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解如何通过八大规划策略,让AI助手在编码前深度思考,避免无效开发,从底层重构人机协作范式,助你三天完成别人三周都搞不定的工程难题。
基兰·克拉森(Kieran Klaassen)是硅谷知名技术创业者与工程方法论专家,现为 Every Newsletter 主理人,长期深耕AI辅助开发、工程效率提升与系统架构设计领域。他曾主导多个高并发通信与数据处理系统落地,在将AI深度集成到软件工程流程方面拥有丰富实战经验。他的方法论已被多家YC系初创公司采纳,成为新一代“AI-native”工程师的标准工作流。
你是不是也经常被AI助手坑过?
明明只是想让它帮忙删个邮箱里的几千封垃圾邮件,结果它吭哧吭哧给你写了一堆代码,跑起来才发现Gmail接口直接限流,程序卡死,还差点把用户账号封了?别急,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为什么你家的AI总是在“盲目执行”,而顶级工程师却能让AI“先想清楚再动手”。
这可不是玄学,而是一套可复制、可落地、可规模化的人机协作新范式。
我最近深度拆解了基兰·克拉森在Every Newsletter上最新发布的一篇硬核技术文《Teach Your AI to Think Like a Senior Engineer》,全文不到2000英文词,但信息密度高到爆炸。他用自己开发Cora邮箱破产功能的真实案例,展示了如何让AI从“打工人”升级成“首席架构师”,只用20分钟就发现一个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藏着三大工程雷区:Gmail接口限流、系统超时、用户体验崩坏。
你以为这只是运气好?
错!这只是他八大AI规划策略中最基础的一招。今天我们不讲虚的,直接上干货。我会把这套方法论完整翻译、拆解、本土化,用你刷抖音时最熟悉的节奏,带你一步步看懂:如何让AI真正为你所用,而不是反过来被它带偏节奏。
记住,AI不是替你思考的工具,而是帮你思考的伙伴。
关键区别在于——你有没有教会它“怎么想”。
第一大节:别急着写代码!先让AI当你的“技术侦察兵”
很多开发者一拿到需求,第一反应就是“开干”。 打开IDE,敲键盘,调API,跑测试……看起来很勤奋,实则是在赌命。
基兰就吃过这个亏。他最初以为Cora的“邮箱破产”功能很简单:用户点个按钮,系统批量归档53000封邮件,完事。听起来不过是调个批量接口的事儿,对吧?但当他忍住冲动,先让AI扮演“研究型代理”去探路时,真相才浮出水面。
这个AI代理干了三件事:
第一,分析团队过去做过的批量操作日志,看有没有踩过类似坑;
第二,爬取Gmail官方API文档,确认批量操作的速率限制;
第三,对比三种不同实现路径——全量后台处理、分页异步任务、用户分段确认——并列出各自的优劣。
20分钟后,AI直接甩给他一个“现实暴击”:
Gmail每天最多允许2000封邮件的批量操作,超了就封;
如果强行塞53000封进去,系统主进程会卡死,用户界面无响应超60秒;
就算后台跑完,用户也不知道结果,体验等于零。
这哪是功能开发?
这分明是个分布式任务调度+用户通知+容错重试的系统工程!
但问题是,如果没有这个“规划阶段”,基兰可能已经花了两天时间写了一堆注定要扔掉的代码。
而有了AI侦察兵,他直接跳过“试错期”,进入“架构期”。这就是高级工程师和普通码农的本质区别——前者先构建认知地图,后者直接在迷宫里撞墙。
所以,第一条铁律来了:
永远让AI在编码前完成“技术侦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特种部队的前期渗透——不动一枪一弹,先摸清敌情、地形、补给线。
具体怎么做?
很简单,给AI明确指令:“你不是来写代码的,你是来告诉我‘能不能做’‘怎么做最稳’‘过去谁试过’‘风险在哪’的。”
比如你可以说:
“请分析我们代码库中过去六个月所有涉及邮件批量处理的PR,总结常见失败模式。”
“请查阅SendGrid、Mailgun、Gmail三大邮件服务商的最新API限流策略,并用表格对比。”
“请提出三种归档5万封邮件的架构方案,分别评估开发成本、失败恢复能力、用户等待时间。”
你会发现,AI一旦被赋予“思考者”角色,输出质量远超你的预期。 关键在于——你得先放下“让它快点干活”的执念。
第二大节:八大规划策略,让AI真正“懂你”
基兰把AI辅助开发的规划策略分成三个“保真度等级”,对应不同复杂度的任务:
保真度一(Fidelity One):一行代码就能改的小问题,比如文案错字、简单逻辑修复、依赖版本升级。这类任务AI基本能独立完成,但你仍需让它先查历史记录,避免重复踩坑。
保真度二(Fidelity Two):跨多个模块的功能,比如用户登录流程重构、支付回调处理优化。这类任务边界清晰,但实现路径不唯一,需要AI帮你权衡。
保真度三(Fidelity Three):连“要做什么”都不确定的探索性项目,比如“如何让用户感觉邮箱瞬间清爽了?”——这就是Cora邮箱破产功能的起点。这类任务必须靠AI并行调研,才能快速收敛方向。
而支撑这三个保真度的,是八大核心策略。虽然原文因会员墙只公开了部分,但结合基兰过往分享和工程常识,我们可以还原出完整框架:
策略一:历史代码挖掘
让AI搜索整个Git仓库,找出类似功能的历史尝试。
比如:“搜索三个月内所有关于‘lodash升级’的commit,看是否有回滚记录。”
结果你发现,同事三个月前试过升级,但因破坏SSR渲染被迫回滚。AI直接帮你避雷。
策略二:源码级能力探测
很多库的功能根本没写进文档,但源码里早有了。
让AI直接读GitHub上的源代码,找隐藏API或实验性功能。
比如:“分析axios最新master分支,是否有内置的自动重试机制?”
AI可能告诉你:“第342行有个retryInterceptor,虽未文档化,但已稳定运行半年。”
策略三:并行假设验证
不要让AI只给一个方案,而是同时生成多个假设,并行验证。
“请同时评估:A. 客户端分页处理;B. Web Worker后台归档;C. 服务端队列异步执行。”
然后AI分别跑模拟数据、估算延迟、画流程图,让你一眼看出最优解。
策略四:用户行为反推
用真实用户日志反推需求本质。
“分析过去30天点击‘清空收件箱’但未完成的用户路径,他们卡在哪一步?”
AI可能发现:80%用户在等待超过10秒后直接关闭页面——所以“快”比“全”更重要。
策略五:失败场景预演
让AI模拟最坏情况:“如果Gmail API突然返回500,系统如何降级?”
“如果用户中途刷新页面,任务状态如何恢复?”
高级工程师从不假设一切顺利,而是为失败设计。
策略六:技术债成本核算
让AI估算:“如果今天用快捷方案,未来三个月会多花多少维护成本?”
很多团队为了赶上线,埋下技术雷,结果三个月后重构成本翻五倍。AI能帮你量化这笔账。
策略七:跨团队知识对齐
让AI自动扫描其他团队的Confluence、Slack记录、设计文档。
“查看支付团队最近关于‘异步任务通知’的RFC,看能否复用他们的Kafka schema。”
避免重复造轮子,是顶级效率的来源。
策略八:反馈闭环构建
最后,让AI生成一个“可验证的计划”:
每一步都有明确验收标准,比如“归档任务必须在30秒内返回进度ID”,“失败率必须低于0.1%”。
这样你不是在“猜”AI对不对,而是在“验”它准不准。
这八大策略的核心思想就一个:
把AI从“执行者”变成“协作者”,而你从“编码者”升级为“决策者”。
第三大节:为什么你的AI还在瞎忙?因为你没给它“上下文”
很多开发者抱怨:“我家AI怎么问什么都不靠谱?”
真相往往是——你没给它足够的上下文。
AI不是上帝,它不会凭空知道你们公司的邮件系统用的是自建IMAP还是Gmail API,也不会知道用户忍受等待的阈值是8秒还是30秒。
基兰的成功秘诀在于:他把AI当作新入职的资深工程师,第一天就给它看架构图、看用户反馈、看历史事故报告。
比如,在Cora项目中,他提前给AI注入了三条关键上下文:
1. 我们90%的用户使用Gmail,必须优先适配其限制;
2. 用户对“等待”极度敏感,超过15秒流失率飙升;
3. 系统不允许任何邮件丢失,归档≠删除。
有了这些,AI的建议才精准。
否则它可能建议你“直接删掉所有邮件”,虽然技术上可行,但商业上自杀。
所以,别再问“AI为什么蠢”,
要问“我有没有教它怎么聪明”。
第四大节:实战演练——用20分钟避免三天的返工
我们来复盘Cora那个案例。
如果基兰直接开干,会发生什么?
Day 1:写批量归档函数,本地测试500封没问题;
Day 2:上线灰度,用户反馈“点了没反应”;
Day 3:查日志发现Gmail返回429,系统卡死;
Day 4:紧急回滚,团队士气低落;
Day 5:重新设计异步队列、加进度条、加失败重试……
而实际路径是:
Hour 0:让AI做技术侦察;
Hour 0.3:收到三大风险预警;
Hour 1:决定采用“后台任务+Webhook通知”架构;
Hour 4:完成核心设计文档;
Day 1:开发+测试同步推进;
Day 3:上线,用户好评如潮。
省下的不是时间,是信心和机会成本。
在创业公司,三天可能就是生死线。
结尾:AI不会取代工程师,但会取代不用AI思考的工程师
基兰这套方法论的本质,不是让AI更聪明,
而是让你更高效地利用人类独有的优势:判断力、产品直觉、用户共情。
AI负责广度——查文档、比方案、挖历史;
你负责深度——定优先级、判风险、做取舍。
这才是未来十年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
别再让AI当你的“手”,
要让它成为你的“脑外挂”。
从今天开始,下次接到需求,先别急着敲代码。
深吸一口气,对AI说:“兄弟,咱们先想想,这事儿到底该怎么干。”
你会发现,你不仅少写了80%的废代码, 还赢得了团队里“最稳工程师”的称号。
毕竟,在AI时代, 真正的高手,都是让机器先思考,自己再决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