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结合 XPRIZE 健康寿命竞赛的背景,带你走进这家日本创新企业,看看他们如何试图用“细胞自我清理系统”来重新定义健康衰老。
自噬与诺贝尔奖
2016 年,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日本科学家 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在 自噬机制研究 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大隅良典在 1990 年代利用酵母实验,发现并解析了自噬的核心基因和作用机制。他证明了:
- 自噬并非偶然发生,而是一个有遗传控制的程序;
- 通过自噬,细胞能在缺乏养分或压力下“拆旧建新”,维持生命活动;
- 自噬与人类的衰老、免疫、疾病防治密切相关。
另外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技是山中因子:人工智能提升山中因子重编程效率飙升50倍!
在人类对长寿的漫长探索中,科学与文化的交汇点正逐渐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2025年,当全球的目光聚焦于XPRIZE Healthspan竞赛的前40强时,一个来自日本的团队——AutoPhagyGO,以其独特的科学路径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悄然站在了抗衰老革命的前沿。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比拼,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老去”的哲学重构。他们提出的核心命题极具颠覆性:衰老并非不可逆转的命运,而是一种可以通过激活细胞自噬机制加以调节的生理过程。
日本在此次XPRIZE Healthspan竞赛中表现惊人,共有六支团队跻身全球前40名,这一数字远超其人口比例所对应的创新产出预期。
这种集体性的突破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该国长期以来对健康寿命(healthspan)的高度重视。从饮食结构到生活方式,从社会制度到文化心理,日本社会早已将“优雅地老去”内化为一种国民共识。
AutoPhagyGO正是在这种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科学实践者,它既不依赖昂贵的基因编辑技术,也不追逐短期爆红的生物制药风口,而是选择回归细胞最基础的自我清理系统——自噬(autophagy),试图以可测量、可干预、可持续的方式重塑人类的老年图景。
自噬这一概念最早由比利时科学家克里斯汀·德·迪夫提出,并在2016年由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广为人知。它指的是细胞通过溶酶体降解受损蛋白质和老旧细胞器,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像身体内部的“大扫除”,清除垃圾、回收资源、维持稳态。
随着年龄增长,这一机制逐渐衰退,导致代谢废物堆积、线粒体功能下降、慢性炎症加剧,最终表现为肌肉流失、认知退化、免疫力减弱等一系列衰老表征。
AutoPhagyGO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们不仅强调激活自噬的重要性,更致力于解决一个长期困扰学界的难题:如何在活体人体中准确量化自噬水平?
在过去,自噬的研究多局限于模式生物如线虫、小鼠,或是体外细胞实验,难以直接应用于临床评估。而AutoPhagyGO团队宣称,他们已开发出全球首个能够在人体中非侵入性、动态监测自噬活性的技术平台。
这项突破意味着,原本模糊的“感觉更年轻”可以被转化为具体的生物标志物变化,例如血液中的特定蛋白比率、线粒体DNA损伤程度、炎症因子浓度等。这种从主观体验到客观数据的跃迁,正是长寿科学迈向精准化、个性化治疗的关键一步。
但技术本身不足以支撑一场全民级的健康变革。
AutoPhagyGO深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普通人长期坚持一套复杂的干预方案。他们的干预模型涵盖四大维度:饮食调控、营养补充、规律运动与优质睡眠。这套体系并非凭空设计,而是深度融合了日本传统的养生智慧,比如轻断食习惯、绿茶饮用文化、低脂高纤维膳食结构以及对作息节律的高度尊重。这些生活方式元素经过现代科学验证后被重新整合,形成一套兼具文化亲和力与科学严谨性的“抗衰日常”。
为了提升用户依从性,团队引入了可穿戴设备、移动应用与人工智能算法。参与者佩戴的手环实时追踪心率变异性、睡眠质量与活动量,APP则根据个体反馈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与运动提醒。AI系统还能识别行为模式中的潜在偏差,及时推送鼓励信息或调整计划节奏,从而降低执行成本与心理负担。这种“科技+人文”的双轮驱动模式,使得原本枯燥的健康管理变得更具互动性与成就感。
安全性是AutoPhagyGO另一大核心考量。
他们坚持所有补充剂成分均来自长期食用的天然食材,避免使用如雷帕霉素这类虽有效但可能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其主打产品“Awabancha提取物”源自一种产于德岛县的传统发酵茶,在线虫实验中展现出14%的寿命延长效果,且在相同条件下优于雷帕霉素的表现。
虽然动物实验结果不能直接外推至人类,但若按比例换算,相当于将平均80岁的寿命延长至91岁左右,这一前景无疑令人振奋。
面对XPRIZE提出的苛刻目标——在一年内实现相当于十年功能逆龄的改善,AutoPhagyGO并未退缩。他们相信,持续激活自噬能够系统性改善肌肉力量、认知灵活性与免疫应答能力。
目前,团队正在筹备半决赛阶段的临床试验,尽管高质量研究往往耗资百万美元以上,但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他们有信心在预算范围内完成验证。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否最终获奖,他们的愿景早已超越竞赛本身:构建一个围绕自噬技术的全球生态系统,涵盖诊断工具、消费健康产品乃至未来潜在的治疗方案。
事实上,AutoPhagyGO已迈出商业化步伐。他们与日本知名食品企业UHA Mikakuto合作推出“自噬习惯”系列营养补充剂,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口感良好、易于坚持的日用品。这种“科学生活化”的策略,正是他们希望推动的长寿范式转型:抗衰老不应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应成为人人可及的日常实践。
团队内部也有不少成员亲身践行这套生活方式,反馈包括视力 clearer、睡眠更深沉、运动后恢复更快、消化更顺畅等。尽管这些仍属个案观察,尚未形成统计显著性数据,但它们传递出一种真实的生活质感——抗衰不是对抗时间,而是优化生命质量的过程。
AutoPhagyGO最终想留下的,不只是几款畅销产品,而是一项根本性的科学补缺:首次实现对人体自噬水平的精准测量。一旦这一技术被广泛采纳,我们将能像监测血压、血糖一样,定期评估自身的细胞清洁效率,并据此调整生活方式或干预策略。衰老将不再是线性的下滑曲线,而成为一个可监控、可干预、可管理的动态过程。
正如CEO石渡美和子博士所言:“自然界中,裸鼹鼠或信天翁都是健康地活着,然后突然离世,没有漫长的衰弱期。这说明衰老并非必然。”人类或许无法完全复制这些物种的生理奇迹,但我们有能力重新定义老年的意义——让年龄真正成为一个数字,而非命运的判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