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如果没有“核骨架”,我们体内那两米长的DNA还能不能好好折叠?

核纤层蛋白是维系人类基因组三维折叠的“钢筋+焊条”,敲除或点突变即可引发染色体领土崩塌、核斑流放、转录灾难,为核纤层病提供全新机制解释。

各位家人们,今天咱们聊一篇2025年11月25日刚上线、瞬间引爆全球核生物学圈的神级论文!这篇文章直接冲上《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封面,让世界各地研究细胞核结构的实验室连夜召开紧急组会,连推特上都炸锅了。

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刘光辉、张维琪、曲静三位大牛,他们带领一批年轻科研特种兵,把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和间充质干细胞(hMSC)里的三种核纤层蛋白——核纤层A、B1、B2——一个个敲除、成对敲除,甚至三合一全敲光,就为了回答一个终极问题:如果没有“核骨架”,我们体内那两米长的DNA还能不能好好折叠?

结果不仅把人类基因组三维折叠的底层逻辑彻底扒开,还顺手揭开了“核纤层病”为何会导致心脏衰竭、肌肉萎缩、早衰等全身性灾难的分子黑幕。

整篇论文70页,附带100多张高清图谱,原始数据高达50GB,全部开源公开。

第一大章:核纤层不是墙皮,是核内钢筋!敲掉它,细胞核秒变烂尾楼

核纤层蛋白(Lamin)是位于细胞核内膜下方的一层中间纤维网络,主要分为A型(Lamin A/C)和B型(Lamin B1/B2)。过去很多人以为它只是个“装饰层”,把核膜撑得圆润好看就完事了。但其实,核纤层才是细胞核的“钢筋骨架”!它不仅负责维持核的结构稳定性,还悄悄把大片不活跃的DNA(也就是异染色质)牢牢钉在核膜边缘,同时把活跃基因所在的区域往核中心推,甚至还能和核斑(nuclear speckles)里的剪接因子互动,调控几千个基因的表达节奏。

过去,科学家在小鼠胚胎干细胞里敲掉核纤层蛋白,发现细胞没啥大事,于是默认人类可能也差不多。

但这次,中科院团队把实验从胚胎干细胞一路做到成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结果画风突变!在人类胚胎干细胞里,即使敲掉部分核纤层,细胞核还能勉强维持“毛坯房”状态;可一旦换到人间充质干细胞,核纤层一撤,整个细胞核直接变成“楼脆脆”——核膜鼓包、核仁跑偏、染色体边界模糊、异染色质像掉渣的墙皮一样散落一地。

这是全球首次在人类成体干细胞中目睹如此惨烈的“核内塌方”,堪称细胞核版本的唐山大地震!

第二大章:LAD地图被彻底重绘!原来30%的基因组是“墙皮腻子”,一撕就掉

为了看清这场塌方到底影响了哪些区域,研究团队祭出了一项叫“EMD-DamID”的黑科技。简单说,就是把细菌来源的Dam甲基化酶拴在核膜蛋白emerin上,只要染色质靠近核膜,就会被“盖章”打上m6A甲基标签。通过高通量测序,就能精准定位哪些DNA片段原本是“壁虎”一样贴在核膜上的。这套技术被他们命名为“核膜GPS”,分辨率高达25kb,堪称细胞核里的高德地图。

团队一口气对野生型细胞和五种不同组合的核纤层敲除细胞(单敲、双敲、三敲)全部做了扫描,最终绘制出目前最完整、最精确的人类LAD(Lamina-Associated Domains,核纤层关联结构域)地图。结果炸裂:

第一,人类间充质干细胞中,LAD覆盖了42%的基因组,比小鼠高出整整10个百分点,说明人类基因组对核纤层依赖更强;  
第二,当三种核纤层蛋白全部敲除(TKO)后,34%的原有LAD脱离核膜,同时有15%的全新区域被“吸”到核膜上,相当于30%的基因组在核内发生了乾坤大挪移;  
第三,那些脱离核膜的区域AT含量极高,且缺乏H3K27me3修饰,说明它们原本就是靠核纤层蛋白直接“生粘”上去的,没有其他锚点;  
第四,而那些富含H3K9me3修饰、由LBR蛋白协同锚定的“老油条”LAD则岿然不动,证明核膜锚定其实有“双保险”机制——Lamin主防,LBR兜底。

第三大章:染色体“串台”了!Trans互作暴涨,cis长程连接崩盘,基因组社交彻底乱套

有了LAD地图,研究团队再上Hi-C技术——一种能捕捉整个基因组三维互作的“核内社交监测仪”。他们用5kb超高分辨率,采集了3.9亿对有效染色质互作数据,给23对人类染色体拍了一部“核内社交大片”。结果惊呆所有人:

第一,染色体“领土”边界严重模糊,跨染色体(trans)互作暴增30%,尤其是原本贴在核膜上的L1型LAD,现在居然隔空“拉手”,FISH荧光成像直接拍到4号染色体和6号染色体抱在一起,跟失散多年的老友重逢似的;  
第二,染色体内部的长距离互作(cis,≥2 Mb)大面积掉线,A-A区室(活跃区)之间的聚类强度暴跌90%,B-B区室(沉默区)也掉了70%,导致所有染色体结构“散架”,在核内占据的面积膨胀了20%;  
第三,那些跨越上千万碱基的“超远程mega-loop”数量从野生型的2800条锐减到TKO的600条,直接腰斩,说明核纤层是维持超大尺度基因组环结构的关键;  
第四,但有意思的是,TAD边界、CTCF结合位点、Cohesin环挤结构、局部loop等微观结构纹丝不动——再次实锤:人类基因组折叠是分层的!局部结构靠CTCF/Cohesin这对“分子订书机”,而大尺度三维构象则完全依赖核纤层这个“核内钢筋”。

第四大章:核斑“被流放”!剪接工厂搬去边疆,基因表达集体罢工

核斑(nuclear speckle)是细胞核里的“mRNA剪接工厂”,里面聚集了大量剪接因子、RNA聚合酶II和其他转录调控分子。在正常细胞里,核斑稳稳待在核中心,就像城市CBD,高效处理基因转录任务

更妙的是,它们还会通过mega-loop把一类叫SPAD(Speckle-Associated Domains)的活跃基因区域串成糖葫芦,形成“转录高速路”。

但在核纤层三敲(TKO)的细胞里,Lamin A和核斑核心蛋白SON之间的“拉手”被彻底剪断。核斑不仅被拖到核膜边缘,还碎成无数小渣渣。Hi-C数据显示,SPAD之间的互作暴跌60%。RNA测序更惨——75%的下调基因都集中在这些“失联”的SPAD区域。最典型的受害者是EGR1,一个调控细胞周期和应激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

在野生型细胞里,EGR1被两个mega-loop牢牢捧在C位;一旦核纤层消失,loop断裂、位置迁移、表达量暴跌80%。

更狠的是,研究人员用siRNA单独敲低EGR1,就能让正常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断崖式下跌——说明核斑错位不是小事,而是直接引发“转录灾难”,最终导致干细胞走向早衰。


第五大章:疾病突变实锤!E161K点突变让Lamin A变“塑料焊条”,根本拉不动SON

为了把实验室发现和人类疾病真正挂钩,团队把聚光灯对准了LMNA基因中最经典的致病突变——E161K。这个点突变在临床上与扩张型心肌病、早衰综合征等多种核纤层病高度相关。但过去没人知道它到底怎么破坏核功能。

这次,研究人员用分子对接模拟+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证明:在野生型Lamin A中,第161位的谷氨酸(E)带负电,能和SON蛋白第295位的精氨酸(R)形成强力“静电魔术贴”;但E161K突变把谷氨酸换成带正电的赖氨酸(K),导致电性互斥,两者结合力直接腰斩。

接下来的回补实验更是高能:把野生型Lamin A重新导入TKO细胞,核斑立刻被拉回中心,SPAD重新聚类,mega-loop重建,EGR1表达恢复,细胞增殖曲线满血复活;而导入E161K突变体?所有表型全部翻车,啥也救不回来。至此,核纤层病为何会引发多系统崩溃?答案终于揭晓:一个点突变就能让“核钢筋”变成“塑料焊条”,剪接工厂流放边疆,基因组三维结构崩盘,干细胞直接“社会性死亡”。


第六大章:一张图总结“Lamin宇宙”——核膜、核斑、染色体,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论文最后,作者甩出一张堪称“宇宙级”的整合模型图,完美概括了核纤层如何统筹全局:

在核膜边缘,A型和B型Lamin协同作战,把L1型LAD牢牢锁死,防止染色体“串台”;
同时通过H3K9me3修饰和LBR蛋白形成“双保险”,把更顽固的L2型LAD钉在原位。  
在核内部,Lamin A/C与SON蛋白手拉手,稳住核斑的中心位置,确保SPAD通过mega-loop高效聚类,打造转录“高速收费站”。  

而一旦Lamin缺失或发生致病突变,整个系统瞬间崩盘:核膜锚点松动、核斑流放边疆、染色体领土瓦解、关键基因沉默、干细胞功能衰竭——这完美解释了为何核纤层病患者会出现心脏、肌肉、皮肤、代谢等多系统病变。

作者背景彩蛋:三位通讯大牛,个个都是狠角色:

  • 刘光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深耕“衰老与再生医学”领域十余年,手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经费过亿,专啃硬骨头,是业内公认的“抗衰先锋”。  
  • 张维琪——同时任职于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国家生物信息中心,Hi-C算法与三维基因组分析大牛,其开发的HiC-Pro等工具被全球上万篇论文引用,堪称“核内地图绘制师”。  
  • 曲静——干细胞基因编辑女神,曾带领团队利用CRISPR技术构建全球首个基因编辑猴模型,成果登上《科学》(Science)杂志,学生私下都喊她“静姐出品,必属精品”。

至于第一作者王泽华、季乾钊、刘尊鹏,全是90后博士生,白天跑实验、夜里写代码,一张图背后是十万行分析脚本、300小时共聚焦显微成像、50TB硬盘数据处理,妥妥的“科研特种兵”配置。他们用行动证明:中国年轻一代,正在三维基因组这片最前沿的战场上,打出自己的旗帜。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5)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