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有解药:果糖竟然是伤害免疫的生化武器


最近,一篇发表在《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的研究,像一盆冷水,浇醒了很多人对“天然糖”的美好幻想。我们每天喝的奶茶、吃的甜点、甚至很多看似健康的果汁饮料,都藏着一个“隐形杀手”——果糖。

这篇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完成的研究,用扎实的实验数据告诉我们:长期大量摄入果糖,不只是让你发胖、伤肝,更会直接点燃你体内的“炎症之火”,让免疫系统陷入混乱,甚至加速炎症性肠病的发展。

研究团队首先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给小鼠提供含20%果糖的饮用水,模拟人类长期饮用含糖饮料的状态。

结果发现,这些小鼠的血糖并没有明显升高,但血液中的果糖含量却显著增加。

这说明,果糖的“破坏力”并不在于直接升高血糖,而是通过其他更隐蔽的途径在作祟。

最令人震惊的是,仅仅两个月后,这些小鼠体内辅助性T细胞1型(Th1)和17型(Th17)的比例在结肠、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等多个组织中都出现了明显上升。这两种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激进派”,它们的过度活跃,正是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和炎症性肠病等多种自身免疫和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关键推手。

换句话说,你喝下的那杯甜饮料,可能正在悄悄地训练你的免疫系统去攻击你自己的身体。

为了验证果糖的“罪行”是否真实,研究团队建立了两种经典的结肠炎模型。

在第一种由化学物质诱导的结肠炎模型中,喝果糖水的小鼠体重下降更严重,肠道损伤更广泛,炎症评分更高。
而在另一种由T细胞转移引发的结肠炎模型中,果糖的“帮凶”角色更是暴露无遗:果糖组小鼠的Th17细胞数量急剧增加,而对照组则没有。

最关键的一环实验来了——当研究者在缺乏T细胞的裸鼠身上重复这个实验时,果糖再也无法加重结肠炎。

这直接证明了,果糖的“罪魁祸首”正是它对T细胞的直接作用,而不是通过肠道菌群或其他间接途径。

这个结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果糖的认知:它不再只是一个“空热量”的营养问题,而是一个直接干预免疫系统的“生化武器”

那么,果糖究竟是如何操控T细胞的呢?

研究的第二部分,将战场从活体小鼠转移到了培养皿中的T细胞。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尽管T细胞本身并不表达果糖转运蛋白GLUT5,意味着它们不能像肝细胞或肿瘤细胞那样直接“吃”果糖,但当培养环境中的葡萄糖被果糖取代后,T细胞的分化方向却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果糖能直接促进Th1和Th17细胞的分化,而对调节性T细胞(Treg)等“和平派”则没有影响。这就像一个精巧的阴谋:果糖虽然不能被T细胞直接利用,但它改变了细胞内的“燃料”结构。

实验数据显示,果糖环境会强烈抑制T细胞的糖酵解,这是T细胞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为了弥补能量缺口,T细胞被迫启动了另一条代谢通路——谷氨酰胺代谢

这个发现是整个研究的“钥匙”。

研究团队通过使用谷氨酰胺酶抑制剂CB-839或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相关基因,成功地阻断了谷氨酰胺代谢。结果,果糖促进Th1和Th17细胞分化的“魔力”瞬间消失了。

原来,果糖是通过抑制糖酵解,迫使T细胞依赖谷氨酰胺,并通过这条通路激活了mTORC1信号

mTORC1就像是细胞内的一个“总指挥”,一旦被激活,就会下达指令,让T细胞朝着促炎的Th1和Th17方向分化。

更复杂的是,果糖还会诱导活性氧(ROS)的产生,而ROS又能激活潜伏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后者是Th17细胞分化的关键因子。果糖就这样,通过“代谢重编程”和“信号通路激活”两条腿走路,精准地将免疫系统推向了炎症的深渊。

故事到这里,似乎只有坏消息。但科学的魅力在于寻找解决方案。

研究的最后,一个我们熟悉的“老药”——二甲双胍,闪亮登场。

二甲双胍本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但它还有一个“隐藏技能”:抑制mTORC1活性和减少ROS。

研究团队将二甲双胍加入到果糖环境中,奇迹发生了:它不仅逆转了果糖诱导的mTORC1激活,还抑制了ROS介导的TGF-β活化,从而彻底阻断了Th1和Th17细胞的过度生成。

在活体实验中,给喝果糖水的小鼠补充二甲双胍,其体内异常升高的炎症T细胞水平恢复正常,结肠炎的严重程度也得到了显著缓解。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实验室: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果糖的危害是系统性的,它从代谢层面直接干扰了免疫稳态。它也给了我们希望:一个安全、廉价、易得的药物,或许能成为现代高糖饮食下的一道“免疫防火墙”。

当然,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从源头控制——少喝含糖饮料,少吃加工食品。毕竟,没有什么药能抵得过“管住嘴”的智慧。这杯“甜水”背后的科学真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