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Notion(诺tion)公司的UI原型工程师,长期专注于人机协作与开发者体验优化。他深度实践AI编程工具,探索如何将生成式AI融入日常开发流程,以提升创造性工作的专注度与产出质量。其观点融合了软件工程经典理论(如《人月神话》)、现代AI工具链实践(如Cursor、Claude Code、Codex CLI),以及对知识工作未来形态的深刻洞察。
AI来了以后,我们每个人都会变成“管理者”或者“编辑”?听起来好像挺酷,但说实话——这种观点太片面了,甚至有点危险!
真正让我兴奋的,不是当个发号施令的老板,而是像一名外科医生那样工作。什么意思?外科医生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手画脚的管理者,他们亲手操刀,做最关键、最核心的操作。但他们之所以能高效完成手术,是因为背后有一整个团队在默默支持:护士准备器械、麻醉师监控生命体征、行政人员安排日程……所有杂事都处理好了,医生一进手术室,就能100%专注在刀尖上的那几毫米。
这,就是我想用AI编程工具实现的状态——把所有“次要任务”甩给AI,自己只干真正值得干的事。作为一个UI原型设计师,我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不断试错、调整、打磨交互和视觉概念。但现实是,每天有太多时间被各种琐碎事务吃掉:查代码结构、修TypeScript报错、写文档、跑测试……这些活儿不是不能做,但它们不该占用我宝贵的创造力时间。
而现在,AI终于让我有机会把“手术室”提前准备好。
比如,我在动手重构一个复杂模块前,会让AI先写一份该模块的代码地图,告诉我哪些文件关键、依赖关系如何;或者让它先“试刀”——快速写一个粗糙的实现方案,我不一定直接用,但能快速看出哪些坑要避开;
再比如,那些烦人的类型错误、边界条件bug,只要规则明确,AI修起来又快又准;
还有文档?以前最头疼,现在直接让AI根据我的代码草稿生成初稿,我只需要润色重点。
关键是,这些辅助任务我根本不用盯着!我可以一边吃午饭,一边让AI在后台跑;甚至晚上睡觉前丢个任务给它,第二天早上醒来,一份清晰的调研报告或代码草稿已经躺在那里了。当我真正坐到电脑前开始工作时,感觉就像外科医生走进一间灯光柔和、器械齐备、病人已麻醉好的手术室——一切就绪,只等我出手。
但这里有个超级重要的区别:我对AI在“核心任务”和“次要任务”中的使用方式完全不同。做UI原型这种创造性工作时,我依然坚持手写大部分代码。即使调用AI,也只用像Cursor这样的工具做行内补全,因为我要的是即时反馈、精准控制、对细节的完全掌控。可一旦切换到次要任务,我就彻底放飞——随便让Claude Code或者Codex CLI在后台跑几个小时都行,我不在乎它中间怎么绕弯子,只要最终能把活干完就行。这两种模式,完全是两种工作哲学!
这让我想起Karpathy(安德烈·卡帕西,前特斯拉AI负责人、现OpenAI核心成员)提出的“自主性滑块”概念。AI不是非黑即白的“全用”或“不用”,而是一个光谱。在光谱一端,你亲自操刀每一行代码;在另一端,你只提需求,AI全自动交付。大多数人其实处在中间某个位置,而且不同任务需要的位置还不一样。混淆这两者,用管理者的思维去对待创造性工作,只会扼杀灵感。
其实,“软件外科医生”这个概念一点都不新。
早在1975年,计算机科学经典著作《人月神话》的作者弗雷德·布鲁克斯就引用了哈兰·米尔斯(Harlan Mills)的想法:一个项目应该由一位“首席程序员”主导,他像外科医生一样专注核心设计,而由“副驾驶”、测试员、文档工程师等组成支持团队分担杂务。只不过在过去,这种模式成本太高——养一个“医生”还得配一整支团队,小公司根本玩不起。
但今天,AI让这一切变得经济可行!更重要的是,它还解决了一个我长期纠结的伦理问题:团队中的“杂活”分配。我一直反感那种把所有脏活累活都甩给新人或低职级同事的文化。虽然新人确实需要从基础做起,但他们同样需要接触有挑战性的任务才能成长。如果团队里只有“医生”和“清洁工”,那等级森严,毫无活力。
而AI彻底打破了这种困境。现在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把纯机械性、重复性的“杂活”交给AI代理,毫无愧疚感。毕竟,我不会半夜11点打电话叫实习生:“明早7点前给我一份代码分析报告!”——但我会毫不犹豫地对我的AI代理下这种命令。它不睡觉、不抱怨、24小时待命,而且越用越聪明。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我现在的公司——Notion(全球知名生产力工具Notion的开发商)。作为员工,我特别庆幸自己在一个全力拥抱AI编程工具的环境中工作。公司不仅允许,而且积极鼓励我们深度使用AI,代码库也做了良好设计,模块清晰、类型完善、测试覆盖高,这让AI能更准确地理解上下文,辅助效率成倍提升。尤其对我这种刚加入不久、还在熟悉庞大代码库的新成员来说,AI简直像装了导航系统,少走了无数弯路。
而从产品角度看,Notion的野心或许更大:我们不只是在优化程序员的工作流,更想把“外科医生式工作法”推广给所有知识工作者。想象一下,无论是写报告的市场专员、做财务模型的分析师,还是策划课程的教育者,都能通过AI把邮件、数据整理、格式调整这些“杂活”自动化,从而把精力100%聚焦在真正创造价值的核心任务上。这才是AI赋能工作的终极意义——不是取代你,而是解放你。
未来的赢家,不是那些只会发指令的人,而是那些能像外科医生一样,精准识别自己的核心价值,并用AI构建专属支持系统,让自己始终站在创造力最前沿的人。AI不是你的上司,也不是你的替身,它是你手术室里的智能器械台、自动缝合机器人、实时监测仪:一切只为让你那双“创造之手”更稳、更快、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