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A片大国躺平到性冷淡社会!日本年轻人三不政策比三光还狠:不恋爱、不结婚、不做爱


日本年轻人“无性”现象持续恶化,30岁仍是处女处男比例高达10%,背后是社会压力、经济困境、文化转变与性教育的全面崩塌。

一个动漫A文化全球流行的国家,竟有一半的年轻人到了二十多岁还是“处男处女”?这是最新发表在《性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上的一份系统性综述所揭示的冷峻现实。

作者团队阵容堪称豪华,横跨日本、瑞典、美国三地学术机构:他们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筛选了1974年到2024年间近五十年的38篇文献、43项调查,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却异常沉重的问题:为什么日本人越来越“不Sex”?


数据不会说谎,日本正滑向“无性社会”

先来看一组硬核数据。根据日本家庭计划协会(Japan Family Planning Association)从2002年到2016年进行的全国生活与性行为态度调查,二十岁出头的男女中,约有50%的人在过去一年内完全没有性行为。到了2022年,庆应大学主导的NInJaS调查更进一步发现,20到29岁男性中高达55%、女性中42%处于“性不活跃”状态——也就是说,他们整整一年连一次性接触都没有。而30到39岁这个本该是性活跃黄金期的群体,性不活跃比例也逼近40%。

更令人震惊的是“性经验缺失”的比例。日本性教育协会自1974年起持续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到2017年,大学阶段男女中仍有高达30%至50%从未有过任何性接触;而根据2021年日本国立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所的全国生育调查,20到24岁男性中有60%、女性中有51%从未发生过异性性行为;甚至在30到34岁人群中,仍有约10%的人从未“开过荤”。

这些数字远超欧美国家。以英国为例,2010至2012年的Natsal-3全国性行为调查显示,仅有约5%的25到34岁人群没有过性经验。美国、澳大利亚、丹麦、瑞士等国的类似数据也都维持在5%以下。换句话说,日本年轻人“守身如玉”的比例,是西方国家的两倍甚至更多。

不只是“佛系”,而是系统性“性欲塌陷”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他们太佛了?”但数据告诉我们,这远远不止是态度问题,而是一场涉及欲望、关系、身体、社会结构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塌陷。

首先是“性欲本身在消失”。在2022年NInJaS调查中,20到29岁人群中竟有11%的男性和15%的女性自认为“无性恋”(asexual);而在30岁以上人群中,这一比例也高达5%到9%。要知道,在西方国家,自认无性恋的比例通常不到1%。更广泛地说,当被问及“是否对性关系感兴趣”时,近三成日本青年直接回答“完全没兴趣”或“不太感兴趣”——女性比例尤其高,在某些调查中甚至超过40%。

其次,连“想谈恋爱”的意愿都在萎缩。2015年全国生育调查显示,18到24岁人群中,高达40%的单身男女明确表示“对异性恋爱关系毫无兴趣”。这个数据在25到39岁组中虽有所下降,但也维持在14%到27%之间。换言之,日本青年不是“找不到对象”,而是“根本不想找”。

这种现象甚至延伸到了婚姻内部。2020年日本性调查发现,在20到49岁的已婚人群中,竟有高达52%的人在过去一年内与配偶无任何性行为——也就是所谓的“无性婚姻”(sexless marriage)。而在1990年代,这一比例还不到10%。夫妻之间连最基本的亲密接触都消失了,这已经不只是个人选择,而是社会结构的深层病变。

为什么?五大结构性枷锁正在锁死日本人的性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曾经在江户时代拥有发达“花柳文化”、在泡沫经济时期以“夜生活丰富”闻名的国家,如今却陷入如此深的性冷淡?研究团队提出了五大关键因素。

第一,经济压力与“婚姻市场”的严苛筛选。在日本社会,男性是否具备“结婚资格”,往往取决于收入、学历、职业稳定性这三大“硬件”。2019年一项分析发现,在25到39岁男性中,低收入群体的异性性经验缺失率,竟是高收入群体的20倍!更残酷的是,很多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敢结婚”。2022年日本经产省调查显示,高额婚恋服务费用是年轻人不愿使用婚介平台的首要原因。而相亲、约会、结婚、育儿的成本叠加,让许多人直接选择“躺平”。

第二,女性的性自主权觉醒与对传统性模式的拒斥。数据显示,对性“没兴趣”的女性比例显著高于男性。2023年日本家庭计划协会调查指出,已婚女性不愿与丈夫发生性行为的首要原因是“太麻烦”(めんどくさい),而男性则多归因于“伴侣不愿意”。换言之,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开始拒绝“为爱牺牲”“为婚姻配合”的传统脚本,转而追求自主、愉悦、平等的亲密关系——但现实中的异性关系并未跟上这一转变,于是干脆“不玩了”。

第三,虚拟亲密关系的兴起:从动漫角色到AI恋人。日本青年中,有14%到17%的学生曾对动漫或游戏角色产生过浪漫情感——这种现象被称为“虚构性恋”(fictosexuality)或“拟似恋爱”(giji-renai)。偶像文化、VTuber、乙女游戏、AI伴侣等虚拟亲密形式,正成为现实关系的替代品。它们提供了一种“零风险、高可控、无责任”的情感出口。与其面对现实中的复杂、失望甚至伤害,不如沉浸在一个永远温柔、永远回应你的虚拟世界里。

第四,性教育的长期缺位与性健康支持体系的薄弱。日本学校性教育长期聚焦于“防病、防孕、防堕胎”,几乎不涉及性愉悦、沟通技巧、伴侣关系等核心议题。结果是,许多年轻人对性充满误解甚至恐惧。2020年调查显示,20到39岁女性中有17%至25%经常在性交中感到疼痛,而男性中也有8%报告类似问题。但因为缺乏就医渠道和健康意识,这些问题常年被忽视,进一步削弱了性意愿。

第五,高强度工作文化与性别分工的僵化。尽管日本平均工时已有所下降,但仍有约30%的男性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同时,女性在婚后仍承担绝大部分家务育儿责任,导致“身心俱疲”。在这种状态下,性不仅不是放松,反而成了另一种“任务”和“负担”。夫妻之间连基本交流都困难,更别说亲密了。

新冠疫情只是催化剂,真正的危机早已埋下

很多人会说:“是不是因为疫情大家宅家,所以没机会?”但研究明确指出:性不活跃趋势早在2000年代初就已开始加速,而疫情只是把这一趋势推到了临界点。事实上,2014到2016年的调查就已显示,20多岁人群的性不活跃率已稳定在50%左右。疫情之后的数据,不过是这一长期趋势的延续。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现象可能形成“代际循环”:青春期缺乏亲密关系经验的年轻人,成年后更难建立健康的情感连接;而他们的下一代,又将在一个更加“无性化”的文化中成长。这不仅影响个人幸福感,更直接影响到日本本已岌岌可危的生育率——2023年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20,创历史新低。

日本不是孤例,但可能是最极端的“试验场”

值得注意的是,性活跃度下降并非日本独有。美、英、德等国近十年也报告了类似趋势。但日本的特殊性在于:其下降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文化接受度更高。在日本,“草食系男子”(Herbivore Men)、“远离性”(sex banare)等词汇早已进入日常语境,甚至有喜剧演员公开承认自己是“处男”——这种对性不活跃的“去污名化”,一方面减少了个体压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削弱了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警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无性”就等于“不幸”。研究强调,并非所有性不活跃者都感到痛苦。有些人是主动选择独身生活,有些人则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情感满足。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不想性”变成一种大规模、被动、甚至无意识的集体状态时,它反映的是社会支持系统的失灵、人际关系的断裂、以及个体能动性的萎缩。

出路何在?重建“亲密基础设施”

那么,日本还有救吗?研究团队提出了几个可能的干预方向:

一是改革性教育,从“防害”转向“赋能”,帮助年轻人理解性、沟通需求、建立边界;

二是推动工作方式改革,减少过劳,增加家庭时间,让亲密关系有“生长空间”;

三是打破婚恋市场的“硬件崇拜”,鼓励多元关系模式,包括非婚同居、非生育伴侣等;

四是建设更包容的性健康服务体系,尤其是针对女性疼痛、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问题提供低门槛支持;

五是正视虚拟亲密关系的存在,而非简单污名化——或许未来可以探索如何将虚拟与现实结合,创造更丰富的情感生态。

结语:性不只是私事,更是社会的晴雨表

性不活跃,表面看是私人选择,实则是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经济制度、技术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的故事,或许就是我们未来的预演。当一座城市灯火通明,却少有床笫之间的低语;当社交软件好友上千,却无人可拥入怀中——这不仅是情感的荒漠,更是文明的警钟。

我们不是要鼓吹“必须有性”,而是要问:在一个选择看似无限的时代,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放弃了亲密?这背后,有没有我们被忽视的痛苦、被压抑的需求、被系统性剥夺的可能性?

日本正在经历的这场“无性革命”,也许正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次提醒:亲密,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奢侈,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守护的基本人权。



极客一语道破
在人类越来越长寿的今天,与其变成基因繁殖的奴隶,不如好好地活过自己的一生,越老越精彩,从头来过的经历没有人再愿意在自己孩子身上重复,一路向前才是导致今天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