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阿里巴巴开发了一款新的AI芯片,目前正在进行测试,旨在服务于更广泛的AI推理任务,同时保持与英伟达的兼容性。
很多人提到阿里巴巴,第一反应还是电商平台和“双11”。但其实,阿里真正的利润来源之一是 云计算。在亚洲市场,阿里云要和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同台竞争。如今AI需求爆发,云厂商的算力储备就成了胜负手。
过去阿里主要依赖英伟达GPU,但进口受阻。阿里别无选择,只能自研。新芯片的定位比过去更“通用”,能够覆盖更多AI推理场景,而不是仅仅针对单一应用。
一句话总结:这是阿里为了活下去,也为了竞争下去,必须要做的事。
AI的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训练”,一个是“推理”。训练需要最顶尖的算力——这正是英伟达牢牢掌控的领域;而推理环节,相对没有那么极致的硬性要求。
阿里这颗新芯片,主要就是面向推理。比如智能客服、语音助手、AI搜索,都是推理场景。对用户体验来说,只要能保证速度和稳定性,就已经足够。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芯片厂商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先把推理市场占住,不至于完全受制于人。
阿里并不是孤军奋战。
- MetaX:一家上海初创企业,最近推出的新芯片号称可以替代英伟达H20,内存更大,在某些任务上表现更强。但缺点是耗电多,只能靠成熟工艺拼凑出性能。
- 寒武纪(Cambricon):北京的老牌AI芯片公司,今年二季度营收飙升到2.47亿美元,股价一路上涨,市值超过870亿美元,市场情绪极度亢奋。
说到AI芯片,绕不开华为。它的昇腾系列芯片,以及384颗芯片拼接的超级算力系统,已经在部分测试指标上超越英伟达。
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华为(HWT.UL)的目标是在年底前开始在一家专门生产人工智能芯片的工厂投产,另外两家工厂将于2026年投产。英国《金融时报》称,这三家潜在工厂的总产量可能超过中国最大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SMIC)类似生产线目前的产能。报道称,中芯国际计划明年将7纳米芯片的产能增加一倍,华为是其最大的客户。
但问题是——华为不仅是芯片厂商,更是阿里云的直接竞争对手。
所以阿里、腾讯这些云厂商,哪怕政府鼓励他们多用华为的芯片,也不会轻易大规模采购。毕竟“既是供应商又是对手”,很难心甘情愿。
更关键的是,华为的生态和英伟达CUDA差距较大,工程师习惯了英伟达工具链,一下子切换成本极高。阿里的新芯片强调 兼容英伟达生态,让工程师无痛迁移,这一点可能更受欢迎。
不得不承认,中国芯片产业短板依然存在,最核心的问题在于 制造环节。
过去阿里的芯片还得靠台积电代工,现在受限于美国规则,台积电不能再用先进制程给中国企业做AI芯片。阿里这次完全依靠国内代工厂,但这些厂商的产能有限,工艺水平也和国际顶尖有差距。
于是出现了像MetaX这样的折中方案:用落后制程 + 多芯片拼接,性能够用,但耗电和散热成了问题,但是在电力便宜,且加上液冷技术,这项硬伤能够相对缓冲。
政策层面,中国已经把AI芯片摆到战略高度。光今年1月,北京就宣布设立了 84亿美元的AI投资基金,目标就是推动从芯片设计、代工到应用的全链条国产替代。
前不久,中国初创公司 DeepSeek 在社交媒体上一句“软件创新+国产芯片”的暗示,就带动了股市集体上涨。可以看出,大家对“国产替代”的预期和渴望非常强烈。
短期来看,中国与美国在顶尖AI训练芯片上的差距依然存在,英伟达的H100、Blackwell系列还没有对手。国产芯片在稳定性和能效上也不够成熟。但长期来看,中国可能会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径:通过 软件+硬件的协同优化,用工程技巧和场景适配来弥补芯片性能上的不足,能在国内市场建立可持续的替代体系。
正如有投资人评论:中国厂商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快缩小差距,并对英伟达的生态形成挑战。
写在最后
如果阿里巴巴成功实现这一目标,它将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家同时拥有人工智能芯片开发和高级LLM能力的公司之一(另一家是谷歌)。TPU+Qwen,这太疯狂了。
阿里AI芯片若在国内代工,将主要受益于晶圆厂:
- 中芯国际:A股晶圆制造龙头,有望成为国产AI芯片的重要代工厂之一。近期AI需求增长带动其股价大幅上涨
- 整体来看,国内晶圆行业链正快速扩容,更多AI芯片设计公司将依赖国产代工支撑。
- 中际旭创(光模块)、胜宏科技(PCB)、工业富联(服务器配套)、存储龙头(HBM 等存储芯片)等,在市场广泛关注AI及产业升级下具潜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