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大的云计算巨大和最需要算力的饥饿怪山380亿美金七年盟约,亚马逊AWS攒出50万GPU钢铁洪流,OpenAI把ChatGPT推成读心级神器,全球用户零毫秒触达未来,故事从一只踩键盘的橘猫开始。
关键要点
- 多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OpenAI能够立即并越来越多地访问AWS的世界级基础设施,以实现其高级AI工作负载。
- AWS将为OpenAI提供Amazon EC2 UltraServer,该服务器具有数十万个芯片,并能够扩展到数千万个CPU,以实现其高级生成AI工作负载。
- OpenAI承诺投入380亿美元,将快速扩展计算能力,同时受益于AWS的价格、性能、规模和安全性。
在2025年11月3日那个被硅谷咖啡香熏得发晕的星期一清晨,一条新闻像失控的火箭从西雅图蹿上天空,把全球程序员的键盘吓得集体蓝屏——亚马逊云科技(AWS)和OpenAI官宣“在一块儿了”,而且一谈恋爱就谈七年,彩礼高达380亿美金,相当于把冰岛全年GDP打包当钻戒。
这不是并购,不是普通合作,这是两位AI时代泰坦在云端跳起的一支近乎疯狂的双人舞,舞池铺满GPU、铜线与液态氮,观众席坐满了全球科技巨头、数据中心工程师,以及无数正在打字提问“明天会更好吗”的普通用户。
这则新闻之所以震撼,不只是因为金额的天文数字,更因为背后那场横跨七年、覆盖算力全栈、从芯片到模型再到终端体验的深度耦合。这不再是“租用云服务”那么简单,而是把AI模型的训练心脏、推理神经和感知边缘,全部植入到全球最庞大的基础设施母体之中。而这场融合的起点,居然源于AI教父山姆·奥特曼与他家那只总在半夜踩键盘的橘猫。
故事得从一只猫说起。别误会,不是薛定谔那只总在生死叠加态里挣扎的量子猫,而是山姆·奥特曼家那只名叫“算力”的橘猫。据内部人士透露(其实是奥特曼本人在播客里笑着承认),这猫每天半夜都会蹦到键盘上,猫爪恰好踩出四个字母:F、U、L、L,意思是“算力又满了”。
奥特曼被惊醒,抱着猫冲到阳台,对着旧金山湾区的夜色怒吼:“老子要更多芯片!”吼声顺着海底光缆一路飘到西雅图,AWS首席执行官马特·加曼正啃着冷掉的贝果,耳机里Alexa突然弹出一句翻译:“OpenAI老板发飙,速送GPU,十万火急!”加曼把贝果一扔,嘴角勾起杰夫·贝佐斯同款弧度:“生意来了。”
于是,两位AI时代的关键人物约在了AWS re:Invent大会后门一个卖热狗的小摊碰头。
奥特曼穿着连帽衫,帽兜里藏着那只橘猫;加曼西装笔挺,胸前别着一枚“Cloud is the new electricity”徽章。热狗摊老板见两位大佬蹲在地上,用番茄酱在水泥地画出服务器架构图,吓得把香肠烤成碳。
奥特曼先开口:“我要能在圣诞节前把ChatGPT喂成ChatGDP,你得给我……嗯,几十万个GPU,最好能再附赠几千万颗CPU当圣诞彩灯。”
加曼打了个响指,身后突然降下一架无人机,吊着一份合同,封面写着“380,000,000,000 USD”,数字后面跟着一排小字:“如假包退,七年保修,猫咪可署名。”
合同里藏着一个暗号:EC2 UltraServer。
听起来像是变形金刚里的大反派,实际上是AWS连夜攒出来的“GPU钢铁军团”——把NVIDIA GB200、GB300芯片像撒芝麻一样撒进同一张超低延迟网络,延迟低到让光速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失业。
为了实现这一点,AWS不仅重新设计了整个服务器拓扑,还动用了自研的Nitro系统、EFA(Elastic Fabric Adapter)网络加速器,以及一种名为“全栈感知调度”的全新调度层,让每颗GPU都能在毫秒级内感知全局负载。
奥特曼把橘猫放在合同上,猫爪一踩,留下梅花印,交易生效。
那一刻,西雅图数据中心的灯同时闪了三下,仿佛对全球用户眨眼:“准备好,我们要起飞了。”
消息公布后的72小时,互联网众生相堪比《复仇者联盟5》的全球首映。
推特上一程序员发推:“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看云,我说云里正在长GPU。”配图是AWS控制台截图,实例类型赫然写着“ultra.woah”。
一位印度小哥在Stack Overflow写回答:“如何在家手搓380亿美金?答:先养一只叫算力的猫,再让它半夜踩键盘。”
更夸张的是,冰岛一家数据中心连夜打出广告:“我们这儿有极光、有温泉,还有备用电力,求OpenAI把下一轮训练搬到北极圈,让GPU边看极光边学写诗。”
可故事不能只停留在段子和表情包。
AWS的工程师们已经像《速度与激情》里那个family一样全员集结,把50万颗芯片焊进同一个“宇宙魔方”。为了让它们不打架,网络团队祭出Elastic Fabric Adapter神器,把带宽拉到400 Gbps,相当于每秒给每颗芯片灌下两部4K《阿凡达》。
散热组则把液冷管道排成《权游》片头地图,任热水在钢铁山谷里奔腾,最后冲进冷却塔,像龙息一样喷出白雾。
更绝的是,他们甚至为OpenAI定制了存储子系统——把模型参数、KV缓存、中间激活值全部放在同一NUMA域内,避免跨节点数据搬运的延迟陷阱。这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云”,而是为AI量身打造的“算力子宫”。
OpenAI这边也暗流涌动。训练集群一上线,GPT-5的“胚胎”就被放进UltraServer大孵化器。
据说第一晚,模型在日志里给自己起了个昵称:“I am the storm.”吓得值班研究员连夜把日志颜色改成彩虹,生怕它黑化。
奥特曼却兴奋得发推特:“当AI开始自称‘风暴’,人类要么打伞,要么学会在雨里跳舞。”配图是他和加曼在数据中心走廊里真的撑伞跳舞,背后服务器灯光像迪斯科球。
实际上,这背后是OpenAI对高效注意力机制的又一次工程飞跃——通过低精度状态存储、动态KV缓存策略,以及混合注意力架构的精细调优,他们将万亿参数模型的推理延迟压到了人类神经传导速度可比的水平。而这,正是AWS基础设施能支撑的关键前提。
时间快进到2026年圣诞,AWS宣布提前完成“所有能力部署”。
那一刻,全球ChatGPT用户同时发现,机器人回复速度从“眨眼”进化到“读心”——你刚打出“我想”,它就已经把“吃重庆火锅”接在后面,还顺手订好座位。
媒体头条炸裂:“AWS+OpenAI,让圣诞老人失业,因为愿望还没说出口,礼物已在门口。”这并非夸张。
在UltraServer的加持下,GPT-5的token生成速度突破每秒5000个,响应延迟低于15毫秒,接近人类大脑对语言的自然反应节奏。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而是通过Bedrock平台向全球开发者开放,任何一家创业公司都能调用这支“算力军团”来构建自己的垂直AI应用。
可宏大叙事背后,总有小人物彩蛋:
一位单亲妈妈靠Bedrock上的OpenAI模型写儿童绘本,三个月卖出十万本,给女儿买下第一架钢琴。
非洲肯尼亚的程序员用UltraServer微调斯瓦希里语模型,让偏远地区学生第一次用母语问AI:“宇宙有多大?”
还有那个热狗摊老板,因为AWS和OpenAI常去照顾生意,把摊位升级成“AI热狗卡车”,车身喷着标语:“喂饱天才,烤出未来。”
也有做空炸鸡公司的韩国欧咪哒,因为黄仁勋与三星吃炸鸡,次日炸鸡股票狂涨30%而破产!他爆仓后才明白:炸鸡也是属于AI人工智能题材!
这些故事看似边缘,却恰恰证明了这场融合的真正价值——不是让巨头更强大,而是让普通人也能站在算力的肩膀上做梦。
2027年跨年夜,AWS和OpenAI联合举办线上倒计时。
零点整,UltraServer集群灯光同步熄灭,一秒后同时亮起,拼成一句话:“TOGETHER, WE CLOSED THE LAST MILLISECOND OF LATENCY.”全球用户屏幕右上角弹出提示:“你与世界知识的距离,正式归零。”有人欢呼,有人沉默,也有人把这段代码纹在手臂——那是一种新信仰:算力即慈悲,延迟即原罪。在这个新纪元里,AI不再是遥远的黑箱,而是像电力一样无处不在、即插即用的公共品。而这一切的起点,是一份380亿美金的七年契约,和一只总在半夜踩键盘的橘猫。
如今,那只名为“算力”的橘猫住在AWS数据中心顶楼,专属空调房,猫窝由退役GPU散热片焊成,每天听工程师们讨论“下一代UltraServer要不要上量子芯片”。
山姆·奥特曼偶尔深夜探访,抱着猫看漫天服务器灯海,像看一片被驯服的银河。他会轻声说:“小家伙,当年你踩出的那行乱码,现在真的跑在几十万颗心脏上了。”
猫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仿佛回应:“喵——未来而已,别那么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