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如何用英伟达现金统治全球人工智能经济


黄仁勋以千亿资本布局AI全产业链,英伟达从芯片商蜕变为AI经济“隐形政府”,既推动生态繁荣,也埋下垄断与反噬隐患。

在科技圈,如果说有谁能在短短一个月内让整个行业屏住呼吸,那非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莫属。2025年9月,这位被业内称为“AI教父”的华人企业家,再次用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大手笔投资,向世界宣告:英伟达不只是卖芯片的公司,它正在成为整个AI生态系统的“隐形政府”。

先看一组数据:仅在过去一个月,英伟达就接连宣布了至少五项重磅交易:
先是与云计算新贵CoreWeave达成协议,承诺在未来七年“兜底”购买其未售出的所有英伟达GPU,潜在金额高达63亿美元;
紧接着,又向英国数据中心初创公司Nscale注资7亿美元;
随后豪掷9亿多美元,不仅挖走了网络芯片公司Enfabrica的整个核心团队,还买断了其关键技术授权;
更令人震惊的是,英伟达竟以50亿美元购入陷入困境的英特尔4%股权,并宣布双方将联合开发下一代芯片——要知道,英特尔曾是英伟达的老对手,如今却成了“战略盟友”。

而真正引爆全球舆论的,是本周英伟达与OpenAI达成的“世纪合作”:英伟达计划在未来数年内向这家全球最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公司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这笔钱将用于建设总功率达10吉瓦(GW)的AI数据中心——相当于400万到500万台英伟达GPU的算力规模,几乎等于英伟达2025年全年预计出货总量!黄仁勋在接受CNBC采访时直言:“这是一个巨型项目。”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投资,而是一场由企业主导的“AI基建革命”。英伟达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度介入AI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从芯片制造、数据中心建设,到大模型训练、云服务部署。它不再只是硬件供应商,而是扮演着“AI经济中央银行”的角色——当传统金融机构对动辄百亿美元的数据中心项目望而却步时,英伟达却能一锤定音,为项目提供信用背书,撬动更多资本入场。

哈佛商学院教授、曾担任英特尔董事会成员近三十年的大卫·约菲一针见血地指出:英伟达正在人为刺激对自己产品的需求。这战略本身没问题,但如此巨额的资金集中投向单一客户(OpenAI),是否在制造一种‘虚假繁荣’?一旦这种需求不可持续,未来可能带来灾难性回报。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闭环生态”正在激化与科技巨头的矛盾。谷歌、亚马逊等云服务商本就因过度依赖英伟达GPU而焦虑,如今看到OpenAI在英伟达扶持下,未来可能转型为“AI云服务商”,直接与自己竞争,自然更加坐立不安。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就连谷歌和亚马逊在发布自家ASIC定制AI芯片进展前,都得先“知会”黄仁勋一声——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因为它们的云业务短期内根本离不开英伟达的算力支持。

而黄仁勋的焦虑,或许比外界想象得更深:据两位英伟达内部高管透露,公司高层最恐惧的场景是:某家AI公司(尤其是OpenAI)突然实现技术突破,完全绕开英伟达芯片架构。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OpenAI已与博通合作,秘密研发专用AI推理芯片,计划明年面世。尽管初期仅用于模型推理(而非训练),且进度已因技术难题推迟至第三季度,但一旦成功迭代,将对英伟达构成实质性威胁。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当年苹果收购微处理器小厂PA Semi时,没人相信它能撼动英特尔。结果呢?苹果自研芯片不仅终结了Mac对英特尔的依赖,更加速了后者的衰落。黄仁勋深谙“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道理——这句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的名言,如今成了英伟达战略的底层逻辑。

面对手握近万亿美元现金流(预计2026财年自由现金流达970亿美元,2027年飙升至1480亿),英伟达却难以通过大规模并购快速消耗。全球反垄断监管日益严苛,收购之路几乎被堵死。于是,投资成了最高效的“现金出口”:既能扶持生态伙伴,又能确保GPU销量,还能提前卡位潜在竞争对手。

更妙的是,英伟达甚至反向成为云计算公司的“客户”。2023年ChatGPT爆火后,GPU供不应求,传统云巨头纷纷限售。
黄仁勋却另辟蹊径,启动“鱼鹰计划”(Project Osprey),豪掷13亿美元向CoreWeave租回自家GPU,使其一跃成为仅次于微软的第二大客户。
类似操作今年又复制到Lambda公司,签下同等规模的四年合约。
这些交易不仅帮助新兴云厂商营收从数千万飙升至数十亿美元,更为英伟达自身AI研发提供了算力保障——尽管其自建的DGX Cloud服务因与合作伙伴利益冲突,已悄然转向内部使用。

但质疑声从未停止。批评者认为,这种“左手投钱、右手卖芯片、再租回算力”的循环,本质上是在制造财务幻觉。然而在AI军备竞赛白热化的今天,黄仁勋的选择或许别无他法:与其坐等对手颠覆,不如亲手塑造战场规则。

正如OpenAI总裁格雷格·布罗克曼所言:未来地球上每个人都需要专属GPU。若按100亿台的预测规模计算,这不仅是英伟达的黄金时代,更是黄仁勋用资本与远见编织的AI帝国蓝图——只是,帝国的基石,终究要经受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的终极考验。

作者背景:本文作者为资深科技产业观察者,长期追踪半导体与人工智能领域,曾在多家国际科技媒体担任主笔,对英伟达、OpenAI及全球芯片产业链有深度研究,其分析多次被华尔街机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