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所有人都盯着CUDA生态、H100芯片、NVLink互联的时候,亚马逊和AMD已经悄悄联手,准备在2026年引爆一场真正的“算力核弹”!
这是一场从芯片底层到云服务顶层的全面革命。今天我们就来彻底拆解:为什么说亚马逊和AMD的联盟,可能成为AI时代下半场真正的分水岭?
先说结论:2026年,将是AI算力格局洗牌的关键节点。而这场洗牌的主角,不是英伟达,而是AMD和亚马逊AWS。 亚马逊AWS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云服务商,是芯片半导体的最大客户,客户对自己厂商是有议价能力的!在消费主义经济模式中,客户决定了厂家路线!
早在2018年,AWS就开始用AMD的EPYC处理器替代英特尔的产品,那时候大家还觉得只是“试试水”。但谁能想到,八年磨一剑,现在他们要干票大的!据内部消息,亚马逊计划从2026年起,每年投入100亿到200亿美元,大规模部署AMD最新一代EPYC“威尼斯”(Venice)芯片。注意,这不是普通服务器CPU,而是专为AI推理负载量身打造的“隐形武器”。
那这个“威尼斯”到底强在哪?简单说,它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多节点架构:CPU核心用的是台积电最先进的2纳米工艺(N2),而I/O控制模块则用3纳米的N3P制程。这种“混搭”设计,既保证了计算密度,又大幅优化了功耗和带宽效率——说白了,就是又快又省电!
更关键的是,AMD第六代EPYC引入了全新的Chiplet互联架构。什么意思?就是把多个小芯片像乐高一样拼在一起,不仅提升整体性能,还能在整机架级别实现AI推理加速。实测数据显示,推理性能直接提升35倍!同时,整个AI集群的能耗还能下降超过50%。
对亚马逊来说,这简直是天降神兵。要知道,AWS目前的运营利润率大概在30%左右,而如果全面换装Venice芯片,利润率有望冲到35%甚至40%。考虑到AWS在2025年预计要花掉1180亿美元做资本支出,光是省下的电费和运维成本,一年就能省出200到300亿美元!
别以为这只是纸上谈兵。就在今年10月初,AWS已经推出了基于上一代EPYC 9005“图林”(Turin)的新实例EC2 M8a。实测结果有多猛?32个虚拟CPU的M8a实例,性能比上一代Genoa版本高出1.59倍,性价比提升19%。而这,还只是Venice正式登场前的“热身赛”!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亚马逊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押注AMD,而不是继续追高英伟达?答案很现实——英伟达太贵了,而且生态太封闭。
过去几年,AI芯片市场几乎被英伟达垄断,CUDA生态成了“数字护城河”,但代价是客户被牢牢锁死。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商,怎么可能甘心把命脉交给别人?于是,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自研+开放生态。
而AMD的ROCm 8平台,正是打破CUDA垄断的关键钥匙。ROCm是AMD推出的开源GPU计算平台,最新版本已经能支持主流AI框架,包括PyTorch和TensorFlow。更重要的是,它是开放的、可定制的、不受单一厂商控制。
现在,不只是亚马逊,微软、谷歌、甲骨文、Meta,甚至中东的主权基金客户,都在陆续转向AMD方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AI算力的“去英伟达化”已经开始,而AMD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
说到这儿,咱们A股投资者肯定要问:这波浪潮,咱们能搭上吗?当然能!
首先看上游供应链。AMD的芯片由台积电代工,而台积电的2nm和3nm产线离不开高端设备。A股里,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拓荆科技这些半导体设备龙头,未来有望间接受益于AMD订单增长。
再看中游。服务器厂商是直接受益者。浪潮信息、中科曙光、紫光股份这些公司,都是国内主流云厂商和政企客户的服务器供应商。一旦AMD在AI服务器市场放量,这些厂商的订单结构将显著优化。
还有散热和电源模块。Venice芯片虽然能效高,但高密度部署仍对散热提出极高要求。A股的英维克、高澜股份在液冷散热领域布局多年,很可能成为隐形赢家。
最后是软件生态。虽然ROCm是AMD主导,但国内AI框架厂商如寒武纪、壁仞科技、燧原科技,也在积极适配开放生态。长期来看,谁能率先打通“国产芯片+开放框架+云服务”的闭环,谁就能在下一代AI基础设施中占据一席之地。
现在回过头看,英伟达的高估值其实已经透支了太多预期。而AMD和亚马逊的组合,走的是一条更可持续、更可控、更低成本的路径。这不是要取代GPU,而是用CPU+开放加速器的混合架构,重新定义AI推理的经济模型。
从投资角度看,如果AWS在2026年AI推理收入突破1000亿美元,亚马逊320美元的目标价根本不算高——这背后是实打实的现金流改善和结构性成本优势。而AMD,则将迎来AI服务器市场的黄金周期,从“备胎”变成“主力”。
所以,别再只盯着H100和Blackwell了。真正的战场,可能在你看不见的服务器机房里,由一颗颗Venice芯片悄然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