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e Skills新技能专家包急需「分享」按钮:太好用但团队不能复用


Anthropic 新推 Claude Skills 功能让 AI 变成可复用的“专家模块”,但缺乏分享机制使其难以团队协作与规模化,亟需开放生态。

Anthropic 最近上线了一个叫 Skills(技能)的新功能,听起来平平无奇,但用过之后你会发现——这玩意简直是内容创作者、工程师、产品经理的生产力核弹。

问题是,这么强大的功能,居然没有「分享」按钮?你没听错,你辛辛苦苦打造的 AI 专家,只能锁在你自己的账户里,别人用不了,团队推不动,公司没法统一标准。

这不就像你亲手造了一台超级跑车,却只能在自家车库转圈?

事情得从两周前说起:Claude Skills 一上线,Katie Parrott 当天就熬夜做出了六个技能,第二天接着构思第七个。
为什么这么上头?因为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每天在写作中那些重复、琐碎、消耗脑力的决策,现在可以全部外包给 AI 了。

不是简单的“帮我润色一下”,而是“请按照 Every 媒体 400 条语法与风格规范,逐字逐句检查这篇稿子”。

这已经不是助手了,这是你脑内的“数字分身”。

那什么是 Skills?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AI 专家包”。
你把任务说明、参考文档、甚至 Python 脚本打包进一个文件夹,上传后,Claude 就能在你需要时自动调用这个专家。
比如,你写了一篇科技评论,但开头太平淡?你只要喊一句“运行 hook-check 技能”,Claude 立刻就能识别出你真正有冲击力的那句话其实藏在第三段,并建议你把它提前。
再比如,你担心文章里术语太多读者看不懂?启动 ELI5 技能,它会自动标出需要“用人话解释”的专业词汇。

更妙的是,Claude 并不会把所有技能一股脑塞进当前对话。它用的是一种叫“渐进式披露”(progressive disclosure)的技术——就像你走进图书馆,先看目录,再取书。Claude 先扫描你有哪些技能的名称和简介,一旦检测到你的请求匹配某个技能,才动态加载相关内容。

这意味着,哪怕你有上百个技能,也不会挤占对话上下文的空间,更不会让 AI “记混”。

这和 Claude 的另一个功能“Projects”有什么区别?
Projects 是“静态工作区”——比如你的“深夜写作项目”里设定了你的语气、常用结构、偏好词汇,那这个项目里所有对话都会自动套用这些规则。
而 Skills 是“动态能力包”,只在你明确调用或任务触发时才激活。

前者是背景音乐,后者是随时登场的特邀嘉宾。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些技能,你一个人做得再好,也没法让同事用。

Every 团队里另一位工程师 Nityesh Agarwal 也疯狂试水 Skills。他想用 Claude 生成一份专业的 PPT,结果发现内置的“PPT 技能”做出来的幻灯片,结构虽对,但设计简陋得像大一新生的课程作业——字体随便、配色敷衍、排版毫无视觉逻辑。

他本以为 Claude 能直接生成美观的 .pptx 文件,但其实,操作 PPT 这种二进制文件,需要能运行代码。而普通聊天模式下,Claude 不能执行代码;只有通过 Skills,你才能赋予它“写 Python 脚本 + 执行 + 输出文件”的能力。

于是 Nityesh 自己写了个技能:里面包含公司品牌色、字体规范、版式模板,甚至自动插入图表占位符的逻辑。上传后,Claude 真的生成了一份符合公司视觉语言的演示文稿。

他兴奋地想分享给市场部同事,结果发现——不行。每个同事都得自己从头搭建一模一样的技能包。这不只是重复劳动,更是知识资产的巨大浪费。

更致命的是生态锁定:
你花几周打磨出一套完美的编辑技能、数据分析技能、客户沟通技能,但它们只在 Anthropic 的 Claude 生态里跑得动。你没法导出成标准格式,也没法迁移到 ChatGPT 或 Gemini。

这意味着,你越依赖 Skills,就越被绑死在 Anthropic 的付费墙内。目前,只有 Pro(20 美元/月)、Max(100 或 200 美元)、Team(25 美元/人/月)和企业版才能使用 Skills,好在调用技能本身不额外收费——这对想规模化部署的企业算个好消息。

但技术门槛依然存在。Katie 一开始试图手动写 SKILL.md 文件,结果发现格式要求极其严格:指令要清晰、边界要明确、输出要可验证。后来她干脆让 Claude 自己写技能——你只要告诉它“我需要一个能识别 AI 写作风格的检测器”,Claude 就能反向生成符合规范的技能文件。这其实揭示了一个重要逻辑:未来的工作流,不是人教 AI,而是人定义目标,AI 自动生成工具。Skills 正是这一范式的基础设施。

可讽刺的是,这套“工具生成工具”的机制,却缺乏最基本的协作功能。GitHub 为什么能改变软件开发?因为代码可共享、可复用、可迭代。而今天的 Skills,更像是一个个孤岛。每个用户都在重复造轮子:有人造了个财报分析技能,有人造了个竞品调研技能,但彼此看不见,也用不上。Anthropic 官方也没开放技能市场或团队共享空间。这让 Skills 更像一个“高级玩具”,而非企业级生产力平台。

想象一下,如果 Every 能把 Katie 的“风格指南执行器”变成团队标准技能,所有编辑提交稿件前自动运行一次,错误率能降多少?如果 Nityesh 的 PPT 技能能一键部署给整个产品团队,每次融资路演的视觉质量会不会立刻拉齐?如果市场部能复用销售部的客户话术优化技能,转化率会不会提升?这些场景都成立,但前提是——有分享按钮。

没有分享,就没有规模效应;没有规模效应,就没有真正的生产力革命。Anthropic 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否则不会在 API 层面支持 Skills。但产品层面的克制,或许源于对安全与滥用的担忧。毕竟,一个能自动写代码+执行+输出文件的技能,如果被恶意共享,可能变成攻击工具。但安全不该成为拒绝协作的理由,而应通过权限管理、审核机制、沙箱环境来解决。

实际上,用户已经自发开始“模拟分享”——比如把技能文件打包成 ZIP,通过邮件或 Slack 发给同事,让对方手动上传。但这不仅麻烦,还容易出错:文件路径不对、依赖缺失、版本混乱。更别说非技术同事根本搞不定。这种“伪共享”暴露了产品设计的缺失。

从工程角度看,实现团队共享并不难。Anthropic 只需增加几个功能:技能库(Team Skill Library)、权限控制(谁可编辑、谁可使用)、版本历史、使用统计。甚至可以开放“技能模板市场”,让社区贡献通用技能——比如“SEO 优化器”、“PRD 撰写助手”、“用户访谈分析仪”。一旦形成生态,Claude 就不只是对话 AI,而是可编程的智能工作台。

但目前,它还卡在“个人效率工具”的阶段。对自由职业者、独立创作者来说,Skills 已经足够香。你可以为不同客户建不同技能包:A 客户喜欢数据驱动,B 客户偏好人情味故事,C 客户要求严格 APA 引用格式——统统用技能搞定,切换自如。可一旦进入团队场景,这套系统就显出裂缝。

Katie 和 Nityesh 的经历证明:Skills 的技术底座很扎实,渐进式加载、跨平台支持(Web、Claude Code、API)、无额外费用,都是亮点。但产品思维还停留在“功能交付”,而非“协作赋能”。在 AI 工具越来越“拟人化”的今天,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聪明的个体”,而是能协同作战的“智能团队”。

Anthropic 如果真想让 Claude 成为企业级 AI 操作系统,就必须把 Skills 从“私有插件”变成“共享服务”。否则,再强大的技能,也只会困在创作者的账户里,变成数字时代的“手抄孤本”。

话说回来,为什么大家对分享这么执着?因为知识的价值不在创造,而在流动。你写一篇爆款文章,如果没人看到,它就只是文档;你建一个完美技能,如果没人用,它就只是代码。AI 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放大人类的集体智慧。而放大,始于共享。

现在,Anthropic 有一张王牌:Claude 的推理能力、上下文长度、代码执行稳定性,在行业里都是顶尖水平。Skills 是它把“通用智能”转化为“专用能力”的关键桥梁。但桥建好了,如果没人能过河,那桥的意义何在?

所以,别再让创作者孤独地造轮子了。给 Skills 加个分享按钮吧,就现在。否则,再酷的功能,也会被协作的鸿沟拦腰斩断。

要知道,在 AI 时代,最大的浪费不是算力,而是重复造轮子的脑力。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最佳实践”,但这些实践如果不能被编码、不能被复用、不能被迭代,就永远停留在口耳相传的原始阶段。Skills 本有机会终结这一点,但前提是——它必须走出个人账户,走进协作空间。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你现在就在用 Claude Skills,别只顾着自己爽。把你的好技能整理成文档,哪怕暂时不能直接分享,至少记录下设计逻辑、触发条件、输出标准。

等 Anthropic 哪天终于开了共享功能,你就是团队里的“AI 架构师”。

而在那天到来之前,请继续在孤岛中精进——因为真正的生产力革命,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用需求倒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