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担心:数据中心与自己的用电存在公平问题


硅谷科技巨头疯狂扩张数据中心,美国电力公司借机将数十亿美元基建成本转嫁给普通居民,通过秘密协议与监管漏洞,让漂亮国全民为AI革命买单。学者揭黑幕不公平漏洞,呼吁政策干预。

你家每月电费单上那几块钱的涨幅,可能正在悄悄替谷歌、Meta这些科技巨头的数据中心买单。这不是阴谋论,而是美国多个州正在上演的真实剧情——电力公司打着“发展AI基建”的旗号,把本该由科技巨头承担的巨额电力扩容成本,转嫁到美国人普通老百姓头上。

美国这些开着空调、煮着饭、给手机充电的普通人,莫名其妙就成了硅谷巨头扩张的“人肉电池”?

这篇深度分析来自学者伊莉莎·马丁,她是研究能源政策与公共利益交叉领域的专家,长期关注垄断性公用事业如何通过政策漏洞将成本转嫁给弱势消费者。她和团队最近发表的论文《从公众身上榨取利润》,系统梳理了全美十个州近五十起电力委员会听证案例,揭开了科技巨头与地方电力公司之间那些见不得光的“密室交易”。这些交易不仅金额惊人,而且条款保密、公众无从监督,连最基本的公平性都谈不上。

在美国大部分地区,电力公司是法定垄断企业,一个区域只有一家供电公司,老百姓没得选。这种垄断模式原本是为了保障电力稳定供应,代价是政府设立“公共事业委员会”来监管电价,确保成本分摊合理。过去,电力扩容是为了满足整个地区人口增长、工厂扩张、商业繁荣带来的普遍需求,所以让所有用户一起分摊建设新电厂、架设新电网的成本,大家没话说。但现在情况变了——未来十年,美国电力需求增长的最大推手,不是你家隔壁新开的超市,也不是工业园区里的新工厂,而是动辄耗电堪比一座大城市的AI数据中心。

以路易斯安那州为例,Meta正在该州东北部兴建一座巨型数据中心,预计耗电量是新奥尔良全市的两倍。为满足这个“电老虎”,当地垄断电力公司Entergy计划斥资三十多亿美元新建燃气电厂和输电设施。

按理说,谁用电谁付钱,这笔账该Meta自己扛。但Entergy的操作很骚——它向州监管机构申请,把这三十多亿的成本摊进所有用户的电费里,包括美国老太太煮汤用的那点电。

公司嘴上说和Meta签了协议,对方会承担一部分费用,可协议关键条款全被涂黑,公众连对方付了多少钱、付多少年、有没有保底条款都不知道。

万一Meta最后用电量没达标,或者项目黄了,剩下那笔天文数字的窟窿,就得靠你我每月多交几块钱电费来填平。

更离谱的是,这种“密室协议”不是孤例:马丁团队调研发现,美国十个州里有几十起类似案例,电力公司和科技巨头签的合同统统不公开价格条款。

正常情况下,电价调整要经过公开听证,居民代表、环保组织、工商业协会都能发言质疑。但涉及数据中心的合同,听证会变成电力公司独角戏,监管机构只能听他们一面之词。美国公众连合同长啥样都看不到,更别提评估是否公平了。

历史经验表示:垄断企业最擅长的就是把成本悄悄塞进老百姓账单里,当年修铁路、建水坝、铺光纤,哪次不是普通美国人最后买单?

除了直接摊电费,还有更隐蔽的转嫁方式。比如跨州高压输电网络,原本是为区域整体供电设计的,建设费用由区域内所有电力公司分摊,再由各公司转嫁给本地用户。现在,有些区域专门为数据中心新建输电线路,结果你家账单里莫名其妙多了一笔“支持AI发展特别附加费”。

还有更狡猾的“厂电直连”模式——数据中心直接接管一座现成电厂,电厂从此只给数据中心供电,不再参与公共电网。

公共市场上的电力供应瞬间缩水,电价自然水涨船高,最后还是美国普通用户咬牙承受。

好在,美国越来越多州议会开始警觉:佛罗里达、俄亥俄、弗吉尼亚等地已提出新法案,要求未来数据中心用电协议必须公开透明,禁止将基建成本转嫁给居民,甚至规定科技公司必须预付扩容费用或提供用电量担保。

但立法速度远远赶不上数据中心建设的速度——微软、亚马逊、谷歌都在疯狂圈地建“AI电厂”,美国地方政府为了GDP和就业,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机构又缺乏技术能力和政治意愿去硬刚科技巨头。

说到底,美国这场“电费转移支付”的本质,是美国公共基础设施私有化与科技资本无限扩张的合谋。

当AI成为没干过国家战略,当算力等同于国力,没人敢挡科技巨头的路。

但别忘了,电网是美国人的公共资产,电力是民生必需品,不能因为几个硅谷CEO喊一句“我们要训练大模型”,就让全美国老百姓替他们交电费。