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挖矿商MARA用每兆瓦时利润重构比特币与AI双引擎

MARA三季度财报揭示其从全球最大比特币矿企向能源锚定型数字基础设施平台的转型路径,核心逻辑是“每兆瓦时利润最大化”,通过自持能源、模块化AI推理与国际扩张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一、MARA不再只是挖矿公司,而是“电子时代的能源平台”

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MARA彻底撕掉了“全球最大比特币矿工”的旧标签,转而将自己重新定义为一个“垂直整合的数字能源与计算平台”。这个转变绝非文字游戏,而是战略重心的根本迁移。管理层反复强调:“电子就是新时代的石油”,而能源——而非算力本身——正成为AI扩张的核心瓶颈。

过去几年,市场习惯将MARA视为比特币价格的杠杆工具,但这次电话会清晰传递了一个信号:未来MARA的价值将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其对能源资产的控制力、对电力使用效率的优化能力,以及在比特币挖矿与AI推理之间动态切换负载的灵活性。

这一战略背后是对AI产业趋势的深度判断:未来3到5年,AI的价值创造主力将不是训练,而是推理。开源模型的普及、专用AI芯片(ASIC)的成熟、以及对低延迟和数据主权的需求,正在推动推理工作负载向更小、更分散、更靠近能源源头的部署模式迁移。

MARA认为,与其押注在需要10到15年租约、GPU密集型、高折旧风险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不如将现有挖矿站点改造为模块化、可快速部署、以能效为核心的推理节点。

这一判断直接决定了其技术路线——放弃两相液冷,全面转向直触芯片(direct-to-chip)或风冷方案;硬件选择上,倾向ASIC而非GPU,因为后者能耗比可能高达10:1,意味着每单位算力的电力成本极高。

MARA的战略核心指标也从“哈希率”或“每日挖矿量”升级为“每兆瓦时利润”(profit per megawatt hour)。这个指标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统一衡量了比特币挖矿、电网售电与AI推理三种业务模式的盈利能力,并允许公司在毫秒级响应市场价格信号,将电子流导向回报最高的用途。这种灵活性在能源价格波动剧烈、AI需求碎片化的时代,构成了真正的护城河。

二、MPLX合作项目:锁定400兆瓦起步,目标1.5吉瓦的能源护城河

MARA与马拉松石油(Marathon Petroleum)旗下MPLX宣布的战略合作,是本次电话会最具实质性的进展。该项目计划在西得克萨斯州建设三个集成式站点,初期目标400兆瓦,未来可扩展至1.5吉瓦。这些站点将采用“表后”(behind-the-meter)模式,即发电与计算设施一体化部署,无需依赖主电网即可运行,从而大幅降低运营复杂性与中断风险。

更关键的是燃料成本优势。MARA表示,通过与MPLX的合作,其天然气采购价格“处于市场最低水平”。在当前美国电力市场日益紧张、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加剧的背景下,稳定、低价的化石燃料供应成为稀缺资源。MARA的站点设计允许在电网接入和空气排放许可尚未完全获批前就以离网模式运行,这极大缩短了投产周期。项目将以100兆瓦为单位模块化建设,摒弃过去常见的20兆瓦试点模式,显示出公司对规模化落地的信心。

尽管公司未披露发电侧的具体资本开支,但透露了计算侧基础设施的成本结构:用于比特币挖矿的集装箱式数据中心每兆瓦成本约100万美元(含硬件),而用于AI推理的ASIC风冷集装箱成本“非常接近”,仅在采用直触芯片冷却时略有上升。这意味着,从挖矿到推理的产能转换,边际改造成本极低,资产复用率高。

这项合作的真正战略意义在于,它直接回应了当前AI基础设施行业最大的痛点:可靠、低成本、可扩展的电力供应。MARA不再被动接受电网定价,而是主动掌控能源源头,将电力成本从变量变为可控常量。若该项目顺利推进至1.5吉瓦,MARA将成为北美少数真正拥有“能源锚定”能力的数字基础设施运营商,其挖矿与AI业务的抗周期能力将显著增强。

三、收购Exaion:进军欧洲主权云与私有高性能计算市场

除了能源端的突破,MARA在服务层也迈出关键一步——宣布收购法国电力集团(EDF)旗下的Exaion公司64%股权,交易对价1.68亿美元,并设有里程碑条款以更高估值收购后续11%股份。Exaion目前在法国和加拿大运营约四个数据中心,具备Tier 3/4等级的运维标准,并专注于量子计算、加密私有云等高安全需求场景。

其最大价值在于软件栈与合规能力。Exaion提供客户自持密钥(customer-held encryption keys)的加密架构,确保“客户掌握数据钥匙”,完全满足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及各国数据主权要求。这正好契合当前全球企业“逃离公有云、回归近地/私有部署”的趋势。MARA借此获得的不仅是现成的数据中心资产,更是一套可直接面向主权国家、金融机构、国防科技企业等高价值客户销售的解决方案。

管理层明确表示,Exaion将成为MARA在欧洲市场的“滩头阵地”,负责提供参考架构、服务交付体系与渠道能力。虽然未披露Exaion当前营收规模,但投资逻辑显然不在短期利润,而在于战略卡位——在AI推理需求日益分散化、本地化的浪潮中,谁能提供安全、合规、低延迟的私有部署方案,谁就能赢得高净值客户。MARA的全球挖矿站点网络与Exaion的软件服务栈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能源+算力+安全”三位一体模式。

四、Granbury试点:首个AI推理机柜落地,验证模块化路径

战略构想需要实际验证。MARA在电话会上宣布,其首个AI推理机柜已在得克萨斯州Granbury 300兆瓦站点成功部署,采用非液冷、模块化集装箱式设计。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公司“挖矿站点即AI站点”的设想进入实操阶段。

Granbury项目的成功尤其重要,因为它证明了无需昂贵的液冷基础设施,也能经济高效地运行AI推理任务。MARA明确表示将终止对两相液冷技术的近期投入,转而全面推广风冷与直触芯片方案。这一决策背后是对运维复杂性与资本效率的权衡——液冷虽散热效率高,但系统封闭、维护困难、改造成本高,而风冷或直触芯片方案更开放、灵活,便于快速迭代硬件。

更重要的是,MARA拒绝建设需要三年工期的超大规模建筑,坚持“模块化优先”原则。这意味着其AI基础设施可以按需部署、随技术进步快速更新,避免因GPU或ASIC代际更迭而导致巨额资产搁浅。在AI硬件迭代以月为单位的今天,这种敏捷性是生存的关键。

五、比特币挖矿业务:在全网算力激增中逆势扩张

尽管战略重心向AI倾斜,MARA并未放松比特币挖矿的基本盘。2025年第三季度,尽管全球比特币网络算力增长约20%、挖矿难度创历史新高,MARA仍实现了公司历史上最高的营收与哈希率。

具体数据亮眼:已通电算力同比增长64%至60.4 EH/s;季度挖矿量达2,144枚比特币,日均23.3枚,较去年同期提升;同时额外购入2,257枚BTC,使总持仓增至52,850枚(约合33亿美元,按当时市价)。尤为关键的是,其购电成本仅为每枚比特币39,235美元,而当季比特币价格区间为10.4万至12.4万美元,仅电力成本一项就带来约6.5万至8.5万美元的毛利空间,能源毛利率高达62%–68%。

MARA的挖矿优势来自深度垂直整合。目前约70%的铭牌容量由公司自持或运营,对约2吉瓦电力容量拥有控制权。公司还在探索多元化能源结构,包括年底将翻倍的伴生气发电能力,以及一个完全由风电场供电的数据中心。面对私有矿企的激烈竞争,MARA选择持续扩大算力规模以保卫网络份额,同时通过自持能源压低单位成本,构建双重护城河。

六、财务与资产负债表:超70亿美元流动性支撑长期转型

财务表现同样强劲。三季度营收达2.524亿美元,同比增长92%,主要受益于比特币价格上涨(贡献1.133亿美元)及产量小幅提升。公司确认了3.431亿美元的数字资产公允价值收益。

更重要的是资本结构优化。MARA成功发行10.25亿美元零息可转债,2032年到期,显著延长债务久期;同时披露拥有“超过70亿美元的流动性资产”,成为全球第二大上市公司比特币持有者。目前约17,357枚BTC已通过借贷、质押等方式进行主动资产管理,既提升资产效率,也作为信贷抵押品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宣布将从第四季度起改为季度生产数据披露(此前为月度),引导投资者关注Mempool上的实时挖矿数据。同时,管理层表示将“ opportunistically monetizing Bitcoin from production to fund operating expenses”,即有节制地出售自产比特币以覆盖运营开支,并减少对ATM股权融资的依赖——这对股东而言是积极信号。

七、风险与催化剂:执行决定估值跃迁

当然,战略雄心伴随显著风险。首要挑战是西得克萨斯项目的许可与建设执行,尤其是空气排放许可与ERCOT电网接入进度;其次,ASIC推理能否在企业市场大规模落地仍存不确定性,若客户仍偏好GPU方案,MARA的硬件路线可能受阻;第三,比特币网络难度持续攀升可能侵蚀挖矿产出,即便算力增长;第四,质押的17,357枚BTC存在对手方与波动性风险;第五,尽管减少ATM融资,但2032年可转债未来转股仍构成潜在稀释压力。

但积极催化剂同样明确:Exaion收购正式交割并公布首单企业推理合同;西得克萨斯首座100兆瓦电站开工并披露LCOE(平准化能源成本);Granbury及新增站点推理机柜数量持续增长;ATM融资显著减少;自持电站比例从70%进一步提升。

若MARA能在未来12–24个月内证明“每兆瓦时利润”持续提升,且AI推理贡献可比甚至优于挖矿的回报率,市场将不再将其视为纯比特币杠杆工具,而会重估为一家具备结构性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的数字能源基础设施公司。届时,估值逻辑将从“周期性贝塔”转向“结构性阿尔法”。

八、结语:从“电表狂魔”到“电子炼油厂”的范式跃迁

MARA的这次转型,本质上是一场对数字时代基础资源的重新定义。当算力过剩而电力稀缺,当AI推理走向分布式与主权化,真正稀缺的不再是芯片,而是能稳定、低成本、大规模供应电力的站点。MARA的野心,是成为“电子炼油厂”——将原始能源转化为高价值数字商品(比特币或AI推理结果),并在两者之间动态套利。

对投资者而言,短期仍需面对比特币价格波动与执行不确定性,但长期看,MARA若成功兑现“每兆瓦时利润”这一核心指标,将打开全新的估值空间。这不再是一个关于哈希率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能源效率、资产灵活性与全球合规能力的故事。在AI与加密货币交汇的十字路口,MARA正试图证明:谁掌控了电子,谁就掌控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