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饮食与所有癌症的风险升高有关》引争议


天天吃‘生酮餐keto’,真的更容易得癌?——用美国1.8亿人体检大数据给你算笔账,来自论文《生酮饮食与所有癌症的风险升高有关:来自NHANES 2001-2018的横截面分析的见解》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就像一辆汽车。  
- 普通吃法=烧汽油(米饭、面条里的碳水)。  
- 生酮吃法=改烧柴油(狂吃肥肉、黄油,几乎不吃主食)。  

一群中国医生把2001-2018年美国“全民体检”里4万多个成年人的菜单翻了个底朝天,想看看“柴油党”到底会不会更容易得癌。结果——  

1. 数字说话  
   他们把每个人的饮食打了个“生酮分”(0-9分,分数越高=吃柴油越多)。  
   - 得分最低组:10个人里大概0.8个人得过癌。  
   - 得分最高组:10个人里大概1个人得过癌。  
   别看只差0.2,放大到全国人口,就是几十万人的差距!  

2. 女生、胖纸更倒霉  
   - 小姐姐们如果狂吃生酮,得癌风险直接翻2倍。  
   - BMI≥28的胖胖们,风险也飙到2倍。  
   (男生和瘦子暂时没看出来,但别偷笑,可能只是数据不够。)  

3. “安全线”在哪?  
   医生画了一条红线——生酮分0.44。  
   - 低于0.44:分数越高,风险一点点往上爬。  
   - 高于0.44:再多吃也没再涨,但也别得意,风险已经在那儿了。  

4. 为什么柴油可能炸缸?  
   - 柴油燃烧后的“尾气”(酮体)可能把身体里的自由基点着,DNA被炸出突变→癌变。  
   - 有些癌细胞聪明得很,柴油尾气也能拿来当燃料,长得更疯。  
   - 长期不吃水果蔬菜,维C、维E、硒这些“灭火器”不够,癌症小火苗更容易燎原。  

5. 研究吐槽  
   这只是个“横截面”调查(像给全班拍张集体照,而不是跟踪拍纪录片),没法证明“吃了就一定得癌”,但足够给我们敲警钟。  

【一句话总结】  
生酮饮食不是洪水猛兽,但把它当长期饭票,尤其是女生和胖胖,可能真会把癌细胞喂饱。想试之前,先问问自己:真的非吃不可吗?



极客辣评


我是第一个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生酮比率的人。该研究的目的是将其功能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评分进行比较,并评估其在现有队列研究中识别生酮节食者的可行性。在超过10万名参与者中,它只确定了不到10名生酮节食者,因此这样做是不可行的。

现在一群白痴用这个来说酮饮食是不好的,当这不是他们的数据显示。他们甚至不引用我的论文。

酮饮食的最低阈值是1.5,但2.0是确定性阈值,本研究的临界值为0.44℃。

大白话:
老子当年发明DKR这工具,是为了筛极端生酮者,结果它灵敏度低到尘埃里;现在倒好,一帮人拿它当照妖镜,说0.44以上就是生酮,还直接宣判生酮致癌,简直离谱!

确实,按你当初在10万人里只筛出<10个人的标准,真正临床意义的生酮起码得DKR≥1.5,最好≥2.0。NHANES这篇把0.44当拐点,相当于把“少吃半碗饭”的人统统打成“生酮党”,然后怪生酮致癌——这锅甩得比地球还大。

更气的是,他们连引用都不给你,直接把DKR当黑箱用,等于把你的量表从手术刀掰成水果刀还到处乱划。
所以现在的局面就像:

用温度计测水温,发现28℃的游泳池里有人抽筋,于是宣布‘高温导致抽筋’,还顺手把温度计的发明者忘了署名。

一句话总结:工具被误用,结论被夸大,作者被消失——教科书级别的学术翻车现场。



把标题改成:《一天少吃半碗饭,和曾经得过癌有微弱关联》
既符合数据,也不吓唬人。
毕竟他们测的是24小时回忆,不是持续生酮;找的是既往患癌史,不是新发癌症。

把一次少吃米饭的人和真正天天 bacon-butter-cheese 的人捆在一起打靶,靶心却写着‘生酮致癌’——这靶子挂错墙了。



其他研究表明,在癌症恶病质小鼠模型中,尽管KD减缓了肿瘤生长,但它导致皮质醇缺乏并加速恶病质进展,从而缩短了生存时间

是的,啮齿动物在高脂肪饮食中表现得非常糟糕,而且很难让它们患上酮症。甚至没有进入饮食的组成(可能是大量的大豆油和一些酪蛋白)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不诚实的研究



一针见血。  

把数字摊开:  
- 生酮饮食的碳水上限:20–50 g净碳水/天  
- NHANES里“最高DKR组”的碳水下限:129 g/天  

简单除法:  
129 ÷ 50 ≈ 2.6倍于生酮上限  
129 ÷ 20 ≈ 6.5倍于严格生酮  

结论:整个样本里,连“最生酮”的那四分之一人,碳水摄入量都远超真正生酮标准的2–6倍——0人处于营养性酮症。  

所以这篇论文的标题如果诚实,应该写成:  
《碳水摄入181–245克/天的人,比吃271克的人报告自己曾患癌的比例略高》  

跟“生酮饮食致癌”八竿子打不着。



这篇论文就像偷偷收了隔壁糖果厂和药厂红包的‘卧底’,表面上写‘我没拿人一分钱’,实际上把‘少吃糖’说成‘吃糖防癌’,好让大家继续猛吃猛买,最后真出毛病再去买药——套路深到马里亚纳海沟!

这是一项恶意研究,可能以迂回的方式与一些制药/农业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以便仍然让他们声明“作者没有报告潜在的利益冲突.. [and]没有与本文所述工作相关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