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三巨头狂飙突进:博通、英伟达、AMD谁将笑到最后?
最近华尔街顶级投行摩根大通(JPMorgan)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深入拆解了全球AI数据中心的“发电量”和芯片巨头们的赚钱能力。别被“每吉瓦收入”这种术语吓到,其实很简单:就是看每建1吉瓦(GW)的AI算力数据中心,能给芯片公司带来多少真金白银的收入。
而在这场AI军备竞赛中,博通(Broadcom)、英伟达(NVIDIA)和超威半导体(AMD)三大巨头正上演一场史诗级对决。
先说整体市场。随着OpenAI、谷歌、微软这些科技巨无霸疯狂砸钱建AI数据中心,全球对AI算力的需求已经进入爆发期。
摩根大通预测,未来3到4年,AI加速器市场将以每年40%到50%的惊人速度增长!更关键的是,市场正在从过去“GPU一家独大”的格局,转向更加多元的XPU(专用AI芯片)时代。虽然风险依然存在——比如资金能不能跟上、竞争会不会白热化、技术能不能按时落地——但大客户的订单已经滚滚而来,这波行情,大概率只会越烧越旺。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看这三家公司的“印钞机”到底有多猛。
先看博通(Broadcom)。这家公司过去大家可能觉得它就是做网络芯片的,但最近它悄悄拿下OpenAI一份10吉瓦的超级大单!注意,这不是卖芯片,而是整套定制AI硅片+机架系统的打包方案。这套XPU系统价格比英伟达GPU便宜30%,但能效却高出30%,性价比直接拉满。摩根大通测算,博通每吉瓦能带来约280亿美元的收入——这数字怎么来的?参考谷歌最新的Ironwood TPU v6p(3纳米工艺),每吉瓦收入也在280亿左右。而且博通的收入结构更广,不仅有AI芯片,还包括30%的网络设备和30%的机架组件,真正实现“一条龙”服务。
如果这10吉瓦在未来3到4年全部部署完毕,那意味着到2027到2029年,博通每年光AI业务就能赚700亿到900亿美元!而目前市场普遍预期它2027年AI收入只有600亿美元,也就是说,还有50%到70%的上涨空间!再算上谷歌自家TPU可能贡献的200亿美元,博通2027年AI总收入有望冲上1000亿美元大关。是不是很吓人?
再来看英伟达(NVIDIA),这位AI时代的“卖铲人”依然是王者。公司管理层自己都说了:1吉瓦的AI数据中心,能带来350亿到400亿美元的收入,占整个数据中心资本支出的60%!具体来看,现在的Blackwell平台每吉瓦收入约270亿到290亿美元,而下一代Rubin和Rubin Ultra平台,直接干到300亿到350亿美元每吉瓦。
更夸张的是,英伟达的新机架功耗密度从Blackwell的120千瓦飙升到Rubin Ultra的1.1兆瓦,整整9倍!虽然每个机架里GPU数量变少了,但单颗GPU的平均售价(ASP)却从5.2万美元暴涨到30万美元!也就是说,英伟达不是靠“走量”,而是靠“高价高毛利”赚钱。目前市场普遍假设2027年全球AI数据中心总容量是10吉瓦,但考虑到各大科技公司都在疯狂扩产,实际数字很可能远超预期。这意味着,未来2到3年,英伟达的AI收入预测还会不断上调。
最后是超威半导体(AMD),这位“挑战者”最近也打了一场漂亮仗。它和OpenAI签的合同被明确称为“价值数十亿美元”,摩根大通据此推算,AMD每吉瓦收入至少200亿美元。它的Helios平台定价比英伟达Rubin低20%左右,主打性价比,再加上网络部分贡献约5%的收入,整套MI450系统每吉瓦收入约200亿美元。下一代MI500更有望突破250亿美元每吉瓦。
如果OpenAI那6吉瓦的部署计划全部落地,AMD每年就能稳稳拿下300亿到350亿美元的AI收入。而目前市场对它2027年数据中心GPU收入的预期只有310亿美元——显然,这还远远没打满。AMD正靠着大客户订单和激进定价策略,快速抢夺市场份额。
总结一下三家的“每吉瓦收入”:博通约280亿美元,英伟达约350亿美元(基于Rubin Ultra),AMD约200亿美元(基于Helios)。三家打法完全不同:博通靠的是XPU+网络+机架的全栈整合能力;英伟达靠的是极致性能和超高单价;AMD则靠低价+大客户突破,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从投资角度看,这三家公司未来2026到2028年都有巨大的盈利上修空间。只要全球AI基础设施的资本开支继续增长,它们的估值就还有持续扩张的可能。英伟达依然是高性能计算的绝对王者,博通在定制芯片和网络融合上独树一帜,而AMD则凭借Helios平台和OpenAI这样的超级订单,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第三极。
这份报告的作者来自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作为全球顶级投行,其科技研究团队长期跟踪半导体和AI基础设施领域,以数据扎实、逻辑严密著称。他们不仅关注技术参数,更擅长从资本开支、客户合同和供应链角度预判行业拐点。这份报告正是基于对多家科技巨头数据中心部署节奏、芯片采购合同以及功耗模型的深度拆解,才得出了如此具体的“每吉瓦收入”指标,极具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在AI算力这场世纪竞赛中,没有一家公司能独霸天下,但每一家都手握王牌。投资者要做的,不是押注谁会赢,而是看清谁能在不同赛道上持续兑现增长。毕竟,AI的浪潮才刚刚开始,真正的黄金时代,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