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恩·约翰逊停用亚甲蓝的原因:与IHHT冲突


抗衰网红 布莱恩·约翰逊停用亚甲蓝的深夜自白:当“脑力神药”撞上“高原模拟机”,我选择相信科学,而不是玄学


一、前言:我不是在做实验,我只是恰好成了自己的小白鼠

各位知乎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那个每天醒来第一件事不是刷手机,而是看血氧、测心率、查线粒体状态的“生物黑客型打工人”。最近我做了一个艰难但清醒的决定——暂停服用亚甲蓝(Methylene Blue),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它和我新宠的IHHT疗法开始“打架”了。这就像你同时养了一只哈士奇和一只猫,本来各自安好,结果某天发现它们一见面就互撕,而你还得在中间当裁判。最终我选了猫,因为猫有证据支持它能抓老鼠,而狗……只是长得帅。



二、冲突现场还原:从“脑子清醒”到“头要炸了”的转变

事情是这样的。上个月,我开始尝试一种叫间歇性低氧-高氧治疗(Intermittent Hypoxia-Hyperoxia Therapy, 简称IHHT)的新疗法。听起来像极了那种“先把你扔进珠峰大本营,再空投到氧气吧吸纯氧”的极限养生项目,其实原理差不多。简单说,就是通过周期性地降低和提高吸入气体中的氧气浓度,来“训练”身体更高效地利用氧气,提升线粒体功能、促进血管新生、增强抗氧化能力。

一开始,我简直爱上了这种感觉。每次做完IHHT,脑子像被重启过一样清晰,精力充沛得仿佛能连续写三篇万字长文不带喘气。血氧波动正常,心率变异性(HRV)飙升,连睡眠质量都提升了——简直是“生理自由”的入门门票。

但好景不长。自从我加了亚甲蓝这个“脑力外挂”后,情况急转直下。原本舒适的IHHT疗程,突然变成了“头痛模拟器”。每次低氧阶段一来,脑袋就像被高压锅压住,太阳穴突突直跳,耳朵里嗡嗡作响,整个人像在高原反应和宿醉之间反复横跳。而这些症状,在我没吃亚甲蓝之前,从未出现过

这不是数据造假,也不是心理暗示——这是身体用最原始的方式在喊:“停!你俩别一起上了!”



三、科学拆解:为什么这两个“好东西”加在一起反而翻车?

这时候就得拿出我们“生物黑客圈”的祖传技能:把主观感受翻译成分子语言

1. 亚甲蓝与ROS:抗氧化剂变“氧化暴徒”?

众所周知,亚甲蓝是个“线粒体小助手”,它能在电子传递链中“抄近道”,帮助NADH把电子快速送到辅酶Q,从而提升ATP产量,减少自由基泄漏。听起来很美,对吧?但它有个隐藏设定:这玩意儿在缺氧环境下可能反向输出

想象一下,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亚甲蓝是那个帮你提速的涡轮增压器。平时路况好,车流顺畅,加速稳得很。可一旦前面堵车(比如氧气不足),你还猛踩油门,结果就是发动机过热、爆缸——也就是所谓的“氧化应激危机”。

具体到细胞层面:当氧气稀缺时,电子传递链的末端(尤其是复合体IV)无法及时处理电子,导致电子堆积。而亚甲蓝偏偏加速了前端电子输入,等于往已经堵死的管道里继续灌水。结果?电子泄漏加剧,活性氧(ROS)不降反升,甚至可能达到损伤DNA和线粒体的程度。

所以问题来了:IHHT的核心机制之一,就是通过短暂低氧诱导轻度氧化应激,激活身体的内源性抗氧化系统(比如Nrf2通路)。这是一种“以毒攻毒”的适应性训练。而亚甲蓝呢?它本该是“清道夫”,但在低氧时反而成了“纵火犯”,打乱了整个训练节奏。

2. 亚甲蓝与血管收缩:你以为你在供氧,其实你在“锁血”

另一个关键点是一氧化氮(NO)系统。我们知道,大脑在缺氧时会自动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这是生理性的自我保护机制。而亚甲蓝,尤其是较高剂量下,会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OS),减少NO生成。

NO是什么?是天然的血管扩张剂,是你大脑说“我缺氧了,快开闸放血”的信号灯。如果这个信号被亚甲蓝掐断了,会发生什么?——大脑明明需要更多氧气,血管却纹丝不动,血流跟不上需求,脑组织缺氧加剧,头痛、眩晕、注意力下降全来了。

更讽刺的是,低剂量亚甲蓝虽然不会直接引起血管收缩,但它可能“钝化”了身体对低氧的自然反应。就像你装了个智能温控系统,结果它太聪明了,连“着火了”都不报警。



四、证据对决:谁才是真正的“王者疗法”?

当我们面对两个潜在有益但相互冲突的干预手段时,我们的原则非常简单粗暴:谁证据更强,谁上位;谁证据薄弱,谁靠边站。这不是感情用事,这是科学优先级管理。

我们来打个擂台赛:


| 维度 | IHHT | 亚甲蓝(健康人群

| 研究人群 | 健康人、运动员、老年人 | 多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
| 人体证据 | 多项RCT支持,效果可测 | 极少,且剂量/方案混乱
| 作用机制 | 明确:促血管生成、提升VO2max、增强线粒体 | 复杂,依赖氧分压环境
| 副作用记录 | 安全性良好,偶有头晕 | 光敏、 serotonin syndrome风险
| 主观体验一致性 | 我亲测有效 | 初期有效,后期干扰IHHT

结论很明显:IHHT赢麻了

它不仅在职业运动员中被验证能提升耐力和恢复速度,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全身炎症标志物(如CRP)、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这可是“大脑化肥”级别的存在。而且它的效果是可测量的:血氧饱和度变化、心率变异性、运动耐量,全都看得见摸得着。

反观亚甲蓝,虽然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小鼠模型里表现惊艳,但在健康人类中的证据链极其薄弱。唯一一项声称能提高认知的临床研究,对象还是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至于健康人?对不起,目前连标准剂量都没有共识,更别说长期安全性数据了。

甚至有动物实验用的是“直接往狗脑室里注射”的方式——这操作别说人了,连狗都吓跑了。



五、我的选择:暂停,不代表否定

所以我做出了决定:暂时停用亚甲蓝,专心把IHHT跑满三个月,观察身体的真实反馈。这不是放弃亚甲蓝,而是给它一个“冷静期”。就像你谈恋爱,发现现任和前任总在你家打架,最理智的做法不是硬扛,而是先分开冷静一下。

未来不排除重新引入亚甲蓝的可能性,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 在非IHHT日单独使用,观察独立效应;
2. 严格控制剂量(目前我用的是10mg,极低剂量);
3. 配合血氧监测和脑电图(EEG)等客观指标,不再仅靠“头疼不疼”来判断。



六、写给所有“自我优化爱好者”的忠告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别让“理论上可行”绑架了“实际上有害”

我们这一代人太容易被“神奇分子”“长寿秘方”吸引,动不动就想给自己加点“科技buff”。但别忘了,人体不是乐高积木,随便拼凑几个“有益成分”不一定更强,反而可能互相干扰。

真正的生物黑客,不是谁补剂吃得多,而是谁懂得及时止损、科学取舍

毕竟,你的身体只有一个,而科学,永远比玄学靠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