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智能体泡沫破裂,真正的工程趋势正回归简化:小数据与PostgreSQL复兴

在AI智能体代理狂热背后,真正的工程趋势正回归简化——小数据与PostgreSQL复兴,才是抵御下一轮技术寒冬的坚实堡垒。


一、AI智能体代理热潮:一场正在失控的“小丑世界”狂欢

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聊什么高大上的AI未来,也不吹什么“智能体革命”。咱们就聊点实在的——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AI基础设施圈,越来越像一场大型行为艺术?满屏都是“AI代理”“A2A通信”“MCP协议”这些听起来很酷但没人真用的词儿。VC(风险投资)们还在疯狂撒钱,好像只要贴上“AI”两个字,就能自动变成下一个独角兽。可现实呢?现实是——几乎没人把所谓的“AI代理”真正用在生产环境里。

我翻遍了过去两年的技术大会、博客、白皮书,只找到一个勉强算得上“生产级AI代理”的案例:优步(Uber)搞了个代码生成工具。但请注意:
第一,它是个开发者工具,不是面向终端用户的系统;
第二,它根本不是什么“智能体”,而是一套预设好的工作流(workflow)。

换句话说,它连“代理”都算不上,顶多是个高级版的Copilot。

那问题来了:谁真的相信,五年后的软件架构会变成几百个AI代理互相聊天,就像今天的微服务那样?谁敢拍胸脯说,这就是未来?如果你真信,请站出来聊聊。因为从数据来看,情况恰恰相反。

首先,自从GPT-4发布以来,大语言模型(LLM)几乎没有实质性突破。OpenAI、Anthropic这些所谓的“前沿模型公司”,不仅严重亏损,而且根本看不到可持续的盈利路径。OpenAI每年烧掉50亿美元,Anthropic作为第二名,财务状况更是岌岌可危。更讽刺的是,很多所谓“大模型投资”其实是大厂之间的循环注资——左手倒右手,本质上是在玩财务游戏,而不是创造真实价值。

一旦资本退潮,这些靠PPT和叙事撑起来的公司怎么办?那些为了讨好投资人而堆砌“AI代理”概念的创业公司,又该何去何从?工程师们需要的不是炫酷的幻觉,而是能真正跑在生产环境里、稳定可靠、维护成本低的解决方案。这才是技术长久生存的根本。



二、泡沫之下,两股静水流深的务实趋势正在崛起

幸运的是,在AI代理的喧嚣背后,有两条安静但强大的技术趋势正在悄然生长。它们不靠营销话术,不靠融资故事,而是靠工程师的真实需求和实际效果赢得口碑。更重要的是,即便下一场类似“.com泡沫”的技术寒冬来临,它们也极有可能活下来,甚至成为新秩序的基石。

这两股趋势就是:小数据(Small Data)“就用PostgreSQL”复兴运动(The “Just Use Postgres” Renaissance)

它们的共同内核,只有一个词:简化

我们先说小数据。这其实是对2010年代“大数据狂热”的一次集体反思。那时候,每个公司都觉得自己需要Hadoop、Spark、Kafka、Flink……仿佛不用分布式系统,就不配叫“科技公司”。结果呢?大多数企业发现,自己根本用不到那么多数据。Snowflake和亚马逊Redshift的内部数据显示:99.9%的真实业务查询,其实都能在单台服务器上跑完

你没听错——99.9%!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应用,哪怕用户量很大、业务很成功,也根本不需要复杂的分布式架构。为什么?因为硬件进步得太快了。今年夏天,AMD发布了192核的CPU!2025年的SSD,随机读取能达到每秒550万次,顺序读取速度高达28 GiB/s。在这种硬件条件下,单机性能已经足以支撑绝大多数业务场景。

于是,像DuckDB这样的嵌入式分析数据库突然爆火,不是偶然。它轻量、快速、无需运维,直接嵌入应用进程,就能完成复杂的OLAP查询。工程师们终于意识到:我们不需要为1%的极端场景,牺牲99%的开发效率和系统稳定性。



三、PostgreSQL复兴:从“万能锤子”到“理性选择”

如果说小数据是对数据规模的重新认知,那么PostgreSQL的复兴,则是对系统复杂度的主动降维。

还记得微服务刚火起来那会儿吗?大家都说“单体架构已死”,结果十年过去,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反向单体化”——把拆得太散的服务重新聚合。为什么?因为微服务带来的运维成本、调试难度、网络延迟,远远超过了它理论上带来的灵活性。

现在,同样的故事正在数据基础设施领域重演。过去几年,我们被各种专用数据库包围:MongoDB存文档、Redis做缓存、Elasticsearch搞搜索、Snowflake跑分析、再加上一个AI向量数据库(比如Pinecone或Weaviate)来支持RAG。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配置、监控、备份策略、升级路径……工程师团队光是维护这些系统,就已经筋疲力尽。

而PostgreSQL呢?它默默进化了三十年,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关系型数据库老古董”。

今天的PostgreSQL,通过扩展插件,几乎能干所有事:

- 用 tsvector 做全文搜索,效果不输Elasticsearch;
- 用 pgvectorpg_mooncake(注:pg_mooncake为社区对某些向量扩展的戏称,实际可能指pgvector或类似项目)支持AI向量检索;
- 用 jsonb 存储半结构化数据,灵活性堪比MongoDB;
- 用 unlogged tables 实现高性能临时表,替代部分Redis场景;
- 甚至通过 FDW(外部数据封装器) 直接查询其他数据库或文件系统。

换句话说,一个PostgreSQL实例,就能覆盖80%甚至90%的企业数据需求。而且,它开源、稳定、社区庞大、文档齐全。你不需要为每个功能单独招一个专家,也不需要为每个系统写一套运维手册。

更重要的是,减少系统数量,就是减少组织熵增。每多一个技术栈,就意味着:

- 团队要学习它的配置细节和坑点;
- 要熟悉它的管理界面和术语;
- 要掌握安全部署和滚动升级的方法;
- 要建立监控告警和故障恢复流程;
- 要编写详细的运行手册(runbook);
- 要投入时间调试奇怪的性能问题;
- 要设计端到端的测试方案;
- 要招聘、培训、留住懂这个系统的人才;
- 还要持续跟进它的生态演进……

这些成本,不是一行代码能解决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力、时间和机会成本。如果这些系统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那这种复杂度就是纯粹的浪费。



四、为什么“简化”才是AI时代的真正护城河?

有人可能会说:“你说的这些,是不是太保守了?AI不是需要海量数据和复杂架构吗?”

恰恰相反。AI的真正瓶颈,从来不是基础设施的“炫技”,而是数据质量、业务对齐和工程落地能力。一个用PostgreSQL管理干净小数据集的团队,往往比一个用十种数据库却数据混乱的团队,更能做出有效的AI产品。

而且,AI应用本身也在向“轻量化”演进。比如,现在很多RAG(检索增强生成)系统,根本不需要千亿级向量库,而一个几万条记录的本地向量表,配合PostgreSQL的pgvector,就能满足90%的客服或知识库场景。

再比如,边缘AI、终端AI的兴起,也让“小模型+小数据”成为主流。你总不能在手机上跑一个Snowflake集群吧?

所以,真正的工程智慧,不是盲目追新,而是在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工具。PostgreSQL不是万能的,但它在大多数场景下,是性价比最高、风险最低、维护成本最小的选择。

这就像老木匠不会因为有了电锯就扔掉凿子——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用电锯,什么时候该用手雕。技术也一样。工具越强大,越需要克制。因为复杂度一旦失控,系统就会从“赋能”变成“负担”。



五、给工程师的建议:在喧嚣中保持清醒

作为一线工程师,我们常常被裹挟在技术浪潮中。今天是区块链,明天是元宇宙,后天是AI代理……资本和媒体总在制造下一个“风口”,但真正决定项目成败的,永远是那些枯燥但关键的细节:数据是否干净?接口是否稳定?部署是否可靠?监控是否完备?

所以,我的建议是:

第一,警惕“叙事驱动”的技术选型。如果一个技术方案的主要卖点是“听起来很酷”或“投资人喜欢”,那就要打个问号。问问自己:它解决了我的实际问题吗?有没有更简单的替代方案?

第二,拥抱“足够好”的哲学。PostgreSQL可能不是最快的向量数据库,但它足够快,而且你不用额外学一套新系统。DuckDB可能不支持PB级数据,但你的业务根本用不到PB。在工程世界里,“足够好+简单”往往胜过“极致强大+复杂”。

第三,把精力放在业务价值上。与其花三个月搭建一个AI代理通信框架,不如花两周用PostgreSQL+LangChain做出一个能解决客户问题的原型。后者不仅能快速验证想法,还能积累真实反馈,这才是产品迭代的核心。



六、结语:务实主义,是穿越周期的终极武器

历史一再证明,技术泡沫总会破裂。2000年的“.com”泡沫、2017年的ICO狂潮、2021年的Web3炒作……每一次,都是那些回归本质、专注价值的公司活到最后。

今天,我们可能正站在AI基础设施泡沫的顶峰。满屏的“智能体”“自主协作”“通用AI”听起来激动人心,但现实是:大多数公司连基础的数据治理都没做好,就开始幻想AI代理生态了。

而那些默默用PostgreSQL管理业务、用小数据驱动决策的团队,正在构建真正可持续的系统。他们不追求眼球,但他们的系统稳定、高效、可维护。当资本退潮、幻觉消散,这些系统将成为新世界的基础设施。

所以,别被“小丑世界”的喧嚣迷惑。工程师的尊严,不在于用了多少前沿技术,而在于解决了多少真实问题。简化,不是退步,而是成熟。务实,不是保守,而是远见。

在这个AI狂热的时代,或许最叛逆的事,就是保持清醒,回归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