨头凤毛麟角,更多人只是在延缓死亡。
AI sets up Kodak moment for global consult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