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e Skills虽强但缺共享功能;规划比编码更重要;模型混搭成新趋势;为AI写作才是思想传播的终极杠杆。
Claude技能初体验:AI副驾已上线,但还缺个“共享键”!
你可能已经听说了,Anthropic最近推出Claude Skills(克劳德技能)这个功能,就像给AI装上了“专业插件”,让它从一个全能但泛泛的聊天机器人,变成了一个能帮你写代码、查资料、做规划的高级副驾。但问题来了:这么牛的功能,居然不能一键分享给团队?这就有点像买了台液冷超算,结果发现风扇接口是私有的,队友根本接不上!
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拆开看看Claude Skills到底值不值得你掏钱上车,顺便聊聊Every团队内部是怎么用AI“偷懒”还提效的。准备好瓜子花生小板凳,阿星带你飙车进AI生产力新赛道!
一、六项自定义技能上线,认知负荷直线下降
Every编辑部的Katie Parrott小姐姐最近干了一件狠事——她一口气给Claude定制了六个专属技能。啥叫“技能”?简单说,就是你把一整套工作逻辑打包成一个按钮,下次只要点一下,AI就自动执行全套操作。比如“读完这篇PDF,给我提炼三个关键论点,再对比去年同类报告的变化,最后生成一个给CEO的简报草稿”——以前你得手动喂三轮提示词,现在点一个技能,五秒搞定。
Katie说,自从用了这六个技能,她的大脑CPU占用率直接从90%降到30%。开会前不用再疯狂翻邮件找数据,写稿前不用再手动整理行业动态,连安排下周日程都能让AI根据项目优先级自动排布。这种感觉,就像从手动挡换到了L4自动驾驶——脚还在,但已经不用踩油门了。
但爽完之后她发现一个致命bug:这些好用到哭的技能,居然没法导出、没法分享、没法团队协作!你辛辛苦苦调教出来的“人形外挂”,只能锁死在自己账户里。这不等于你花三个月训练出一条赛级导盲犬,结果法律规定它只能带你一个人过马路?
所以Katie的结论很直接:Claude Skills现在是个“个人效率神器”,但离“团队生产力引擎”还差一个“分享”按钮。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独立创作者或者单兵作战的工程师,现在上车绝对值回票价;但如果你在中大型团队,尤其需要多人协同的项目,建议再观望一阵子——等Anthropic把协作功能补上再说。
二、产品老炮Jason Fried的AI哲学:好软件像赖特的房子
你以为AI时代所有程序员都在用Copilot写代码?Every请来了Basecamp创始人Jason Fried,这位靠自己写代码起家、26年没拿过融资、年利润几千万美元的产品老炮,直接泼了一盆冷水:他们公司工程师现在几乎不用AI生成代码。
为啥?Fried说,真正的好软件,应该像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房子——每一扇窗、每一道梁都服务于整体体验,而不是堆砌技术参数。AI现在能帮你拼凑砖头,但搭不出建筑灵魂。更关键的是,很多创始人犯了个大错:总想模仿马斯克、黄仁勋或者扎克伯格,却忘了“把自己包裹在自己里面”——也就是围绕自己的核心优势、真实需求和独特节奏去打造产品。
他还提到一个扎心事实:大多数AI生成的代码,看起来很美,跑起来很脆。因为AI不懂业务上下文,它只是在模仿模式,而不是理解问题。这就像让一个背过十万张电路图的机器人去修你家的液冷机柜——它可能知道所有零件编号,但不知道你机房的PUE目标是什么。
所以Fried的建议是:别急着让AI替你干活,先让它帮你“想清楚”。把问题拆解、逻辑理顺、边界划清——这些才是AI真正能放大的杠杆点。
三、别再“Vibe Coding”了!规划才是AI时代的硬通货
Every的AI产品负责人Kieran Klaassen最近做了一个实验:他花整整一小时,不是写代码,而是教AI怎么分析Figma设计稿并输出实施计划。结果你猜怎么着?在他去喝咖啡的功夫,AI已经把五个像素级精准的界面全搭好了。
秘诀不是用了更强的模型,也不是写了更玄的提示词,而是他意识到:计划教会AI你怎么思考,而代码只教会AI怎么解题。
什么叫“Vibe Coding”?就是那种凭感觉写提示词,AI返回一堆乱码你再debug三小时的恶性循环。Kieran说,他以前也这么干,直到有一天他花了十分钟画了个流程图,告诉AI“先查API文档,再对比三个方案的性能损耗,最后给我推荐一个带fallback机制的实现”——结果一次过。
这背后其实是个认知升级:AI不是你的打字员,而是你的实习生。你得先教它你的工作方法论,它才能帮你干活。而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规划”。
四、让AI像资深工程师一样思考:八个实战研究策略
Kieran在开发Every自家的AI邮件助手Cora时,想加个“批量归档”功能。他本以为就是个简单循环,结果AI研究代理回来告诉他:Gmail的API有坑,批量操作容易触发限流,还得考虑用户标签体系、搜索过滤逻辑和撤销机制……这一下就从“一小时任务”变成了“三天战役”。
但正是AI提前预警,让他避免了“写完才发现方向全错”的灾难。他总结出八条让AI具备“资深工程师思维”的策略:
1. 明确边界:告诉AI“什么不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2. 分阶段验证:先让AI输出方案草图,你确认后再执行;
3. 引入反例:主动问“这个方案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
4. 要求溯源:所有结论必须附带文档链接或代码片段;
5. 模拟用户:让AI扮演不同角色(如新手、审计员、黑客)来检验设计;
6. 量化成本:不仅要功能可行,还要估算API调用次数、延迟、存储开销;
7. 预设回滚:任何操作必须包含“一键撤销”路径;
8. 输出检查清单:让AI生成一个验收清单,你逐项打钩。
这套组合拳下来,AI就从“代码生成器”进化成了“技术合伙人”。
五、模型混搭:Droid让你在同一个终端无缝切换GPT、Claude、Sonnet
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Claude Code真香”。但Kieran最近却“叛变了”——他原本是Claude死忠粉,还公开吐槽Droid“没啥亮点”。结果上周在Every内部的Droid Camp闭门会上,他突然顿悟:Droid最牛的不是某个模型多强,而是让你在同一个对话流里自由切换不同模型,还不丢上下文!
比如:用GPT-4o做宏观规划(它脑洞大、逻辑链长),切到Claude Haiku写具体实现(便宜又快),再用Sonnet做精细润色(语言更自然)。整个过程不用复制粘贴,不用开三个窗口,所有中间状态自动同步。
连Every旗下AI写作工具Spiral的负责人Danny Aziz都直接取消了Claude和ChatGPT Max的订阅,全家桶换Droid。他说:“以前我是在不同AI之间搬运上下文,现在Droid让我在一个思维流里调度所有AI。”
这其实揭示了一个趋势:未来最强的AI界面,不是某个大模型的专属壳,而是模型路由器——你只需要专注思考,选哪个“引擎”干活,交给系统自动调度。
六、终极真相:让AI读你,比让人看你,影响更深远
最后,Every的专栏作家Ashwin Sharma抛出了一个震撼观点:为AI写作,是当今人类最高杠杆的创作行为。
他说,他写过几十篇关于GLP-1减肥药的深度分析,可能有10万人“看过”——但真实情况是,99%的人只是滑过标题,几百人记得核心观点。可如果这些文章进了Claude或ChatGPT的训练集呢?
下次某位医保局官员问“GLP-1定价策略怎么定”,AI的回答里可能就藏着你几个月前论证的“价值定价 vs 成本加成”模型;某位投资人评估诺和诺德财报时,AI给出的洞察可能源自你画的那张市场准入路径图。你的思想,被编织进成千上万场你永远看不见的对话中,持续影响政策、资本和公众认知。
正如凯文·凯利所说:AI会逐字逐句读完你的每一页,包括脚注、参考文献和后记。然后,它会把你的思想,放进人类全部知识的星系里重新定位——这是任何人类读者都做不到的。
当然,AI不会署你的名。没人会知道那个精准解释药价机制的答案,最初来自你深夜敲下的三千字。但没关系。因为影响世界的,从来不是署名权,而是思想本身。
所以Ashwin最后说:我真心希望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被某个AI吃掉、消化、再吐出新的智慧。这,才是创作者在AI时代的终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