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曾经定义云时代的亚马逊AWS,却在AI浪潮中掉队了


AWS因组织臃肿、决策迟缓错失AI先机,虽仍为云市场龙头,但正被微软、谷歌加速追赶,内部改革与自研芯片成其突围关键。

作者背景:本文作者马特·戴(Matt Day)是彭博社资深科技记者,长期追踪亚马逊、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的战略动向,尤其擅长深度调查企业内部运营与技术转型。他的报道以扎实的信源、多角度交叉验证和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著称,曾多次揭露科技公司战略失误与组织文化问题。

曾经一手开创云计算时代的亚马逊AWS,现在怎么在AI战场上节节败退?别不信,就在上周,AWS遭遇了史上最大规模宕机,整整15个小时,连自家总部西雅图的水电缴费系统都瘫了!更扎心的是,就在同一天,谷歌官宣拿下AI明星公司Anthropic高达100万颗定制AI芯片的大单,而这家Anthropic,可是亚马逊砸了40亿美元重金绑定的“亲儿子”啊!

这可不是偶然。三年前ChatGPT横空出世那天,AWS正在拉斯维加斯开年度大会,时任CEO亚当·塞利普斯基还在台上大谈“弹性计算”“按需付费”,对AI只字未提。结果当天下午,OpenAI的萨姆·阿尔特曼就发布了ChatGPT,整个科技圈瞬间天翻地覆。而那时的AWS,还在纠结要不要投资Anthropic——因为高管们觉得“这玩意儿能不能赚钱还不知道”,更关键的是,亚马逊骨子里信奉“自己能做的绝不花钱买”,这种文化让他们错失了最早押注AI革命的黄金窗口。

等到2023年,眼看微软靠着Azure+OpenAI组合拳疯狂收割企业订单,AWS才如梦初醒。他们火速推出自己的AI助手Amazon Q,还把AI关键词在大会上提了将近100次。但市场根本不买账——分析师直言:这不过是又一个平庸的聊天机器人,毫无突破。更糟的是,内部早已积重难返。

曾经以“两个披萨团队”(Two-Pizza Team)提出“微服务”著称的敏捷组织,如今官僚层级层层叠叠。

有员工回忆,疫情前他离贝索斯只有6级汇报线,现在离现任CEO安迪·贾西居然要跨15层!虽然亚马逊官方否认这种极端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疫情期间疯狂扩招后,决策效率直线下降。三个AI项目组的人说,光是写立项文档就反复修改好几轮,等产品终于能上线,市场早就换了风向。

更要命的是人才流失。在全行业疯抢AI专家的背景下,AWS的AI芯片团队、数据中心基建负责人、初创企业销售主管接连出走。为什么?因为晋升难、预算紧、流程繁。为了防止员工“手滑”搞垮大客户系统,管理层甚至规定:普通工程师发邮件给高管都得先申请审批!这还是那个“Day 1”创业文化的亚马逊吗?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却在疯狂收割下一代AI原生公司。谷歌凭借技术口碑和对小开发者的友好政策,拿下了大量顶尖AI初创企业。比如Stronghold Labs创始人皮特·施瓦布,这位前亚马逊老将坦言:“以前我肯定选AWS,但现在谷歌更懂我们这些‘小家伙’。”虽然也有像Jentic这样的公司说“AWS上手更快、扩展更稳”,但整体趋势已经很明显:AWS不再是创业者的默认选项。

就连老客户也开始“脚踏两条船”。写作辅助工具Grammarly,虽然核心业务还在AWS上跑,但AI模型却转向了OpenAI和Meta的Llama——因为AWS的Bedrock平台“价格和性能都不符合需求”。数据备份公司Druva更是直接宣布与微软Azure合作,CTO直言:“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客户转向Azure。”

面对危机,新任AWS CEO马特·加曼(Matt Garman)正在全力救火。

这位从2006年就加入AWS的老将,以技术扎实、作风强硬著称。他上任后大刀阔斧:
砍掉30多个鸡肋服务,把工程师全部调去攻坚AI;
打破常规开发流程,允许团队“先上线再补文档”;
还亲自在全员大会上喊话:“先把承诺的产品做出来!”

话听着耳熟?没错,就是典型的亚马逊式紧迫感。

最近,AWS推出了Quick Suite,一套面向办公人群的AI代理工具,能自动分析数据、生成报告、总结网页。但这块市场早被微软Copilot和Google Duet AI占得差不多了。AWS的天然用户是开发者,不是普通白领,想靠办公软件翻身,难!

不过,AWS手里还有王牌:
首先是Amazon Bedrock——这个模型市场已吸引数万客户,让企业能一键调用Anthropic的Claude、亚马逊自研模型等,就像当年用云服务替代自建机房一样简单。

其次,是自研AI芯片Trainium2。亚马逊宣称,这款芯片在训练和推理成本上比竞品便宜30%到40%,这在企业大规模部署AI时可是巨大优势。

最重磅的押注,是在印第安纳州砸下110亿美元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专门为Anthropic打造,里面将部署数十万颗Trainium芯片。如果Anthropic真能用这套基础设施跑出世界级大模型,那AWS的“自研+生态”模式就立住了。

但讽刺的是,就在上周,Anthropic又和谷歌达成深度合作,等于给自己留了后路——万一AWS掉链子,立刻切换。

说到底,AWS的问题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组织老化、反应迟钝。在AI这场“闪电战”里,它却还在用“阵地战”的节奏。曾经它用速度碾压IBM、Oracle,如今却被更灵活的对手反超。

Gartner数据显示,AWS在全球云基础设施市场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近50%下滑到2024年的38%。虽然仍是老大,但领先优势正在被蚕食。

未来几个月,AWS将密集发布一批AI新品,试图夺回话语权。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它能否在保持企业级稳定性的同时,重新找回创业初期的敏捷与魄力?毕竟,在AI时代,慢一步,可能就永远追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