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服务器的“体温”是怎么控制的?当一颗GB200芯片的功耗轻松突破1000瓦,甚至逼近1500瓦,传统风冷早就扛不住了!这时候,液冷系统就登场了——它就像服务器的“血液循环系统”,用冷却液把热量从芯片里“抽”出来,再排到外界。而随着英伟达从GB200迈向GB300,这套液冷系统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拆解:从GB200到GB300,液冷到底变了什么?哪些零件用量暴增?哪些公司悄悄吃下大蛋糕?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供应链的洗牌大战!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液冷系统的基本架构。
整个系统由四大核心组成:IT机架(就是装服务器的架子)、集流管(负责输送冷液和回收热液)、CDU(冷却分配单元,相当于液冷的“心脏”,里面有泵、水箱和换热器),最后是冷却塔——把热量最终排到大气中,形成一个闭环。
听起来复杂?其实就像人体:芯片发热是“发烧”,冷板是“冰敷贴”,冷却液是“血液”,CDU就是“心脏”,冷却塔则是“出汗散热”。
在英伟达的NVL72机架里,GB200的配置非常明确:18个计算托盘,每个托盘塞进4颗GB200芯片,也就是1个CPU加2个GPU,再加上9个交换托盘。整个机架的散热重点,就落在冷板、软管和快接头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恰恰是液冷成败的关键!
那么,GB200和GB300最大的区别在哪?答案就藏在“集成”和“独立”这两个词里。
GB200用的是“集成式冷板”——什么意思?就是1个CPU加2个GPU,三颗芯片共用一块大冷板。这种设计省材料、省空间,但散热效率受限于芯片布局。而到了GB300,英伟达彻底转向“独立式冷板”:每颗芯片单独配一块小冷板!这样一来,散热更精准、更高效,但代价是什么?冷板数量直接暴增2.7倍!
我们来算笔账:在GB200的NVL72机架里,计算侧有18个托盘 × 2块冷板(每托盘1块集成冷板)= 36块,加上交换侧9块,总共45块冷板。但到了GB300,每颗芯片都要一块——18托盘 × 6颗芯片(1CPU+2GPU ×2?注意:GB300架构升级,实际芯片密度更高)= 108块计算侧冷板,交换侧还是9块,总计117块!整整2.7倍!
数量翻倍,价值自然飙升。更关键的是,供应链格局彻底洗牌。在GB200时代,台湾的奇鋐科技一家独大,拿走55%以上份额,双鸿占25%-30%,酷冷至尊(Cooler Master)只是补充角色。但到了GB300,酷冷至尊一跃成为主力,份额超55%!奇鋐退居第二,双鸿几乎掉出主流(<5%)。为什么?因为GB300的冷板需要“小集成”——每块冷板出厂前就要接好软管、装上快接头、完成测试,交付给广达或鸿海直接组装。这种高附加值模式,酷冷至尊靠英维克、川环等大陆代工厂快速响应,反而弯道超车!
再看软管。别小看这根“水管”,在GB300里,单价涨了50%以上!为什么?因为冷板数量多了,管路布局更复杂,长度更长,弯折更多,对耐压、耐温、抗老化的要求全拉满。像川环科技这类专业管路企业,直接躺赢。
快接头(Quick Disconnects,简称QDs)更是量价齐升的典型。GB200时代,整机架需要144个快接头(计算侧126个 + 交换侧18个),基本被欧美厂商垄断,用的是UQD方案。但到了GB300,计算侧快接头直接翻倍到252个,总量270个,增长87.5%!更关键的是,英伟达升级到NVUQD标准,国产厂商终于有机会上车。现在主力玩家是谁?酷冷至尊、奇鋐、富士达,背后还有英维克提供技术支持。这意味着,快接头这个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零件,正在从“进口依赖”转向“本土突围”。
有意思的是,集流管的价格居然没变。为什么?因为它的设计和流量需求在GB200和GB300之间差异不大,属于“稳态部件”,暂时没被卷入这场变革。
但CDU(冷却分配单元)就不一样了!在GB200时代,英伟达把CDU独家授权给Vertiv(维谛技术),别人根本插不进手。可到了GB300,策略大转弯——取消独家授权,开放给台达电子、宝德(BOYD)、酷冷至尊,甚至Vertiv自己也要重新竞标!这意味着什么?CDU这个高毛利环节(毛利率普遍30%以上),正在变成“方案为王”的竞技场。谁能提供更紧凑、更节能、更智能的CDU设计,谁就能拿下大单。对台达、宝德这些中国厂商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切入机会!
总结一下,从GB200到GB300,液冷系统的价值量增长,集中在三大爆发点加一个高毛利突破口:
第一,冷板数量暴增2.7倍,从集成走向独立,推动价值量飙升,供应链大洗牌,酷冷至尊借大陆代工体系强势上位;
第二,软管单价上涨超50%,管路企业直接受益,技术门槛虽不高但需求刚性极强;
第三,快接头数量接近翻倍,同时技术标准升级,国产厂商如奇鋐、富士达、英维克加速替代欧美品牌;
第四,CDU从独家垄断走向多元竞争,台达、宝德等凭借本土化方案设计能力,有望切入这个高毛利核心环节。
这场液冷革命,表面看是散热技术的演进,实则是AI算力军备竞赛的缩影。英伟达每一代芯片功耗飙升,倒逼液冷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进而引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重估。对于投资者来说,盯住冷板、软管、快接头、CDU这四个关键词,就等于抓住了液冷赛道的主升浪。
未来,随着Blackwell Ultra、Rubin等新架构陆续登场,液冷只会更复杂、更精密、更昂贵。而中国供应链,正从“代工组装”向“方案定义”跃迁。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战。
在A股市场中,围绕液冷系统(尤其是面向英伟达GB200/GB300等AI服务器的液冷方案),冷板、快接头(QDs)和CDU(冷却分配单元)虽多为细分零部件,但已有部分上市公司通过直接供货、技术合作或产业链配套方式参与其中。以下是这三类核心组件在A股中的对标概念、主要上市公司及上下游关系梳理,特别聚焦与你关注的苹果供应链交叉点和NVDA生态间接持股逻辑:
一、冷板(Cold Plate)——高增长核心环节
技术特点:需高导热、精密加工、微通道设计,常采用铜或铝材,与芯片直接接触。
A股主要参与者:
1. 飞荣达(300602)
- 逻辑:国内领先的电磁屏蔽与导热材料厂商,已切入服务器液冷冷板供应链,具备冷板结构件+热管+液冷模组一体化能力。
- 客户:间接供应英伟达生态(通过广达、工业富联等代工厂),亦为苹果供应链导热材料供应商(与你关注点重合)。
- 定位:冷板结构件+集成模组。
2. 精研科技(300709)
- 逻辑:MIM(金属注射成型)龙头,具备高精度金属件制造能力,已布局液冷冷板基座与壳体。
- 客户:苹果核心结构件供应商(如摄像头支架),正拓展至AI服务器散热领域。
- 潜力:若GB300冷板采用小型化MIM部件,有望受益。
3. 中石科技(300684)
- 逻辑:导热材料+液冷解决方案提供商,已推出服务器液冷冷板样品,与头部服务器厂商测试中。
- 关联:虽未直接披露英伟达订单,但技术路径匹配。
4. 高澜股份(300499)
- 逻辑:液冷老牌企业,主攻CDU与液冷系统集成,但也在开发冷板,尤其在GPU液冷领域有布局。
- 注意:更偏系统端,冷板自供比例有限。
上游材料:铜材(如楚江新材 002171)、铝材、导热界面材料(如天奈科技 688116 的碳纳米管导热膏)。
二、快接头(Quick Disconnects, QDs)——高壁垒、高毛利
技术特点:需零泄漏、高可靠性、耐高压/高温,认证周期长,长期被欧美垄断(如CPC、Stäubli)。
A股对标逻辑:直接纯正标的较少,但可通过以下路径参与:
1. 富信科技(688662)
- 虽主营半导体制冷,但已布局液冷连接器,与服务器厂商合作开发快接方案,尚处早期。
2. 航天电器(002025)
- 高端连接器国家队,产品用于航天、数据中心,具备开发液冷快接头的技术基础,但尚未明确切入AI服务器液冷。
3. 间接路径:通过代工或结构件参与
- 英维克(002837):虽不直接做快接头,但作为液冷系统集成商,会采购并集成QDs,且与Cooler Master有合作(后者在GB300中主导冷板+QDs集成)。
- 川环科技(300547):主营汽车胶管,但已切入液冷软管,并与Cooler Master合作——而Cooler Master在GB300中负责“冷板+软管+快接头”小集成,川环可能间接受益于QDs配套需求增长。
> ✅ 关键洞察:A股暂无纯正快接头龙头,但英维克 + 川环组合可视为“QDs生态受益链”。
三、CDU(冷却分配单元)——系统级高毛利环节
技术特点:集成泵、换热器、阀门、控制系统,属液冷“心脏”,毛利率30%+。
A股核心标的:
1. 英维克(002837)
- 最纯正标的:国内液冷龙头,产品覆盖CDU、冷板、Manifold,已为头部AI服务器厂商供货。
- GB300机会:虽未确认直接供应英伟达,但作为广达、浪潮、宁畅等ODM/OEM的液冷合作伙伴,极可能参与CDU多元供应体系(台达、宝德、Vertiv之外的中国力量)。
- 优势:全栈液冷能力 + 规模化交付经验。
2. 高澜股份(300499)
- 早期布局液冷CDU,客户包括华为、阿里云,但在AI服务器高端CDU领域份额弱于英维克。
- 近期与 NVIDIA 生态接触增多,但尚未有明确订单落地。
3. 同飞股份(300990)
- 工业温控起家,已推出数据中心液冷CDU,送样测试中,体量较小但弹性大。
上游:水泵(如大元泵业 603757)、板式换热器(银轮股份 002126)、传感器(汉威科技 3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