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号,美国的云计算新贵CoreWeave和AI芯片霸主英伟达正式签署了一份价值63亿美元的长期协议。这笔钱多到啥程度?用一句话概括:英伟达直接兜底,包销CoreWeave所有卖不掉的算力容量,一直持续到2032年。你没听错,这不是买一批货那么简单,而是直接把未来的底盘都保住了。
CoreWeave的逆袭之路
先来讲讲CoreWeave这家公司,它其实是2017年成立的。当时它干的事儿很土——加密货币挖矿,跟一堆人抢电力和显卡。
但这帮创始人眼光毒辣,看到AI需求爆发,立马转型做专用云计算,专门给AI和机器学习提供GPU加速服务。今天它已经成了美国最炙手可热的AI云公司之一,客户名单直接亮瞎眼:微软、OpenAI、Meta,全是AI一线大佬。
今年3月份CoreWeave刚刚完成IPO,股价上市后直接翻了三倍。更猛的是,分析师预测它未来三年收入能以106%的复合增速飙升,到2027年甚至突破160亿美元。这种增长速度,说白了,就是AI云里的小火箭。
英伟达的超级生态野心
再说说英伟达,这家公司咱们都熟悉,全球AI芯片的绝对霸主,GPU几乎被全行业垄断。大家都知道它卖显卡,但它更厉害的地方是整个生态战略。英伟达不仅卖芯片,还投资了CoreWeave大概7%的股份,就是标准的“投又投、供又供、买又买”。这种操作,就是要把上下游死死绑住。
黄仁勋早就说过:未来AI的关键不是卖芯片,而是把算力变成像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而这次协议就是明牌,英伟达直接保证CoreWeave的服务器不会闲着,谁要是不用,英伟达自己就兜底收走。
这样一来,CoreWeave敢扩,英伟达敢卖,整个生态闭环就跑通了。
协议的硬核细节
这份63亿美元的合同,其实是对2023年4月双方主服务协议的扩展。当时主要是CoreWeave提供预留容量,但这次直接加了兜底机制,时间拉长到2032年。
换句话说,在未来7年多的时间里,CoreWeave的数据中心容量不可能闲置。
最关键的条款是:英伟达成为了CoreWeave的“后备买家”。只要CoreWeave有剩余没卖出去的GPU算力,英伟达必须买单。这就等于CoreWeave开了一家稳赚不赔的云计算超市,哪怕没人来购物,旁边的大股东英伟达也会全部买走。收入保障拉满,投资人还能不放心?
市场反应热烈
协议一公布,CoreWeave股价在9月15日早盘直接拉升8%,最后收盘涨幅稳定在5%到9%之间。要知道,从IPO到现在它已经涨了200%以上。德意志银行更是立马把它加入了“Catalyst Call Buy Idea List”,预计接下来几个季度收入还要上调。
社交媒体上更是热闹。有人直言这是英伟达“租回自己芯片”的典型案例,有人调侃之前唱衰CoreWeave的人全都被打脸。更有分析师点名,这笔协议解决了投资人最担心的风险——数据中心建好了卖不出去怎么办。现在直接没这问题了,稳赚。
对CoreWeave的意义
对CoreWeave来说,这份合同就是超级保险。它不光保证了收入和容量利用率,还让投资人对公司长期扩张更有信心。公司现在不仅靠微软和OpenAI,还能背靠英伟达这个终极客户。甚至有人预测,到2027年CoreWeave的收入有机会冲击300亿美元级别。
当然风险也有,比如资本开支巨大,数据中心扩建烧钱速度非常快。如果未来AI算力需求一直爆棚,英伟达兜底的部分可能根本用不上,但那样问题也不大,因为市场需求已经足够强劲。
对英伟达的意义
对英伟达来说,这就是一笔小钱换一张大棋。别看63亿美元数字惊人,但对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英伟达来说,它只是生态投资的一部分。核心目的是锁定渠道,保证GPU的利用率,把客户和合作伙伴都绑在自己的体系里。未来AI基础设施就是它的护城河。
黄仁勋一直在讲AI是新的电力,这份协议就是他把电网的开关握在手里的证明。英伟达不光是卖电的,还能控制电厂往哪送电。
行业大格局
更大的意义是,这个协议反映出整个AI行业的疯狂。现在AI初创公司到处在抢算力,据预测OpenAI到2029年一年要消耗1150亿美元的计算资源。而供给严重不足,大家都在拼命抢GPU。这样的背景下,英伟达和CoreWeave的交易就像是一种“算力保险”,避免市场过热崩盘。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类似的合作。芯片厂商和云计算厂商绑定,甚至直接合体,变成新的AI基础设施巨头。这就是AI黄金时代的典型玩法。
总结
一句话,CoreWeave和英伟达这笔63亿美元的协议,是AI行业的标志性事件。CoreWeave拿到了护身符,英伟达布下了大棋,投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未来几年,AI算力市场只会更火,而这对组合就是最强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