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底座厂商伊顿2025四次并购狂潮:95亿美元押注液冷,AI与电动化双轮驱动全球能源革命  


2025年伊顿斥资124.5亿美元完成四笔关键并购,全面布局数据中心液冷、航空电子与电动化基建,打造从芯片到电网的端到端AI能源解决方案。  

美国电气巨头伊顿(Eaton)以惊人的战略魄力,在短短一年内连续发起四起重大并购,总投资额高达124.5亿美元,几乎将公司未来十年的战略方向压缩进十二个月的闪电行动中。这不是一次常规的业务扩张,而是一场彻底重构“智能电力管理”定义的系统级跃迁。从传统配电柜制造商,到覆盖“芯片—液冷—电网”全链路的AI能源基建操盘手,伊顿的转型速度之快、布局之深,足以让整个工业界屏息凝神。

3月11日,伊顿率先抛出第一颗震撼弹:以14亿美元收购Fibrebond Corporation。这家看似低调的公司,实则是多租户数据中心(MTDC)电源外壳领域的隐形冠军。Fibrebond的核心技术在于模块化预制电力舱,能够将传统需要数月部署的数据中心电力基础设施压缩至数周完成。在AI训练集群功耗动辄突破兆瓦级的今天,部署效率直接决定商业回报周期。伊顿看中的,正是Fibrebond在标准化、快速部署与成本控制上的独特能力。

该交易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目标客户不仅包括超大规模云服务商,更覆盖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高密度算力节点,为AI推理边缘化铺平道路。

紧接着在6月16日,伊顿将目光转向天空——以15.5亿美元收购英国Ultra PCS Limited。这家公司虽名不见经传,却是军用与民用航空电子安全系统的关键供应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飞行控制、导航与通信模块的冗余保护架构中。更值得关注的是,Ultra PCS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已积累深厚技术储备,其轻量化、高可靠性的电源管理方案正是未来城市空中交通(UAM)生态的刚需。

伊顿预计在2026年上半年完成整合,此举不仅强化其航空航天业务的利润边际,更将其智能电力技术延伸至下一代空中移动平台,提前卡位万亿级低空经济赛道。

第三笔交易发生在7月16日,伊顿低调收购Resilient Power Systems Inc.,虽未披露具体金额,但技术含金量极高。这家公司专精于固态变压器(Solid-State Transformer, SST)技术,能够实现交流与直流之间的高效、高频转换,尤其适用于电动汽车800V高压快充场景。相比传统铜铁变压器,固态方案体积缩小70%、效率提升15%,且支持双向能量流动,可无缝接入电网侧储能系统。伊顿明确表示,此次收购将加速其在全球EV超充网络中的部署能力,并同步赋能数据中心与电网侧的柔性能源调度,助力各国“净零”目标落地。

交易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关闭,标志着伊顿正式切入高功率直流电力生态的核心节点。

然而,真正引爆全球科技与能源圈的,是11月3日那笔堪称“核弹级”的并购:伊顿宣布以95亿美元现金收购Boyd Thermal——英伟达(NVIDIA)液冷解决方案的核心供应商。

这笔交易的估值倍数高达2026年预计调整后EBITDA的22.5倍,足见伊顿对AI算力基础设施未来十年确定性的极致押注。Boyd Thermal并非普通散热厂商,而是全球极少数掌握2.3兆瓦级液冷分配单元(CDU)技术的企业,其产品可直接冷却NVL72这样的AI超级机柜——单机柜功耗相当于一个小型工厂,传统风冷早已无能为力。

Boyd Thermal预计2026年营收达17亿美元,其中15亿美元来自液冷业务,客户名单涵盖几乎所有超大规模云厂商与AI芯片巨头。

伊顿首席执行官保罗·鲁伊斯(Paulo Ruiz)在声明中毫不掩饰野心:“将Boyd Thermal高度工程化的液冷技术与伊顿现有的电力管理产品及全球规模相结合,将为客户创造前所未有的价值。特别是在数据中心领域,我们从芯片到电网的端到端电力与冷却集成能力,将使客户能够更有效地应对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

而Boyd Thermal CEO道格·布里特(Doug Britt)则强调:“我们的液冷专长与伊顿在智能电力管理领域的领导地位相结合,将为AI数据中心的高功率需求带来规模化与效率的双重创新。”

这笔交易预计于2026年第二季度完成,届时伊顿将拥有覆盖北美、亚洲与欧洲的5000人液冷工程团队,以及遍布全球的制造与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伊顿将成为全球唯一能同时提供高压配电、智能断路器、UPS、模块化电力舱、固态变压器与兆瓦级液冷系统的“全栈AI能源基建商”。这种从“瓦特”到“流体”的垂直整合能力,在AI功耗指数级增长的当下,构成了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为何伊顿如此激进?

答案藏在AI的能耗曲线里。据测算,单台H100 GPU满载功耗约700瓦,而一个NVL72机柜集成72颗GPU,总功耗逼近2.3兆瓦。若考虑供电损耗、网络设备与辅助系统,实际输入功率可能突破3兆瓦。这意味着一个万卡级AI集群的峰值功耗堪比一座中型城市。传统数据中心PUE(电源使用效率)在1.5–1.8之间,即每输送1瓦计算电力,需额外消耗0.5–0.8瓦用于散热与配电。而采用伊顿—Boyd联合方案,通过液冷直抵芯片、高压直流供电与智能调度,PUE可压至1.05以下,年省电费数千万美元。对云厂商而言,这不仅是成本问题,更是能否拿到AI时代入场券的关键。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电力即算力”的范式转移。过去十年,数据中心竞争焦点是服务器性能、网络延迟与存储带宽;而未来十年,核心瓶颈将是“每平方米的电力密度”与“每瓦特的冷却效率”。

伊顿敏锐捕捉到这一拐点,通过并购将自身从“配电设备商”升级为“算力基础设施运营商(算力底座)”。其新定位不再局限于卖断路器或UPS,而是打包提供“电力+冷却+控制”一体化服务,按兆瓦小时计费,深度绑定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伊顿的并购策略并非盲目堆砌资产,而是精准嵌入AI与电动化的交汇点。Fibrebond解决部署速度,Ultra PCS打开低空经济入口,Resilient Power强化直流生态,Boyd Thermal攻克算力散热瓶颈——四者共同编织一张覆盖陆、空、云的智能能源网络。这种“横向打穿场景、纵向打通技术”的布局,远超传统工业集团的思维框架,更像是科技巨头的战略拼图。

从财务角度看,95亿美元收购Boyd Thermal看似昂贵,但若以其2026年15亿美元液冷营收、假设30%毛利率计算,EBITDA约4.5亿美元,22.5倍估值对应年化回报率约4.4%,在高速增长赛道中仍属合理。更重要的是,液冷市场正以年复合增长率超40%的速度扩张,伊顿提前卡位头部玩家,有望在2030年前占据30%以上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应后利润率将进一步提升。

伊顿的转型也折射出全球工业巨头的战略焦虑。面对AI重塑一切的浪潮,西门子、施耐德、ABB等同行纷纷加码数字能源,但鲜有如伊顿这般以并购为杠杆、以全栈整合为目标的激进路径。其背后是对“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商业模式的彻底拥抱——不再卖硬件,而是卖算力保障能力。这种转变要求企业兼具硬件工程能力、软件控制逻辑与全球化交付体系,而伊顿凭借百年电力基因与近年数字化转型,恰好具备这一复合优势。



对中国市场而言,伊顿的动向同样具有警示意义。国内数据中心仍以风冷为主,液冷渗透率不足5%,但在万卡集群、东数西算与双碳目标驱动下,液冷产业化提速已成定局。华为、阿里云、宁德时代等企业虽已布局,但尚未形成如Boyd Thermal般成熟的兆瓦级解决方案。伊顿通过并购快速构建全球液冷标准,可能在未来三年内主导高端AI数据中心的冷却架构,中国厂商若不能加速技术突破与生态整合,或将面临高端市场被“卡脖子”的风险。

此外,伊顿对固态变压器与eVTOL电源系统的押注,也预示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下一轮爆发。碳化硅(SiC)与氮化镓(GaN)器件的成熟,正在推动变压器、逆变器与充电模块的全面固态化。这类技术不仅提升效率,更实现电力系统的软件定义化——通过算法动态调节电压、频率与流向,构建真正的“智能电网”。伊顿显然希望成为这一变革的操作系统提供商,而不仅是硬件供应商。

回看伊顿百年历程,从1911年生产卡车齿轮起步,到成为全球电力管理领导者,其成功秘诀始终是“在技术拐点处提前下注”。2025年的四笔并购,正是对AI与电动化双重拐点的精准响应。当别人还在讨论液冷是否必要时,伊顿已构建从芯片散热到电网调度的完整闭环;当同行聚焦单一产品性能时,伊顿已转向系统级能效优化。这种战略视野,或许正是工业巨头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

最终,伊顿的野心不止于商业成功,更在于定义下一代能源基础设施的标准。在气候危机与算力爆炸的双重压力下,高效、智能、可持续的电力管理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文明延续的必需品。伊顿正试图证明:真正的智能,不仅存在于芯片之中,更流淌在每一条电缆、每一滴冷却液与每一次电力调度的决策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2025年的并购风暴,或许只是这场能源革命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