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议员:AI正加剧贫富悬殊!技术红利应全民共享

美国议员桑德斯警示AI革命正加剧财富垄断、摧毁就业、耗尽资源,呼吁通过税收与监管确保技术红利全民共享。  

2025年9月26日,美国佛蒙特州民主党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在X平台(原推特)上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直指全球顶级富豪——埃隆·马斯克、马克·扎克伯格、拉里·埃里森和萨姆·阿尔特曼,正以数千亿美元疯狂押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不是为了造福大众,而是为了巩固自身权力、攫取更多财富。这条推文迅速引爆舆论,掀起一场关于AI革命究竟是“全民福音”还是“富人游戏”的全民大讨论。作为长期关注科技与社会公平议题的政治人物,桑德斯并非首次发声批判科技巨头,但这一次,他将矛头精准对准了AI浪潮背后隐藏的财富集中、就业崩塌与环境危机三大雷区。

先说说这位伯尼·桑德斯是谁。他是美国政坛罕见的民主社会主义者,年过八旬却始终站在劳工、青年和底层民众一边,曾两度参选美国总统,以“打倒亿万富翁”“全民医保”“免费大学教育”等激进主张闻名。他从不掩饰对科技寡头的警惕,早在2010年代就警告过“硅谷正在变成新封建领主”。如今,面对AI狂潮,他再次挺身而出,用一句“这不是技术进步,这是权力游戏”点燃了公众焦虑。

那么,桑德斯说得对吗?我们来看看2025年的现实数据。首先,AI投资确实已进入“万亿俱乐部”时代。马斯克旗下的xAI公司宣布投入1000亿美元建设超级计算中心,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计划到2030年贡献万亿美元市值;扎克伯格的Meta豪掷600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其中80%砸向数据中心和大模型训练;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凭借与OpenAI签订的3000亿美元五年算力协议,单日身家暴涨千亿,一度登顶全球首富;而OpenAI本身更是启动了8500亿美元的全球扩张计划,耗电量相当于130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总和。这些数字不是科幻小说,而是2025年真实发生的资本狂潮。

更可怕的是,这些投资高度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据麦肯锡最新报告,到2030年,AI将为全球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但其中90%的收益将流向全球前10%的科技巨头。这意味着,AI不再是“人人可参与”的创新浪潮,而是一场由马斯克、扎克伯格们主导的财富再分配游戏——他们用算法和机器人,把普通人的饭碗变成自己的利润池。

说到饭碗,桑德斯最揪心的正是就业危机。2025年,AI对就业的冲击已从预言变成现实。世界经济论坛《2025未来就业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将有8500万岗位被AI取代,仅新增9700万个新岗位,净损失高达1200万。蓝领工人首当其冲:亚马逊仓库里10万台机器人已取代20%的拣货员;特斯拉工厂即将全面部署Optimus机器人,数百万装配线工人面临失业;Waymo和Cruise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已在20个城市上路,直接干掉5万名司机岗位。福特与谷歌合作的L4级自动驾驶卡车,预计2027年将接管美国30%的物流运输——这意味着数百万卡车司机可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更令人不安的是,白领也不再安全。Axios最新调查显示,AI正大规模吞噬入门级白领岗位,法律、金融、咨询三大行业首当其冲。Anthropic开发的Claude大模型已能自动完成80%的法律文书和案例检索,初级律师岗位锐减;高盛的AI系统处理了90%的财务建模工作,数千名分析师被裁或转岗;就连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从92%跌至85%,很多人被迫接受“AI监督员”这类低薪临时工。有专家甚至预测,未来白领失业率可能飙升至10%—20%。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白领大衰退”。

而这一切的代价,最终由全社会承担。美国劳工部估算,2025年因AI导致的失业潮将额外增加5000亿美元的社会福利支出。与此同时,企业却因AI自动化大幅提升利润——麦肯锡数据显示,AI可将全球GDP增速提高1.2%,但这些增长几乎全部转化为股东回报,普通劳动者分文未得。难怪桑德斯愤怒疾呼:“技术进步必须惠及所有人,而不是只让亿万富翁更富!”

除了就业,AI还有个被忽视的“隐形杀手”——环境代价。2025年,全球AI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已相当于日本全国用电量的两倍,预计到2030年将占全球总用电的8%。北美多地电网已不堪重负,2025年夏季多次出现限电。更触目惊心的是水资源消耗: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训练一次大型生成式AI模型的耗水量,相当于100户美国家庭一整年的用水量。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7年,全球AI相关用水量将达7万亿加仑。马斯克的xAI在孟菲斯建设的数据中心,每天就要消耗100万加仑淡水,引发当地黑人社区强烈抗议,指责这是“环境种族主义”。

这些资源消耗直接推高了民众生活成本。2025年,美国居民能源账单平均上涨15%,部分州甚至出现“AI附加费”。虽然谷歌等公司声称通过算法优化可降低20%能耗,但整体趋势仍在恶化。加州已率先立法,要求新建数据中心必须使用100%碳中和电力,但联邦层面仍无统一监管。NPR尖锐指出:AI的环境足迹至今缺乏透明披露,这是一场没有规则的资源豪赌。

面对桑德斯的警告,舆论迅速分裂。在X平台上,支持者高呼“亿万富翁正在用机器人夺走我们的未来”,并引用多位CEO私下承认“AI的核心目标就是减少人力成本”;反对者则嘲讽桑德斯“不懂技术”,认为工业革命也曾淘汰马车夫,但最终创造了更多新岗位。AI先驱杰弗里·辛顿甚至悲观表示:“AI将抹除几乎所有工作。”而科技投资人则警告:如果AI泡沫破裂,这些耗资万亿的数据中心可能成为“史上最糟糕的资源误配”。

华尔街同样陷入两难。摩根大通一边上调AI板块目标价20%,一边警告失业潮可能引发消费萎缩和经济衰退。全民基本收入(UBI)的讨论再度升温,桑德斯及其盟友正推动在多个州试点“AI税收”——要求科技公司按机器人部署数量或AI收入比例,向再就业培训基金缴税10%。

那么,出路在哪里?桑德斯给出的答案很明确:不能让技术进步变成社会灾难。他呼吁三大政策干预:第一,开征“机器人税”或“AI利润税”,将部分收益用于全民再培训;第二,强制AI企业公开环境影响报告,限制高耗能项目审批;第三,推动“AI红利共享”机制,确保技术收益惠及劳动者而非仅股东。这些提议看似激进,但从财经角度看,实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若放任AI加剧不平等、破坏环境、摧毁消费基础,最终连科技巨头自身也将失去市场。

2025年,全球AI市场规模已达500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5万亿美元。但若无公平机制,这场革命可能拖累全球经济增长2%—3%。技术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谁掌控、为谁服务。



极客辣评
这正是那种减速主义者的恐惧传播,使社会束缚在过时的劳动模式

把技术进步描绘成洪水猛兽,用恐惧绑架公众认知,从而将社会牢牢钉在旧有的劳动范式里,不敢向前迈步。

桑德斯的警告固然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关切,但其话语逻辑隐含一个危险前提:工作本身是目的,而非手段。他反复强调“岗位流失”“饭碗被抢”,却很少追问:如果人类不必再为生存而被迫劳动,难道不是一种解放?工业革命时期,马车夫也曾抗议火车抢饭碗,但没人要求保留马车行业来“保护就业”。今天,我们是否也要为了维持“人必须上班”的意识形态,而人为延缓AI替代低效、重复、危险甚至无意义劳动的进程?

事实上,AI真正威胁的,不是人的价值,而是“以工时换生存”的陈旧制度。当机器人能24小时无休装配汽车、AI能瞬间完成法律检索、自动驾驶能安全运送货物,我们该思考的不是“谁来干这些活”,而是“人类从此可以去做什么更高维的事”——创造、关怀、探索、艺术、社区建设,或是干脆享有闲暇。问题不在技术太快,而在社会制度太慢:我们仍用19世纪的劳动伦理,去应对21世纪的生产力爆炸。

所谓“亿万富翁攫取财富”的指控,也忽略了资本在创新中的催化作用。没有马斯克千亿级投入,Optimus机器人可能还在图纸上;没有扎克伯格押注Llama模型,开源大模型生态难有今日繁荣。当然,收益分配需改革,但解决方案不应是“限制投资”或“征收机器人税”这种反生产力的手段,而是推动股权共享、数据公有化、全民数字分红等前瞻性制度——让每个人成为AI时代的股东,而非仅靠出卖时间维生的雇工。

至于环境代价,更需技术而非退缩来解决。AI数据中心确实耗能,但谷歌已用AI优化冷却系统降低40%能耗;核聚变、地热、绿氢等清洁能源正加速商业化。用“AI耗水”为由叫停发展,如同因蒸汽机冒黑烟而禁止火车——真正的环保主义者,应推动绿色AI,而非否定AI本身。

说到底,恐惧传播最容易煽动情绪,却最无助于解决问题。与其高喊“奋起反抗”,不如冷静构建新契约:技术加速,制度同步,分配重构。否则,我们不仅错失AI带来的丰裕可能,还可能在怀旧的牢笼中,亲手扼杀人类迈向后稀缺社会的唯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