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研究发现,长期服用褪黑素超一年者,心衰风险增90%,住院风险增3.5倍,死亡率近翻倍,专家呼吁谨慎使用。
褪黑素真的安全?最新研究揭开隐藏的心脏风险:长期服用或致心衰、住院甚至死亡!
你是不是也觉得褪黑素是“天然助眠神器”,睡前吃一粒就能安然入睡?那你可能要重新认识它了。
2025年11月初,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公布了一项震撼性研究:长期服用褪黑素超过一年的人群,心脏衰竭风险飙升近90%,因心衰住院的可能性是常人的3.5倍,全因死亡率更是高出近一倍!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13万多名真实患者健康数据的分析结果。褪黑素这个被全球无数人当作“无害小药丸”的助眠补剂,正悄然戴上“心血管隐形杀手”的帽子。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拆解这项刚刚在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Scientific Sessions 2025)上发布的重磅研究,告诉你:为什么看似“天然”的褪黑素,可能正在悄悄伤害你的心脏;为什么医生和睡眠专家开始集体发出警告;以及,在睡眠和心脏健康之间,我们到底该如何权衡。
【研究背景:褪黑素到底是什么?】
褪黑素是由大脑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天然激素,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昼夜节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白天光照强,褪黑素分泌减少;夜晚黑暗降临,褪黑素水平上升,人就会感到困倦,准备入睡。正因为这种“助眠”功能,人工合成的褪黑素被广泛用于改善失眠、调节时差,尤其在欧美国家,它以非处方药(OTC)形式在超市、药店甚至网上随手可得。
但关键问题来了:在美国,褪黑素被归类为膳食补充剂,而非药品。这意味着它不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严格监管。市面上的褪黑素产品在纯度、剂量甚至成分上差异极大。有些产品标称含1毫克,实际可能含有0.5毫克或高达5毫克,甚至掺杂其他不明物质。这种“自由市场”状态,让褪黑素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天然=安全”的错觉,却忽略了长期使用的潜在风险。
【研究方法:13万人的真实世界数据分析】
这项研究由纽约州立大学下州医学中心(SUNY Downstate)内科首席住院医师埃克内迪利奇克伍·恩纳迪医生(Ekenedilichukwu Nnadi)领衔,团队利用了TriNetX全球研究网络——一个涵盖全球数百万匿名患者电子健康记录的数据库。他们从中筛选出130,828名被诊断为慢性失眠的成年人,平均年龄55.7岁,其中女性占比61.4%。
研究人员将人群分为两组:一组是“褪黑素组”——有明确电子病历记录显示其连续使用褪黑素至少12个月;另一组是“非褪黑素组”——从未使用过褪黑素,且在40个关键变量上(包括年龄、性别、种族、BMI、血压、心血管疾病史、神经系统疾病、用药情况等)与褪黑素组高度匹配,以最大程度排除混杂因素干扰。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排除了两类人:一是已有心衰诊断的患者;二是曾使用过苯二氮䓬类等其他处方安眠药的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纯粹地观察褪黑素本身与心衰之间的关联。
【核心发现一:心衰风险飙升近90%】
在长达五年的随访期内,研究团队追踪了两组人群新发心衰的病例。结果显示:褪黑素组中有4.6%的人被诊断出新发心力衰竭,而非褪黑素组仅为2.7%。换算下来,长期服用褪黑素的人,心衰发生风险高出89.6%,接近翻倍!
为了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研究者还做了一次敏感性分析:他们要求褪黑素组的参与者至少两次开出褪黑素处方,且两次间隔不少于90天(这一条件主要适用于英国等需要处方才能购买褪黑素的国家)。即便如此调整后,心衰风险依然高出82%。这说明,无论用药频率如何定义,长期使用褪黑素与心衰之间都存在强相关性。
【核心发现二:住院与死亡风险双双翻倍】
更令人震惊的是次要分析结果。在五年内,褪黑素组因心衰住院的比例高达19.0%,而非褪黑素组仅为6.6%——这意味着长期服用褪黑素的人,因心衰被送进医院的可能性是常人的3.5倍!这个数字几乎让人难以忽视。
而最触目惊心的,是全因死亡率(即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的数据:褪黑素组死亡率为7.8%,非褪黑素组为4.3%。也就是说,长期使用者死亡风险高出近一倍。尽管研究无法证明褪黑素直接“导致”死亡,但如此强烈的关联性,足以敲响警钟。
【专家警告:别再把褪黑素当“无害糖果”】
面对这些数据,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营养医学教授、美国心脏协会2025年《多维睡眠健康科学声明》写作组主席玛丽-皮埃尔·圣昂热博士(Marie-Pierre St-Onge)表示:“我很惊讶医生会为失眠患者开具褪黑素处方,并让他们连续使用超过365天——因为在美
国,褪黑素根本未被批准用于治疗失眠!它只是作为膳食补充剂存在,消费者应该清楚:长期无指征地服用,风险可能远大于收益。”
圣昂热博士特别强调,很多人误以为“天然=安全”,但激素类物质哪怕剂量微小,长期作用于人体也可能产生深远影响。褪黑素不仅调节睡眠,还可能通过影响血压、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系统平衡等机制,间接干扰心脏功能。
【研究局限:相关≠因果,但警示足够强】
当然,任何观察性研究都无法确立因果关系。恩纳迪医生本人也坦承:“我们的研究不能证明褪黑素直接导致心衰或死亡。可能存在混杂因素——比如,那些长期服用褪黑素的人,本身失眠更严重,或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而这些因素本身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
此外,数据库无法区分美国用户(自行购买OTC褪黑素)与英国用户(处方获取)。这意味着部分实际使用褪黑素的人可能被错误归入“非使用组”,从而低估了真实风险。同时,住院数据可能因诊断编码差异而被高估。
但即便如此,研究团队在严格匹配40个变量后仍观察到如此显著的风险差异,其警示意义不容忽视。正如恩纳迪所说:“当一种被数百万人视为‘无害’的补充剂,与如此严重的健康后果持续关联时,我们就必须认真对待。”
【褪黑素为何可能伤“心”?科学机制猜想】
虽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科学家已提出几种可能的路径:
第一,褪黑素可能影响心肌细胞的钙离子通道,干扰心脏电活动,诱发心律失常;
第二,长期外源性褪黑素可能抑制内源性激素分泌,打乱自主神经平衡,导致夜间血压异常升高(正常人夜间血压应下降10%-20%);
第三,褪黑素具有抗氧化作用,但过量可能反而引发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皮;
第四,某些褪黑素产品含有不明添加剂或剂量超标,间接加重心脏负担。
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人在服用褪黑素的同时,还可能在使用其他药物——如抗抑郁药、降压药或抗凝药。这些药物与褪黑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目前几乎无人研究。
【普通人的应对策略:别慌,但要清醒】
如果你只是偶尔因倒时差或临时失眠吃一两次褪黑素,不必过度恐慌。目前风险主要指向“长期连续使用”(≥1年)的人群。但如果你已经连续服用褪黑素超过几个月,建议:
1. 尽快咨询医生,评估是否有必要继续使用;
2. 优先尝试非药物助眠方法:规律作息、减少蓝光暴露、睡前冥想、控制咖啡因摄入;
3. 若必须用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如唑吡坦),而非长期依赖褪黑素;
4. 定期检查心脏功能,尤其是已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肥胖等基础病的人群。
【政策与监管:褪黑素该被重新分类了吗?】
这项研究或将推动全球对褪黑素监管政策的重新审视。在欧盟、英国、日本等地,褪黑素属于处方药,使用受到严格控制。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则将其视为膳食补充剂,监管宽松。这种“双标”现状,可能导致大量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暴露于潜在风险中。
有专家呼吁,FDA应要求褪黑素产品明确标注“不建议连续使用超过4周”“长期使用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等警示语,并强制统一剂量标准。同时,应资助更多随机对照试验(RCT),以确认因果关系。
【结语:睡眠重要,但心脏更珍贵】
我们追求好睡眠,是为了更健康、更高质量的生活。但如果一种“助眠方案”可能以牺牲心脏健康为代价,那它就不再是解决方案,而是新的问题源头。褪黑素不是毒药,但它也绝非“万能安眠糖”。在科学证据逐渐浮现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该重新评估:你吃的那一粒“天然小药片”,真的值得吗?
关于美国心脏协会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简称AHA)说白了,就是一家干了100多年、专门跟心脏病和中风“死磕”的非营利组织。它的目标很简单:让每个人都能活得更久、更健康,尤其关注那些医疗资源少、健康差距大的社区。
AHA不靠政府拨款吃饭,而是靠全球3500多万志愿者和公众捐款撑起来的。它干的事儿特别实在:
第一,砸钱支持最前沿的心血管医学研究,很多改变临床指南的重大发现背后都有它的资助;
第二,天天在媒体上科普——血压为啥要管?胆固醇高有多危险?猝死前有哪些信号?这些老百姓听得懂的健康知识,很多都来自AHA;
第三,推动政策改革,比如推动公共场所配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限制反式脂肪、推广低盐饮食,都是它在背后使劲;
第四,给病人和家属提供救命指南,比如心梗发作怎么办、心衰怎么护理、中风后如何康复,全都能在它官网(heart.org)免费查到。
简单讲,AHA不是医院,也不卖药,但它在用科研、教育和政策这三把“工具”,默默守护着你的心脏。如果你关心心脑血管健康,它发的消息,基本可以闭眼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