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题为《性特异性纵向逆转衰老在年老体弱小鼠中的研究》的论文在抗衰老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朋友圈、学术群、科普号,几乎人手转发,配文不是“突破性进展”,就是“人类寿命即将迎来拐点”。
一时间,仿佛我们离“返老还童”只差一针 oxytocin(催产素)加一个 Alk5 抑制剂。可问题是,这波热度里有多少是真科学,又有多少是被精心包装过的“科学叙事”?
先说结论:这篇论文确实有亮点,方法设计也有创新之处,值得认真读一读。但它离“逆转衰老”还差得远,标题里的“frail mice”(体弱小鼠)和“reversal of aging”(逆转衰老)这两个词,几乎可以说是误导性的修辞。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用词在当前的衰老研究领域已经不是个例,而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趋势——用情绪化的语言掩盖数据的局限,用宏大叙事替代严谨表述。
长此以往,公众会越来越不信科学,同行评审也会越来越疲于应对“标题党”。
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逆转衰老”到底发生了什么:
研究团队从25个月大的小鼠开始,给它们注射催产素并联合使用Alk5抑制剂(一种阻断TGF-β信号通路的药物)。25个月的小鼠,相当于人类70岁左右,确实是老年阶段。
但关键在于,这些小鼠并不是“体弱”的。它们是标准的C57BL/6品系,属于实验室最常见的“健康老龄鼠”,就像你走进一个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看到的大多数老人——走路慢点,听力差些,但能自理、能社交、能打太极,你不会轻易说他们“frail”。
而真正的“frailty”在医学上是有明确定义的,包括肌肉流失、活动能力下降、能量代谢低下等多重综合征。
这篇论文既没有对小鼠进行 frailty 评分,也没有提供任何支持“体弱”的直接证据,却在标题和摘要中反复强调这一点,这就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了。
再来说说“逆转衰老”这个说法:
科学上,“逆转”意味着系统性地让生物年龄倒退,比如表观遗传时钟变年轻、器官功能恢复到中年水平、细胞衰老标志物显著减少等等。
但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主要观察到的是部分健康指标的改善,比如运动能力略有提升、某些炎症因子下降、肌肉修复能力增强。这些当然是好事,尤其是在老年阶段还能看到功能改善,说明干预确实有一定生理效应。
但把这种“延缓衰退”或“功能维持”说成“逆转”,就好比一个65岁的人开始锻炼后血压降了、走路快了,你就说他“变年轻了十岁”一样,虽有情感共鸣,却经不起推敲。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表述正在成为一种模板:只要在老年动物身上看到一点积极变化,就敢往“逆转”“重编程”“返老还童”上靠。
久而久之,公众会对真正的突破麻木,也会对整个领域失去信任。
还有个争议点是“健康寿命(healthspan)显著延长”的说法:
问题在于,目前科学界根本没有统一的 healthspan 测量标准。它不像寿命那样可以用天数精确计算,而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认知、运动、代谢、免疫等多个维度。
这篇论文自己定义了一套“复合健康评分”,然后宣称干预组得分更高,进而得出“healthspan 显著延长”的结论。
这在方法论上是有问题的——你可以提出新指标,但不能用自己刚发明的标准去支持一个已被广泛使用的术语。这就像发明了一把新尺子,量了量说“我比昨天高了十厘米”,却不告诉别人这把尺子的刻度是怎么定的。这样的操作在严肃科学中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也不是全盘否定,恰恰相反,这项研究有几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亮点:
首先是它的组合策略:一边补充随着年龄下降的催产素,一边抑制随着年龄上升的TGF-β信号通路。
这种“双管齐下”的思路很有启发性,体现了对衰老机制的系统性理解。
过去我们总想找“单一神药”,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衰老是多通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靶点很难有大作为。而催产素本身在神经、免疫、肌肉修复中都有作用,Alk5抑制剂也在癌症和纤维化疾病中有临床进展,两者联用不仅机制上说得通,转化路径也相对清晰。
其次,研究团队通过蛋白质组学发现,短期治疗就能让老年小鼠的血浆蛋白谱部分恢复到年轻状态,同时还降低了“蛋白噪声”——这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兴衰老标志物,指的是蛋白质表达的随机性增加。
如果这一现象能在更多模型中被验证,未来或许能成为评估抗衰老干预效果的新工具。比起单纯看寿命长短,这种分子层面的“年轻化信号”可能更能反映干预的真实生物学效应。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临床可行性:
催产素已经是FDA批准的药物,主要用于催产和产后出血;Alk5抑制剂如vactosertib也正在开展肿瘤相关的临床试验。
这意味着,如果未来在更大动物模型或人类中验证有效,这套方案的转化路径会比很多尚在实验室阶段的“黑科技”来得更快。这正是当前抗衰老研究最需要的——不是一味追求“颠覆性”,而是寻找那些既有科学依据、又能真正走进医院和药房的干预手段。
以下是该论文: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工程实验室里,Irina Conboy 教授的团队又一次把“衰老”这个宏大命题拉回了地面。他们最新发表在《Aging》上的研究,标题就带着一股子科学界的“狠劲”:《在年老体弱小鼠中实现性特异性纵向逆转衰老》。
这支团队可不是初出茅庐的愣头青。Conboy 实验室深耕“系统性衰老”领域近二十年,从异种连体共生(heterochronic parabiosis)到血浆稀释,他们一直在追问同一个问题:能不能通过调节全身性的信号通路,让老化的组织重新焕发活力?
他们的研究路径很清晰——不搞基因编辑这种短期内难以上临床的“黑科技”,而是聚焦于那些已经部分进入临床阶段的药物组合,追求“可转化”的抗衰老策略。这种务实的态度,决定了他们不会轻易宣称“治愈衰老”,而是更愿意说“系统性校准”(systemic calibration)。
这次,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两条随着年龄此消彼长的信号通路上:
- 一条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过度激活的 TGF-β 通路,它是纤维化、慢性炎症和干细胞功能衰退的推手;
- 另一条是随年龄下降的催产素(Oxytocin, OT),这个常被贴上“爱情荷尔蒙”标签的分子,其实对肌肉修复、骨代谢和组织稳态至关重要。
他们的思路很巧妙:一边用 Alk5 抑制剂(A5i)压制过强的 TGF-β 信号,一边用外源性催产素补足体内不足,相当于给老化的身体系统做一次“双向调节”。这种组合拳,比单打一的干预更有系统生物学的逻辑。
实验对象是25个月大的 C57BL/6 小鼠,相当于人类75岁左右。论文称其为“frail”(体弱),这确实有点争议。这批小鼠是标准的老年鼠,但并非经过严格 frailty index 评分筛选的“重度衰弱”模型。不过,从25个月才开始干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多数抗衰老干预都是从中年甚至青年期开始的,而这里是在生命末期“临门一脚”,本身就注定了任何效果都会显得格外惊人。
结果确实惊人。接受 OT+A5i 治疗的老年雄性小鼠,从干预开始算起,寿命延长了惊人的73.73%。这个数字一出,足以让任何投资人眼前一亮。但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效应完全不存在于雌性小鼠身上。雌鼠不仅寿命没延长,部分健康指标甚至有轻微下降趋势。
这种强烈的性别二态性,是这篇论文最硬核也最令人困惑的发现。
它提醒我们,衰老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干预策略可能必须“男女有别”。这背后可能涉及性激素与 TGF-β、催产素通路的复杂互作,比如文中提到的雌激素与催产素之间的正反馈,以及 TGF-β 在卵巢退化中的作用,但具体机制仍是未知数。
在健康寿命(healthspan)的评估上,作者团队下了一番苦功夫。他们没有简单地罗列几个指标,而是开发了一套新颖的统计模型,用31项指标综合计算“衰弱指数”(Frailty Index),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和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来分析动物在不同衰弱阈值下的“健康存活时间”。这套方法能有效规避因最虚弱个体早死而导致的数据偏倚,比传统的“平均健康分”更科学。数据显示,治疗组雄性小鼠在运动耐力、四肢悬吊能力、短期记忆等多个维度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在达到相同衰弱程度后,它们“抗死亡”的能力也更强,活得更久。
分子机制层面,研究同样有亮点。通过生物正交非经典氨基酸标记技术(BONCAT),他们发现,短短7天的治疗就能让老年小鼠血液中的新生蛋白质组“年轻化”,趋向于年轻小鼠的模式。
更关键的是,治疗降低了“蛋白质噪声”——即蛋白质表达的随机性,这被认为是衰老的重要生物标志物。长期治疗4个月后,这种系统性蛋白组的年轻化校准在雄性小鼠中得以维持,但在雌性中消失,与寿命和健康寿命的结果完美对应。
这说明,短期的分子“美容”并不等于长期的生理获益,只有持续的系统性重塑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当然,科学的严谨性要求我们保持清醒。73%的寿命延长,是基于“从干预开始算起”的算法。由于起点很晚,分母很小,所以增幅显得巨大。如果从出生算起,中位寿命延长了14%,这个数字虽然依然可观,但听起来就“平凡”多了。与雷帕霉素等经典干预相比,其绝对效果如何,也需要在相同条件下横向比较。此外,催产素和 Alk5 抑制剂的安全性虽相对较好,但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尤其是对免疫系统和纤维化平衡的影响,仍需深入评估。
Conboy 团队的这项研究,是一次将基础科学洞察与临床转化前景紧密结合的典范。它没有宣称“逆转衰老”,而是展示了通过系统性信号校准,在生命晚期显著改善雄性哺乳动物生存质量的可能性。它最大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了一个“神药”,而在于确立了一种思路:衰老干预需要多靶点协同,需要考虑性别差异,需要更精细的健康评估方法。
极客辣评:
我对小分子抗衰老药没啥兴趣,因为它们根本没法显著延长寿命,更别说逆转衰老了,甚至已经碰到天花板了。比如根据ITP和DrugAge每年对延寿药物和化合物效果的分析,虽然近几年研究越来越多,但并没有展现出显著的延寿效果。而且延寿效果越强,副作用就越大,很难在人类中普及。
举个例子,最近发表在《老年学杂志A辑》上的一篇研究回顾了ITP近20年的研究,得出结论:过去20年里,一共测试了54种不同的化合物,进行了164次试验。其中,雷帕霉素是ITP中发现的最有效的长寿干预措施,对雌雄两性都有效。而且,越早开始治疗、使用越高剂量的雷帕霉素,延寿效果越显著。
但雷帕霉素副作用很大。因为血液、口腔、肠道中的很多细胞都需要快速更新。抑制细胞分裂会影响组织更新,造成很大的副作用,比如免疫抑制。在20个月大的小鼠中,使用雷帕霉素后,雄性小鼠的中位寿命仅延长了9%,雌性小鼠延长了14%[1]。
雷帕霉素是器官移植中常用的一种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肿瘤。有研究报道肺移植因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癌细胞传播。国外有人反映服用雷帕霉素后面部黑色素痣迅速增大,并患上基底细胞癌。
2024年6月4日,美国威斯康星衰老学会发表了一项针对60只狨猴长达十年的雷帕霉素延寿研究,发现中位寿命增加了15%。该研究采用了每日1mg/kg的剂量,这个剂量相对较高,仅用于实验动物,因为狨猴生活在无病原体环境中,且不易患癌症。而人类暴露在各种病原体中,且易患癌症,因此不建议使用高剂量。所以对人类来说,延寿效果可能微乎其微,甚至可能缩短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