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钟完美煮蛋术:营养口感双赢!


传统的煮鸡蛋方法通常会让蛋白煮得太老,或者蛋黄没煮熟,这是因为蛋白和蛋黄的凝固温度不一样:蛋白大概在85°C凝固,而蛋黄在65°C左右就凝固了。

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个新办法:每隔两分钟,把鸡蛋在100°C的沸水和30°C的温水之间来回切换,总共煮32分钟,这样就能煮出完美的鸡蛋。这种“来回煮”的技术保证了蛋白和蛋黄都能达到最好的口感。

这种“来回煮”的方法解决了蛋黄和蛋白不能同时煮好的问题,让蛋黄保持在理想的温度,而不会让蛋白煮过头。化学分析还发现,用这种方法煮的鸡蛋保留了更多的多酚,比传统方法煮的鸡蛋更有营养。

来自《自然》2025年2月最新论文:

鸡蛋厨师们面临着一个难题:蛋清和蛋黄需要不同的温度来煮熟。如果温度不合适,要么会影响食品安全,要么会破坏鸡蛋的口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在不分离蛋清和蛋黄的情况下,用两种不同的温度来煮鸡蛋。这是通过周期性改变温度来实现能量传递的。

通过数学建模和模拟,我们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烹饪方法,叫做“周期性烹饪”。

我们用了很多测试方法,比如感官分析、质地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来比较这种新方法和传统的煮鸡蛋方法。

结果发现:

  • 新方法在蛋白质变性和烹饪效果上有很大不同。
  • 这种方法不仅让鸡蛋的口感和营养更好,还为创新的烹饪技术和材料处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网友实践心得:
简而言之,这种煮蛋方法是:将鸡蛋放入100°C的沸水中煮2分钟,然后转移到30°C的温水中再泡2分钟,重复这个循环7次。

我做了两处调整:

  1. 我同时煮了两个鸡蛋:一个在热水中,一个在温水中,每隔两分钟交换一次位置。
  2. 因为我的鸡蛋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而实验中的鸡蛋是室温的),所以我多做了1次循环,总共进行了9次循环。
具体操作:
  • 热水容器是炉灶上一直沸腾的锅。
  • 温水容器是Fellow Stagg EKG水壶(这里有个小问题:水壶的最低温度是40°C,无法调到30°C)。于是我手动控制温度,当水温接近30°C时关闭加热。结果发现,水壶的保温效果很好,热鸡蛋放进去后水温基本能保持在合适范围。不过,每次换鸡蛋时水温会上升约2°C,所以我需要不断加冷水来降温(每次换蛋后加半杯冷水)。
如果下次再做,我会改进:
  • 用水壶煮100°C的水,而用其他容器(比如量杯或碗)来装30°C的水。这样更容易控制温度,只需手动加冷水或热水即可。
最后,实验中鸡蛋是从热水开始、温水结束的,但我因为同时煮两个鸡蛋,其中一个是从温水开始、热水结束的。为了避免它过热,我最后又把它放回温水中泡了2分钟,总共进行了9.5次循环。

结果:

  • 较小的鸡蛋(9.5次循环)煮得非常完美,蛋黄粘稠,蛋白柔软,口感很有趣。
  • 较大的鸡蛋(9.0次循环)也不错,但我觉得可以再多煮一会儿。

结论:对于较大的鸡蛋或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鸡蛋,可能需要9次甚至10次循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