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说 OpenAI 未来一年营收可能冲到 2000 亿美元——你没听错,是 2000 亿!这个数字比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全年营收还高,甚至快赶上苹果的净利润了。但问题来了:这笔钱到底是凭空变出来的“新蛋糕”,还是只是把现有数字巨头碗里的肉重新分一遍?
先别急着幻想 AI 赚翻天,咱们得先看清过去 25 年互联网到底干了啥。说白了,互联网这二十多年,根本不是在“做大蛋糕”,而是在“换盘子”——把传统广告、零售、软件的钱,从线下搬到线上。比如美国全年广告总支出大概 3800 亿美元,其中 70% 已经在线上花了,也就是 2600 亿。
谷歌一家就吃掉 1400 亿,Meta(也就是脸书母公司)拿走 700 亿。但广告整体占美国个人消费支出(PCE)的比例,长期稳定在 3% 左右。这意味着,企业不是突然更爱打广告了,只是把原来投电视、报纸的钱,转投到了抖音、谷歌和 Facebook。
再看整个“数字经济大盘”:
- 在线广告:2600 亿美元,占消费支出 3%;
- 支付手续费:1800 亿,相当于信用卡交易额的 1.5%;
- 软件和云服务(SaaS + 云):8500 亿,占 PCE 的 4%;
- 电商 GMV(成交总额)1.2 万亿美元,平台抽成约 1000 亿;
- 视频订阅(比如网飞、亚马逊 Prime):500 亿左右。
加起来,这些就是我们熟悉的数字巨头——谷歌、Meta、亚马逊、微软、网飞——赖以生存的“老钱池”。总规模大概 1.4 万亿美元,占美国 20 万亿个人消费的大约 7%。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再往上冲,空间其实很有限。
现在,AI 来了。假设 OpenAI 真的做到 2000 亿全球营收,其中一半来自美国,也就是 1000 亿美元。这笔巨款,到底从哪儿冒出来?
第一种可能:抢别人的饭碗。
AI 工具开始取代传统广告投放、客服系统、内容生成,甚至电商推荐引擎。比如,以前品牌要花 100 万请广告公司做创意,现在直接用 AI 生成 1000 条短视频脚本,成本可能只要 1 万。省下的 99 万,一部分可能变成 OpenAI 的 API 费用。但问题是——这本质上只是把谷歌、Meta、Shopify 的收入,转移给了 OpenAI。蛋糕没变大,只是切法变了。赢家是 OpenAI,输家可能是那些靠人力或低效技术吃饭的数字服务商。
第二种可能:开征“AI 数字税”。
想象一下,未来每笔消费——无论是你点外卖、买衣服、还是订机票——背后都有 AI 在调度、优化、推荐。企业愿意为这种“智能效率”额外付费。这就相当于在现有 20 万亿消费基础上,新增一个 0.5% 的“AI 服务费”,轻松就能凑出 1000 亿。但这需要企业真觉得 AI 能带来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不是“为了用 AI 而用 AI”。
第三种,也是最乐观的“牛市逻辑”:AI 真正做大了整个经济蛋糕。
回顾历史,1990 年代的 IT 革命可不是简单转移支出——它让生产效率飙升,商品成本下降,工资上涨,老百姓更有钱花,消费总量(PCE)因此真实增长。如果 AI 能让制造业良品率提升 20%、物流成本砍半、医生诊断效率翻倍,那全社会的财富就会增加。企业利润变厚,自然有更多预算投向 AI、广告、软件——这时候,OpenAI 的 2000 亿,就不是抢来的,而是新创造出来的。
但这里有个关键疑问:企业省了钱,真会愿意再花出去吗?
比如一家服装公司用 AI 把设计成本降了 30%,它更可能把省下的钱变成利润,而不是转头多投 30% 给 OpenAI。除非 AI 带来的不是“降本”,而是“增收”——比如通过个性化推荐,让客单价提升 50%,那它才愿意持续付费。所以,AI 要想成为“增量引擎”,必须证明自己能直接拉动收入,而不仅仅是砍成本。
另外别忘了,OpenAI 的商业模式还在演化。目前主要靠 API 调用收费,但未来可能嵌入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甚至汽车和家电。一旦 AI 成为像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它的收入就不再局限于“技术服务费”,而是渗透到每一个经济环节。那时候,2000 亿可能只是起点。
不过,现实可能更复杂。
一方面,AI 确实在催生新需求:比如中小商家以前请不起数据分析师,现在用 AI 工具自己就能做用户画像;学生用 AI 辅导功课,企业用 AI 写合同、审财报。这些都是过去不存在的支出。
但另一方面,巨头也在疯狂内卷。谷歌、微软、亚马逊都在推自己的大模型,OpenAI 的护城河能守多久?如果微软把 GPT 深度整合进 Office,那企业可能根本不会单独为 OpenAI 付费——钱还是流回了微软。
所以,2000 亿营收的预言,更像是一个“压力测试”:
它逼我们思考——AI 到底是效率工具,还是增长引擎?如果是前者,那它大概率会重塑现有数字生态,赢家通吃,输家出局;如果是后者,那我们将迎来新一轮经济扩张,所有玩家都有机会分一杯羹。
最后提醒一句:别被数字吓到。2000 亿听着吓人,但放在 20 万亿的美国消费大盘里,也就 1%。只要 AI 能证明自己值得这 1%,它就站得住脚。怕就怕,大家一窝蜂烧钱,结果发现只是把旧钱换个口袋装——那泡沫破裂时,摔得最惨的,可能就是那些押注“AI 万能”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