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最近才发现线粒体有这么多本事。比如它们产生的化学物质能影响基因开关,这和很多疾病有关[1-3]。正因为这些新发现,最近十年每年都有100多篇研究在讨论这个。
但最奇怪的是——线粒体工作时60%-100%的能量其实都变成热量了(不同生物情况不同),可就是没人认真研究这个功能[4]。
过去十年医学论文里提到"线粒体+能量"时,26%在说ATP(能量货币),只有3%提到发热。就算说到发热,也只在特定情况比如动物的棕色脂肪[5-7]或者某些发热植物[8,9]。其他时候大家都觉得发热是种"浪费",是抢了ATP能量的失败副产品[10]。
真相是:线粒体烧燃料产生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用来制造ATP。具体用多少造ATP、多少变热量,要看生物种类、细胞类型和环境。
大部分能量(60%-100%)其实都变成热量散掉了。比如一个NADH分子分解能放出52.6大卡能量,但理想情况下只有18.2大卡用来造ATP,剩下34.4大卡都变热量[11]。
就连ATP被使用时,大部分能量最终也变成热量,只有一小部分真正用来干活(比如运动、传电信号等)。
发热:线粒体的基本技能
线粒体发热的功能一直被忽视,这挺让人意外的,因为它其实能影响很多细胞活动[12-15],而且前面也说过,它对生物体的正常运作超级重要[16]。更关键的是,线粒体里本来就有专门负责发热的蛋白质,还有一些专门应对高温的热休克蛋白[17]。
比如,某些植物的线粒体里有一种叫NDx的酶(不怕鱼藤酮毒害)和AOX(替代氧化酶),它们能让呼吸链“抄近路”,直接把100%的能量全变成热量释放[9]。动物身上也有AOX[18]。
再比如,棕色脂肪细胞的线粒体里有个叫UCP1的蛋白质,它一活跃就会破坏制造ATP需要的质子梯度,结果就是——发热量变大,同时线粒体的代谢物也跟着变化[7,19]。
这些例子看起来特殊,但其实说明了一个普遍规律:
- 1个葡萄糖完全氧化,标准条件下能放出2840 kJ/mol的能量[20],但其中只有1159 kJ能用来让线粒体的ATP合酶制造ATP。
- ATP储存的能量(31 kJ/mol)会被运到细胞质里,当ATP被分解时,这些能量主要用来维持细胞和身体的温度。
所以,ATP不仅是“能量快递员”,还是“热量搬运工”,和线粒体直接发热一起给身体供暖。
总结一下:
线粒体燃烧燃料时,发热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这个发热对细胞功能、生物生存(尤其是恒温动物)超级重要。哺乳动物维持体温靠的是肌肉活动(比如发抖、血液循环)、出汗、激素调节、代谢控制,还有棕色脂肪——这些都和线粒体功能直接或间接相关[21]。
别再觉得发热是“没用的副产品”了! 至少对恒温动物(比如人类)来说,发热是线粒体的正经工作之一。
打个比方[16]:就像汽车发动机,发热不全是浪费——一部分热量能让发动机保持最佳工作温度,还能给车内供暖、除霜。当然,多余的热量也得散掉,不然发动机(或线粒体)会过热。
要点:
- 线粒体产生的能量中,只有不到一半转化为ATP。
论文:
- https://www.cell.com/trends/biochemical-sciences/fulltext/S0968-0004(25)0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