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t语言在Android平台全面开花:内存安全漏洞暴跌99.9%


谷歌最新数据证实:Rust在Android中内存安全漏洞密度比C/C++低超1000倍,代码回滚率降4倍、评审时间少25%,连内核、固件、应用层全线切换,安全与效率首次统一。


2025年11月,谷歌在官方安全博客扔下了一颗“战术核弹”:Rust语言在Android平台全面开花,不仅把内存安全漏洞砍到历史最低点——首次低于总漏洞数的20%,而且竟然还让开发效率飙升!

这可不是PPT吹牛,是实打实的工程数据:Rust代码回滚率只有C++的四分之一,代码评审时间少25%,修改次数少20%!

以前我们总说“安全要牺牲性能”、“安全要拖慢开发”,现在谷歌用事实告诉你:安全,也可以又快又稳!

先划重点:2025年,Android平台中Rust新增代码量已经和C++持平,甚至在某些模块反超。而更恐怖的是,500万行Rust代码至今只发现一个“几乎要出事”的内存安全漏洞(CVE-2025-48530),还是在正式发布前就被拦截!

换算下来,Rust的内存漏洞密度是每百万行0.2个,而C/C++呢?历史平均是每百万行1000个!

你没看错,整整1000倍的差距!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过去我们用沙箱、用静态分析、用运行时防护、用层层补丁去“堵漏”,现在直接从源头把漏洞“灭绝”了。这才是真正的“预防优于补救”。



那有人说:“你别吹了,Rust不是也有unsafe块吗?不还是可能出问题?”问得好!这篇文章恰恰坦诚回应了这个问题。

谷歌确实发现了一个差点溜出去的缓冲区溢出,出现在一个叫CrabbyAVIF的Rust库中——注意,这是unsafe Rust写的,因为它要和C的AVIF解码器做交互。

但关键来了:这个漏洞根本没造成实际危害!
为什么?因为Android默认启用了Scudo强化分配器。

Scudo在内存分配周围加了“警戒页”(guard pages),一旦越界立刻崩溃,而不是悄悄写坏内存。
这个崩溃甚至一开始没被正确识别为溢出,后来谷歌紧急修复了崩溃上报机制,现在只要碰警戒页,系统立马打标“内存溢出”,响应速度拉满。
你看,这就是纵深防御(defense-in-depth)的威力:就算语言层有个小疏忽,底层 allocator 立刻兜底,漏洞变“噪音”,根本没法利用。

更重要的是,谷歌从这次“近失”中学到了什么?不是退缩,而是加强!

他们正在开发一套全新的《Comprehensive Rust》培训课程,专门深挖unsafe代码的正确写法。教你怎么写安全注释、怎么封装unsafe逻辑、怎么保证不变式(invariants)不被破坏。

因为谷歌工程师明白:操作系统离不开unsafe——你要和硬件打交道、要调系统调用、要做FFI(Foreign Function Interface),完全不用unsafe是理想主义。
但关键是,unsafe必须“可控、可审、可封装”。

而Rust的生态恰恰提供了这种结构化约束:你必须显式标记unsafe,团队会重点审查,社区有最佳实践。
相比之下,C/C++的整个语言都是“unsafe by default”,你根本不知道哪一行会引爆。



再回到效率——这才是最打脸传统认知的地方。

很多人以为Rust学习曲线陡、编译慢、开发慢。谷歌的数据啪啪打脸。他们用DORA(DevOps研究与评估)四大指标衡量工程效能:交付吞吐量、部署频率、变更失败率、恢复时间。

结果发现,Rust变更的“回滚率”极低,尤其是中大型变更,比C++低4倍!

回滚多可怕?你以为只是一个人重写?错!它会拖慢整个CI/CD流水线、触发紧急复盘、阻塞其他团队合入、甚至导致版本延期。
一次回滚,可能浪费几十人天。
而Rust因为编译器在编译期就干掉大量逻辑错误(比如空指针、越界、数据竞争),提交的代码天然更可靠。
谷歌内部2022年就有工程师匿名反馈:“Rust代码更好审,更可能一次过。”

现在数据证实了:Rust变更平均少20%的修改轮次,评审时间少25%。这省下的不是时间,是工程师的血泪和公司的真金白银!



那Rust到底用在哪了?谷歌这次说了实话:不止是系统服务,连最硬核的内核、固件、应用层全在上Rust!  

首先,内核层面:Android 6.12内核——注意,这是2025年即将落地的版本——已经默认开启Rust支持,并且搭载了第一个量产级的Rust驱动!

更猛的是,谷歌正和Arm、Collabora联手开发一个Rust写的GPU内核驱动。你想想,GPU驱动过去是C的天下,一旦出错蓝屏死机都是轻的,现在用Rust重写,稳定性直接拉满。  

其次,固件层:固件权限极高、资源极紧、传统防护手段几乎失效,是安全重灾区。

谷歌早就用Rust写固件了,还开源了教程和样板代码。现在他们和Arm合作的“Rusted Firmware-A”项目,更是要把整个可信执行环境(TEE)的基础组件Rust化。  

最后,应用层:
你以为Rust只在底层?错!谷歌自家的Nearby Presence(蓝牙附近设备发现协议)已经是Rust写的,跑在Google Play Services里;
下一代RCS安全消息协议MLS(Messaging Layer Security)也全程Rust实现,即将集成进Google Messages;
连Chromium浏览器都开始用Rust重写高危解析器——PNG、JSON、Web字体解析器全部换成内存安全版本!

这就是谷歌说的“Rule of 2”:你只能拥有速度、灵活性、安全性中的两个?不,Rust让我们三个都要!



当然,有人会问:C/C++是不是要彻底淘汰了?谷歌没这么说。他们承认C/C++还会存在很长时间,尤其在存量代码和某些性能极端敏感场景。但新代码?能用Rust的,绝不碰C++。而且更重要的是,硬件和软件的缓解措施(比如PAC、MTE、Scudo)依然重要,因为安全永远是纵深防御,不是单点突破。但Rust的引入,让整个防御体系的“基线”抬高了——漏洞密度降下去,攻击面缩回去,原来需要五层防护的问题,现在两层就够了,性能反而能释放出来!

最后,这篇文章最震撼我的一句话是:“Instead of moving fast and then later fixing the mess, we can move faster while fixing things.”(我们不再需要先狂奔再收拾烂摊子,而是边跑边修,越跑越稳。)这彻底颠覆了软件工程的旧范式。过去十年,我们被“快速迭代”绑架,安全成了后期补丁的苦力。

现在,Rust证明:安全本身就是效率。当你不用半夜被内存崩溃叫醒、不用花三周回滚一个线上事故、不用为某个use-after-free写20页Root Cause Analysis,你的团队才能真正专注创新。

所以兄弟们,别再问“Rust有什么用”了。看看谷歌的行动:内核、驱动、固件、系统服务、核心协议、浏览器引擎——全线Rust化。这不是技术洁癖,是工程理性。在AI算力爆炸、数据中心规模指数增长的今天,每一行内存安全的代码,都是对万亿级基础设施的保护。而对我们开发者来说,Rust可能就是下一个十年的职业护城河。学不学?你自己看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