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编程工具虽快,但无法替代开发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工程判断。非程序员难以驾驭,过度依赖将削弱核心技能。真正的生产力,仍源于人的智慧与责任。
别被“AI编程”忽悠了!真能写代码的,还得是人!
最近网上特别火一个词,叫“Vibe Coding”(氛围编程),听起来很玄乎,好像只要跟AI聊聊天,程序就自动写好了,产品就上线了,创业就成功了。
肯·利滕(Kenliten)可不买这个账。他不是那种盲目跟风的人,反而对新技术保持一种“冷静观察、谨慎入场”的态度。他热爱创新,梦想自己也能成为改变世界的那个技术先锋,但一到实际工作中,他更看重的是稳定、可靠和交付质量。对他来说,客户的信任远比炫酷的新技术更重要。
就在上周,肯终于决定亲自下场,认真试一试所谓的“氛围编程”到底靠不靠谱。他用的是谷歌AI Studio平台,搭载的是当时最新的Gemini 2.5 Pro模型。一开始,他确实被震撼到了——AI几秒钟就能搭出一个应用的基本框架,速度之快,简直像开了外挂。想象一下,你脑子里有个产品构思好几年了,现在两三天就能做出一个能跑的MVP(最小可行产品),这谁不心动?
但问题很快就来了。肯可不是随便点点鼠标就完事的用户,他直接把AI往极限推:要真实数据库、要完整权限配置、要生产级代码。结果呢?AI给他生成的项目里,数据库全是假的模拟数据,除非你明确说“我要用Firebase”,否则它根本不会主动接入真实后端。更离谱的是,连一个简单的Firebase安全规则文件都配不对,反复出错,还一脸无辜地弹出提示:“请检查这段代码是否符合您的需求。”——可问题明明就在那儿,它自己却看不见!
这时候肯心里就咯噔一下:“完了,这活儿还得我自己干。”果不其然,他最终花了大量时间去手动修复、重构、调试。AI确实加速了前期搭建,但到了关键细节,它完全靠不住。更麻烦的是,因为整个项目是AI“拼凑”出来的,代码结构混乱、逻辑跳跃,连他自己都得花好几个小时重新读代码,才能搞明白“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跑起来的”。这种“断联感”非常致命——你不再是代码的主人,反而成了AI生成物的“救火队员”。
肯特别强调一点:这种“氛围编程”绝对不是给非程序员用的!网上那些鼓吹“零代码也能开发App”的人,纯粹是在制造幻觉。一个不懂变量、函数、API、状态管理的普通人,面对AI生成的一堆报错和逻辑漏洞,根本无从下手。AI可以帮你写代码,但没法替你思考问题。编程最核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调试的耐心、对系统架构的理解——这些恰恰是在过度依赖AI的过程中最容易被削弱的。
更深层的问题是:当你把写代码的乐趣交给机器,你也就失去了创造的喜悦。还记得第一次让程序跑起来时那种兴奋吗?那种“我亲手造出了一个世界”的成就感,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肯说,他不是反对AI工具,恰恰相反,他认为AI对专业开发者来说是个超级外挂——能省去重复劳动、加速原型验证、提供灵感参考。但它永远只是工具,不是替代者。
真正危险的,是那些被“AI万能论”洗脑的新手。他们以为只要会打字、会提需求,就能变成开发者。结果呢?项目半途而废,代码无法维护,最后还得请专业程序员来擦屁股。AI不会让你变成程序员,但如果你本来就是程序员,AI能让你飞得更高。
所以,别再被“Vibe Coding”这种营销话术忽悠了。技术再酷,也得有人驾驭。真正的生产力,从来不是来自工具本身,而是来自使用工具的人——他们的经验、判断力和责任心。AI可以写代码,但写不出责任;它可以生成逻辑,但理解不了用户的真实痛点。在这个人人都想“躺赢”的时代,肯这样的开发者反而更显珍贵:他们不追风口,不炒概念,只用一行行扎实的代码,兑现对客户的承诺。
极客辣评
这位肯·利滕(Kenliten)可能根本没有Context上下文概念,应该好好补课:Context与Content一字之差暗藏逆天极道
氛围编程的氛围是一种上下文背景的意思,氛围编程就是从上下文背景入手,而不是直奔主题,如同直男约会女友,你不创造点浪漫氛围,直奔主题内容就是缺乏情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